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好风景
》
售價:HK$
47.1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HK$
61.6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HK$
54.8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HK$
96.8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HK$
107.8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古埃及有哲学吗?
为什么三千年的建筑与艺术风格看上去没有发生变化和发展?
“正面律”“18拳律”“创世之岛”……这些看似有迹可循的规律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底层逻辑?
本书突破“古埃及无哲学”的陈思,揭示古埃及人认知世界从而把握世界的真理——玛阿特诞生、发展、统领一切的规律。艺术、建筑是表象,哲学是表象推演的理念和逻辑。只有从根本上读懂古埃及人的哲学思维,才能将一切艺术上和建筑上的表象难题解说清晰。
本书系古埃及研究专家李晓东继《古埃及极简史》之后的又一力作;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是学习和了解古埃及哲学、艺术与建筑及古埃及文明的通俗读本。
本书作者李晓东系古埃及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多次在《百家讲坛》《世界文明讲坛》开展古埃及讲座;
内容扎实,结构清晰,从根源上把握古埃及三千年的哲学思维、建筑与艺术风格的缘起;
语言通俗不晦涩,简洁有深度,是一本专家学者及普通读者都可以阅读的古埃及通俗读物;
全书配有大量图片,让读者直观感受古埃及的建筑与艺术风格,体验古埃及文明。
|
內容簡介: |
古埃及艺术与建筑的永恒形态背后,潜藏着被忽视的哲学密码。本书突破“古埃及无哲学”的思维定式,揭示“玛阿特”宇宙秩序观正是贯通艺术程式与建筑形制的哲学密钥。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古埃及人将哲学思辨转化为砂岩中的数理语言,用建筑凝固时空的原初秩亭。三千年风格凝滞非因守旧,而是通过不断复现神圣原型来维系宇宙平衡。
本书以文物与遗址为锚点,解码艺术符号背后的认知体系,既为学界揭示古埃及文明的深层逻辑,也为大众开启理解永恒之美的哲学维度。
|
關於作者: |
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世界考古中心客座研究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埃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客座教授。曾应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主讲古代埃及历史文化。著有《埃及历史铭文举要》《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史》《古埃及传记文献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法老的埃及》《古埃及之谜》《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古埃及极简史》等著作,并出版译著《古埃埃及社会生活》《人类酷刑史》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孔子与孟子的政治学》(英文版)等多个项目。
|
目錄:
|
引? 论 /1
第一节 源头与人类智慧起点 /1
第二节 原始哲学与以己度人 /5
第一章 古埃及哲学:认知世界的丰富 /9
第一节 混沌未分与人神一界 /9
第二节 认知从“理性”开始 /48
第三节 二元哲学 /54
第四节 古埃及哲学本性 /58
第五节 古埃及哲学范畴 /64
第二章?古埃及艺术:认知世界的把握 /70
第一节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 /74
第二节 视觉艺术原则 /79
第三节 绘画、浮雕、雕塑 /87
第四节 听觉艺术:故事、诗歌、脚本 /154
第三章?古埃及建筑:认知世界的运行 /166
第一节 黄金三角与世界模仿 /167
第二节 神庙与陵墓 /178
第三节 敬神仪式与丧葬仪式 /184
第四节 象征与隐喻 /196
第四章?古埃及影响:无意识的传承 /203
第一节 后世的无意识 /204
第二节 框架结构与叙事文学 /213
第三节 文化的无意识影响 /217
第四节 西方文明起源于东方 /223
第五章?余论:古代文明的现代观照 /230
第一节 知识崇拜型社会与创造性枯竭 /233
第二节 知识、科学、哲学与信仰 /238
第三节 知识分子、科学家与知识崇拜型社会的成因 /242
|
內容試閱:
|
原始哲学与以己度人
人类最初并无哲学,但人是高级动物,有强烈的认识身边世界包括自身的冲动。然而遗憾的是,人的感官非常有限,只能感受这个世界上4%的客观存在。我们站在这里就有成吨的物质穿过我们的身体,可我们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物理学家施一公语)。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大量的东西我们感受不到,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人能感受到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足以让人类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尽管人类能够知道的世界面貌很小,但人类却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扩展。无论这拓展是在认知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人类都在不停地趋近世界的真相。当然,这个真相是属人的真相,就是说无论直接还是间接,人类的认知都超不出人的认知器官。既然是属人的,认知结果就会满足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要么有效,要么有理。飞机让人飞行,历法让人预知四季,音乐让人心情改变,宗教让人心灵安静,这是有效;数论让人探测人的逻辑能力到底能走多远,哲学让人探测人的思维建构能力边界到底有多大,这是有理。
人类智慧最初是要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尽人的感官能力认识世界并创造世界,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用后来的哲学语言来说这是热爱智慧。原始智慧对于周边世界的认识可用的手段不多,多为猜想,而这猜想带有很强的类比性。人们看到每日的太阳东升西落,便联想到人的早醒晚睡。于是想象世界是个有生命的东西,只是它们更为宏大而已。这种以己度人的推想充满了整个原始智慧,而这万物有灵的智慧思考需要一个闭环方可令人深信不疑。这个对世界认识的闭环体系就成了古人的神话世界。
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现在想象得那么干瘪,它充满了活力,不仅有口头的传说,还有各种扮演神话的世界推演。我们经常能够从考古报告中看到古人各种各样的仪式场面,壁画、浮雕、文字中皆有描述,其内容便都是世界诞生的解说和生死轮回的彩排以及四季轮转的演绎。认识世界从戏剧式推演解说开始,这热闹的戏剧包含有哲学、科学、神学和艺术。人类智慧亦滥觞于此。这是哲学脱胎而出的母体,人类最初的智慧家园。理解了这一点,原始哲学带有强烈的神学色彩并更多地关注世界的本源就不足为奇了。古人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用以己度人的推想为主要手段探索最基本的问题:诸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智慧,什么是语言。
任何智慧都是创造,亦皆为基于客观世界的创造。但既然是创造,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于是产生一个矛盾,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创造却并非客观存在。如果创造的结果都已存在于世界之上,创造还是创造吗?惟其并不存在才被称之为创造。让不存在的东西出现还要基于客观存在,这一矛盾之结就系于人的认知器官与其有限的先天能力及有限的后天能力提供的可能之上。这个“基于”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创造都缘起于客观世界,二是一切创造都以人的认知器官所能提供的可能为限。创造的世界粗略划分可一分为二,即形而下的创造与形而上的创造。古人的创造两者并未截然分开,形而上与形而下浑然一体,这就是人神一体的世界。
人认识客观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我们认识器官的性质与能力。就看的器官来说,客观世界存在我们只能看到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我们看不到。看到的东西是符合我们视觉器官体系的,比如说颜色、形状、大小。就形状而言,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我们大脑处理视觉信号能够把握的,就是说我们大脑已经先天或后天建立起了很多形状。对于超出大脑已建立起来的形状的物体人们会视而不见。这也是一种创造,因为大脑中的形状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我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建立起他的理念学说。
因此,对于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我们称之为智慧更为贴切。此时的哲学尚未脱离母体,一切智慧都搅和在一起,科学与哲学,哲学与宗教,宗教与艺术浑然一体,呈现出原始智慧的丰满。
就原始智慧的进程而言,思考、推演、深信为其最为重要的步骤。思考(类比)以以己度人为主要方法,推演(仪式)则在解说实验思考的内容,深信(真理)则固化为社会秩序。以己度人是一种类比,人们最为熟悉的是自己,每天早上醒来为生存而劳累,晚上会困,于是进入睡眠。每日太阳东升西落,世界明暗交替,这很难不让人推想到世界就像人自身一样是个巨大的生命。比如大地在人们的心中就是个有生命的巨人,风起风息、潮涨潮落是它的呼吸,河流山川是它的血脉。后人称这样的原始思维为万物有灵,结果必然导致神话的诞生。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树木、河流都成为有生命的神祇。人间有家庭、族群,有喜怒哀乐,甚至有冲突战争,于是这个世界中有灵的万物便也都有了家庭、亲属、战争。
不仅以己度人,原始人还以人度己,比照外部世界的运行所见解说人类自身。日月交替、四季(古埃及为三季)循环让人认识了循环的规律,对比人的生老病死,得出人的循环重生猜测解说。这种生死循环得到了梦的佐证,使这样的推测更加让人深信不疑。为了证实这一解说并让人们遵从这一认识行事,以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人们组织各种活动模仿世界的运行,于是神话、戏剧、实验、仪式都融于一体地推演。而记录这些活动的壁画、浮雕、铭文也随之出现。
这是一个人类智慧原始丰富的时代,也是全能智者出现的时代。像伊姆霍泰普(Imhotep)这样的大师,现代再无法诞生,而这一全能智者传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然而,这还不是哲学时代,因为作为独立发展的高级复杂的形而上学理论大厦,此时还没有出现。尽管哲学已在原始智慧中萌生,但尚未断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