新書推薦: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21世纪传媒精品教材”中的一本。
2.本书聚焦戏剧表演专业声乐基础教学,详解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精髓。
3.本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精选30首经典曲目,解析其创作背景和歌唱时的情感表达,助力学生演唱更具感染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专为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而编写。书中简要介绍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起源和发展、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共鸣、音区的分类,以及声与字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在理论知识介绍的基础上,作者在歌曲演唱教学部分选择了30首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并对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演唱中的重点难点等进行了文字说明,帮助学生代入角色情感,从内心出发理解并演绎作品。
|
關於作者: |
李罡,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创始人、院长,天津传媒学院校长、教授;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专业主任编辑,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理事,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副会长;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终评评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首届中国播音主持人“金声奖”终评评委,中央电视台首届电视器乐大赛决赛评委。
贺蕾,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天津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主任,讲师。2017年9月,获校级优秀教师;2023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获二等奖;2024年4月,指导学生参加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微视频”获三等奖;2024年9月,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电影优秀推荐作品奖;2025年3月,主持并结项完成教*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黄河之声》《参花》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
汤如璇,天津传媒学院声乐讲师,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近十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受邀参加2021年全民电视网络春节的节目录制,参演“百年回响 红色旋律”庆祝建党100周年音乐会;2018年受邀参加“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新时代”民建天津市委员会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文艺演出。2020年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同年获“中韩国际音乐大赛”民族唱法一等奖;2019年获“中新国际音乐比赛全球总决赛”民族唱法金奖。
|
目錄:
|
第一章? 美声唱法 / 001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起源 / 001
第二节?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 003
第三节?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现状 / 026
第四节? 美声唱法的特点 / 039
第二章? 民族唱法 / 045
第一节? 什么是民族唱法 / 045
第二节? 民族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 047
第三节? 民族唱法在中国的现状 / 058
第四节? 民族唱法的特点 / 062
第三章? 歌唱的呼吸 / 073
第一节? 胸式呼吸 / 074
第二节? 腹式呼吸 / 075
第三节? 胸腹式联合呼吸 / 076
第四节? 气息的保持与控制 / 079
第五节? 歌唱中的呼吸训练方法 / 083
第四章? 歌唱的共鸣 / 105
第一节? 歌唱共鸣的基本概念 / 105
第二节? 口腔共鸣 / 110
第三节? 胸腔共鸣 / 120
第四节? 头腔共鸣 / 134
第五章? 音区的分类 / 149
第一节? 自然声区 / 149
第二节? 低声区 / 151
第三节? 中声区 / 157
第四节? 高声区 / 166
第六章? 声与字之间的关系 / 176
第一节? 歌唱表达中的声音运用与咬字 / 176
第二节? 字头的唱法 / 181
第三节? 字身的唱法 / 186
第四节? 字尾的唱法 / 190
第七章? 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 195
第一节? 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 195
第二节?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途径 / 205
第三节? 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实践——教材歌曲 / 217
参考文献 / 323
后? 记 / 325
|
內容試閱:
|
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由意大利语翻译而来,意思是“美妙的歌唱”。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美声唱法是盛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和发声方法。它是当今世界歌唱水平的最高代表,是影响着全世界 80 多亿人口的高雅艺术。它有着宽广的音域,松弛圆润、明亮丰满的声音,音与音之间连接均匀,分句和结束都很完整。它要求每个母音都唱得纯正。熟练掌握装饰音和华丽技巧的演唱方法,可以演唱出高难度的乐曲,发出的声音也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歌者在演唱美声歌曲时需要具备连贯性,即能够衔接音与音、字与字,同时对于各类技巧装饰的乐句需要具备卓越的声乐技能才能完美演绎。例如,声乐演唱中的花腔唱法,歌手需具备流畅的呼吸控制能力、灵巧的音色表现能力以及统一的音区,以展现花腔的跳跃性、灵活性和统一性。因此,在美声唱法中,音区的一致性是评判歌者技巧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准。歌者通过长期练习,运用真假声混合的发音方式,将三个音区融为一体,实现音质的平滑一致。“头声练习”是对美声演唱中嗓音训练的一种高度凝练,流畅的头声训练可以产生头部共鸣。然而,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往往过分追求声音技巧和声音效果,而无法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导致所演唱的歌曲严重缺乏表现力。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美声唱法在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上更加趋于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融合,推动美声唱法在中国蓬勃兴起。中国人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声乐比赛中崭露头角,中国歌唱家在全球声乐领域赢得日益高涨的评价和广泛认可。在这些比赛中,中国选手常以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以及英语等非母语语种参赛,这无疑增加了演唱的难度,成为演唱技巧之外最大的难题。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美声唱法的教学通常以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字母为发声基础,以意大利语歌曲为演唱基础。而对中国歌曲的演唱则成为大部分美声学子的心病。由于美声唱法以意大利元音字母为基础,因此中文的发音和吐字成为其学习的核心。此外,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需要精准把握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与意境,熟悉并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域风格和音乐特色,运用中国戏曲腔调。这些都成为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演唱时的难点。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歌曲时面临着更高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至今已经有几个世纪,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其引入中国后对中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美声唱法能够在国内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借鉴和碰撞。目前来看,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中国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其优秀元素深深扎根于其中。然而,一些声乐学习者仍存在对美声唱法观念和声音训练的误解。因此,本书专注于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之一,声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还与其他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相互借鉴和融合,以培养具备一定声乐修养的表演艺术人才。声乐教学在训练学生歌唱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整体素养。本书简要论述了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的产生和发展、歌唱中的共鸣、音区的划分、歌唱时的气息和吐字等。在演唱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选取了 30 首有代表意义的声乐作品,并用文字解释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演唱中的关键和难点,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角色代入感,发自内心地去演唱。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起源
在13世纪之前,欧洲音乐皆为单声部音乐形式。回溯至古希腊时期,演唱亦以单声部为主要特色,存在诸多不同唱法,诸如吟唱、独唱以及齐唱等。在这些唱法中,齐唱堪称最受欢迎且最为突出的一种。《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单声部作品,其与诗歌韵律紧密结合,故而无法随性自由地演唱。《荷马史诗》以诗人一边漫步一边吟唱的方式呈现,此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亦成为歌唱的原始形态。
古罗马帝国在战争中不断扩张领土,其占领希腊后,利用歌声来控制人们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工具。古罗马帝国在传承希腊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希腊音乐进行了改革,使其逐渐发展成具有实用性、庄重性和专业性特征的罗马音乐。313年,赞美诗和圣歌取代民间音乐,并成为主导。
中世纪(476年—1450年),随着时代的演进,音乐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宗教音乐,“世俗音乐”兴起,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格里高利圣咏”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乐曲,古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实现政教结合,收集、选择各种圣咏,并在8—9世纪正式形成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所倡导的美学风格庄严肃穆、简约朴素,是对最终的彼岸精神的追求,排除了人间的感官欲望。因此,在唱格里高利圣咏的时候,必须要有稳定的呼吸和饱满的声音,不能有丝毫的颤抖和战栗。
中世纪,世俗音乐在地域上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德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普罗旺斯是法国南部的一个文化中心,其音乐作品歌词主要以恋爱为主题,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宗教音乐元素;歌曲常采用多声部演唱,曲调悠扬,结构整齐。意大利以抒情歌曲为主,以世俗复调音乐为辅,主要分为牧歌、猎歌、巴拉塔等。三者之间,牧歌的代表性最强,能够反映出意大利抒情歌曲所具有的音乐特色。德国的“恋诗歌手”于 12 世纪中期形成,游吟诗人传入德国后,结合德国的音乐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德国音乐特色的恋诗歌手。
1450年—1600 年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时代。尼德兰乐派、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出成熟的歌唱方式。其中,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更是将复调音乐的“纯声乐形式”推向了巅峰。
巴洛克时代(1600 年—1750 年)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音乐时期。在柯尔西剧场,由佩里作曲、里努契尼写脚本的《达芙妮》在巴洛克时代大获成功,可惜现在只剩下少量的残篇。另一部由佩里作曲、里努契尼写脚本的歌剧《尤丽狄茜》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歌剧。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蒙特威尔第在他的作品《奥菲欧》中引入了一种宣叙性的音调,使得歌剧更加富有旋律感和歌唱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宣叙调。在这个时代,歌手们开始意识到用童音或“阉伶歌手”来演唱女高音是不合适的,于是逐渐摒弃了这种做法,转而让女性来唱高音部分,追求自然纯净的声音。
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独唱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关键,并逐渐有取代合唱的趋势。故而,歌手们于实践之际,需使自身呼吸充沛且灵动,具备丰满明亮之共鸣、清晰真切之发音以及嘹亮悦耳之音色。他们凭借持续研习以及过往演唱之经验逐步成长,终使美声唱法得以形成。
五四运动之后,一批具有进步思想、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年轻人将美声唱法引入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美声唱法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可。例如,黄友葵和沈湘等中国美声先驱,通过不断努力,使中国的美声演唱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的声乐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