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思库文丛·汉译精品)
》
售價:HK$
68.2

《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译见丛书)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美国笔会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书单盛赞的警世之书
》
售價:HK$
63.8

《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售價:HK$
74.8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HK$
86.9

《
女性私密健康全书
》
售價:HK$
74.8

《
白轮船 典藏版
》
售價:HK$
49.5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HK$
96.8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售價:HK$
55.0
|
編輯推薦: |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与中华文化标志,承载着深厚历史。《文旅融合视角下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一书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聚焦长城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与乡村振兴,探讨文旅融合下长城文旅发展模式创新。它强调整体性保护利用长城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推动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带,实现传统景区模式向多业态融合转型,形成绿色协调发展机制。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更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长城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
內容簡介: |
长城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本研究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背景下,以长城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为目的,探讨文旅融合视域下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问题。坚持长城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在加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深化长城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与共生协调发展,构建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促进长城文化旅游由传统的景区发展模式向多业态融合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形成长城文化旅游绿色协调发展机制,发挥长城文化旅游的文化、经济、生态等多元价值功能,带动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
關於作者: |
程瑞芳,女,1966年生,河北省赞皇县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任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政策、产业融合与旅游经济。主持*、省部级等各类课题40余项,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50余部/篇。姚丽芬,女,1975年生,河北省磁县人。管理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河北省旅游协会目的地营销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与旅游政策、消费行为与旅游营销。承担或参与*、省级纵向及横向课题3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调研报告获*领导人和省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第二节 研究区域概况 6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0第二章 长城文旅资源构成与调查 24第一节 文旅资源含义及类型 24第二节 长城文旅资源调查与分析 30第三节 长城(河北段)文旅资源调查与分析 45第四节 长城文旅资源特征及开发优势 57第三章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历程与态势 65第一节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历程 65第二节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71第三节 长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75第四节 长城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92第四章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绩效评价 107第一节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绩效形成机制 107第二节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1第三节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绩效测评 118第四节 评价结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4第五章 长城文化旅游要素资源配置空间分析 138第一节 旅游资源配置及相关理论 138第二节 长城文化旅游要素资源空间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145第三节 长城文化旅游要素资源空间配置效果测评 153第四节 评价结果与存在主要问题 163第六章 长城文化旅游融合协调发展评价 174第一节 长城文化—旅游—生态共生耦合协调关系 174第二节 长城文化—旅游—生态共生耦合协调机制 181第三节 长城文化—旅游—生态共生耦合协调评价 193第四节 评价结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0第七章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与结构优化 216第一节 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216第二节 长城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224第三节 长城文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234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243第一节 研究结论 243第二节 发展建议 248参考文献 259
|
內容試閱:
|
本书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D202014) 研究成果,由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团队完成。长城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长城的修筑始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明等朝代,拥有两千多年的修建史。现存中国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5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97 个地级市,404 个县 (区),长城墙体壕堑遗存总长度 21196.18 千米,各类长城遗存资源总数为 43721 处(段/座),自东向西横亘在中国的北方,贯穿了中原与大漠,屹立于高山深谷和戈壁草原,伴随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中华文明突出特征。深入系统研究并阐释长城文化,推进长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讲好新时代长城故事,这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推进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之一,将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作为首要任务,强调以长城及其沿线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构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重点功能区,系统阐释长城文化内涵,深入发掘长城文化的时代价值,生动呈现长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加强长城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进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促进长城文化、旅游、生态协调发展,发挥长城大型文化遗产串并整合能力,打造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研究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背景下,以服务长城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为目的,探讨文旅融合视域下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问题。坚持长城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整体性保护利用,在加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深化长城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与共生协调发展,建构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促进长城文化旅游由传统的景区发展模式向多业态融合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形成长城文化旅游绿色协调发展机制,发挥长城文化旅游的文化、经济、生态等多元价值功能,带动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全书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和第四章由程瑞芳教授、杨增霈撰写;第五章和第七章由姚丽芬副教授撰写;第二章由宋文丽讲师撰写;第三章由吴英博士撰写;第六章由李瑞霞博士撰写;第八章由王苏珊博士、程瑞芳教授撰写。全书统稿工作由程瑞芳、姚丽芬负责。河北经贸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增霈、胡颖、章叶童参加研究工作。鉴于本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和资料获取均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纰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调研工作得到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等地文旅部门及有关文旅企业的大力帮助。本书的出版得到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项目编号:ZD202014)、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经贸大学长城文化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书中参考了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相关编辑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