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论语接着讲:全五册(百年传奇大儒毓老门下弟子林明进老师,师承师说、依经解经,一字一义精讲,学生、教师案头)

書城自編碼: 413202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林明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924525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盒装

售價:HK$ 748.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世纪的设计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HK$ 107.8
短线猎金
《 短线猎金 》

售價:HK$ 57.2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售價:HK$ 217.8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售價:HK$ 217.8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HK$ 64.9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HK$ 186.8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售價:HK$ 54.8

編輯推薦:
本书依据台湾奉元书院“师承师说”的要点,谨遵师训采“依经解经”的编写理念,费时七年完成。本书依据毓老师讲经的核心精神,战战兢兢地秉承毓师的教诲;同时做系统化、科学化、周延化的延伸编写;让每一章更趋于独立、完整、优质、曼妙,产出更活泼灵动的阅读理解。 鉴于依经解经的需求,不厌其烦地援引论证、引经据典,让读者深度熟悉儒家经典的一体化。本书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就章论章,旁征博引,能够晓畅自如、豁然开朗,当有引证的需要时,必要的典籍马上搭配运用,自然能产生适时而醒豁的效果。本书在浅显的笔调中,一语道破,将《论语》的“论道之语”,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灵;在谨严的论证中,旁征博引,将《论语》的“结论之语”,结结实实煮成夏学的满汉全席。本书希望对于没有受过书院熏陶,一心想追求真智慧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希望这一套书是一道永恒的光。 希望透过《论语接着讲》这一套书,希望“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不同的领悟,读者都能会通其意。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前副会长辛旗长序言推荐!本书内文纸选用60克瑞典轻型纸,满满的天然木质清香,阅读感极佳。本书双色印制,《论语》重点、要点一目了然。本书采用函套礼盒装,收藏、送人两相宜。
內容簡介:
本书依据台湾奉元书院“师承师说”的要点,谨遵师训采“依经解经”的编写理念,费时七年完成。其次也遵循毓老师晚年的耳提面命:“将来推广与讲学,务必掌握需要与有用的原则因袭传统而不失其新,与时俱进,发挥实学的至境,一字一义悟天下。”因此,本书依据毓老师讲经的核心精神,战战兢兢地秉承毓师的教诲;同时做系统化、科学化、周延化的延伸编写;让每一章更趋于独立、完整、优质、曼妙,产出更活泼灵动的阅读理解。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由于依经解经的需求,不厌其烦地援引论证,在引经据典的摘录作业上,难免有些篇章所引的四书五经经典会重出。
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就章论章,旁征博引,能够晓畅自如、豁然开朗,当有引证的需要时,必要的典籍马上搭配运用,自然能产生适时而醒豁的效果。
本书希望做到语境通神,慧境悟心。在浅显的笔调中,一语道破,将《论语》的“论道之语”,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灵;在谨严的论证中,旁征博引,将《论语》的“结论之语”,结结实实煮成夏学的满汉全席。对于没有受过书院熏陶,一心想追求真智慧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希望这一套书是一道永恒的光。
透过《论语接着讲》这一套书,希望“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不同的领悟,读者都能会通其意。
關於作者:
林明进老师:
我在奉元书院毓老师门下听了三十五年的夏学课,课程涵盖: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兵法韬略、文章作法等等。毓老师说:“听了课,有所领悟了。有本事的去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不行的可以去传道,也要藏道于民,好好把活活泼泼的四书五经传下去,记住:‘要接着讲,不要照着讲’。跟学《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样,要跟着时代的脉动讲活的学问。”我就是其中“不行的”一位。
我来大江南北讲《论语》、讲《学庸》,就告诉自己要临渊履冰、战战兢兢地“接着讲”。“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讲学必须有所本,我讲学的大本就是毓老师的夏学精华。国内外演讲,凡 2600 场。
2015 年起担任奉元书院《四书课程》主讲讲师,分别讲授《大学》《中庸》《论语》等。2016 年开始在龙颜讲堂讲授《论语》课程,凡 7 年余。
出版作品有:《学生》《学‘生’的故事》《笨作文》《古文观止鉴赏》《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基础篇》《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创意篇》《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技巧篇》等,常年稳居同类作品销量排行榜前列。
毓老师:爱新觉罗毓鋆(1906 年 10 月 27 日—2011 年 3 月 20 日)。生于北京,卒于台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十一世裔孙,原名金成,宣统赐名鋆,号安仁居士、仁匃遯叟、明不息翁、奉元山人、奉元老人等。1947 年后赴台,韬光养晦,皓首穷经,隐于民间。1971 年以私人讲学,先后创办“天德黉舍”“奉元书院”,外界尊为“毓老”,在中国台湾省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毓老师六岁起,在毓庆宫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伴读,师承陈宝琛、罗振玉、郑孝胥、柯劭忞、王国维、康有为和叶玉麟诸先生,传习经、史、子、集之学,英国人庄士敦先生(Reginald Johnston)教授西洋之学。私淑熊十力先生,终成一代大儒。讲学以《大易》(即《易经》)为体,据《春秋》为用,纵论四书五经及先秦两汉诸子,立下“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的宏愿,受教弟子有魏元圭、黄大炯、孙铁刚、徐泓、王芝芝、林义正、李济捷、王镇华、马康庄、尹建维、刘君祖、潘朝阳、吴荣斌、蒋勋、许仁图、龙静国、白培霖、陈明德、吴克、刘义胜、颜铨颍、简 、林明进等学界名家。一生讲学于台北闾巷间,以潜龙勿用自誓,可谓龙德而隐,倡经世致用之学,为华夏文化开启新契机。
目錄
目录
《论语接着讲》推荐序 001
自序 《论语》一字一义悟天下 007
第一册
开场白 001
学华夏之学,做好一个中国人 003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响 013
第 一 章 学而时习之章 027
第 二 章 其为人也孝弟章 051
第 三 章 巧言令色鲜矣仁章 062
第 四 章 吾日三省吾身章 066
第 五 章 道千乘之国章 072
第 六 章 弟子入则孝章 078
第 七 章 贤贤易色章 086
第 八 章 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094
第 九 章 慎终追远章 101
第 十 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章 106
第 十 一 章 父在观其志章 111
第 十 二 章 礼之用和为贵章 115
第 十 三 章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章 121
第 十 四 章 君子食无求饱章 127
第 十 五 章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章 133
第 十 六 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140

第 一 章 为政以德章 147
第 二 章 思无邪章 153
第 三 章 道之以政章 160
第 四 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 165
第 五 章 孟懿子问孝章 177
第 六 章 孟武伯问孝章 183
第 七 章 子游问孝章 187
第 八 章 子夏问孝章 192
第 九 章 吾与回言终日章 197
第 十 章 视其所以章 202
第 十 一 章 温故而知新章 207
第 十 二 章 君子不器章 212
第 十 三 章 子贡问君子章 218
第 十 四 章 君子周而不比章 222
第 十 五 章 学而不思则罔章 227
第 十 六 章 攻乎异端章 231
第 十 七 章 由诲女知之乎章 236
第 十 八 章 子张学干禄章 240
第 十 九 章 哀公问曰章 247
第 二 十 章 季康子问章 255
第二十一章 或谓孔子曰章 262
第二十二章 人而无信章 268
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章 273
第二十四章 非其鬼而祭之章 279

第 一 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章 285
第 二 章 三家者以《雍》彻章 292
第 三 章 人而不仁章 297
第 四 章 林放问礼之本章 302
第 五 章 夷狄之有君章 309
第 六 章 季氏旅于泰山章 316
第 七 章 君子无所争章 322
第 八 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章 328
第 九 章 夏礼吾能言之章 333
第 十 章 禘自既灌而往者章 338
第 十 一 章 或问禘之说章 342
第 十 二 章 祭如在章 348
第 十 三 章 王孙贾问曰章 353
第 十 四 章 周监于二代章 357
第 十 五 章 子入太庙每事问章 365
第 十 六 章 射不主皮章 370
第 十 七 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章 375
第 十 八 章 事君尽礼章 380
第 十 九 章 君使臣臣事君章 386
第 二 十 章 《关雎》乐而不淫章 397
第二十一章 哀公问社于宰我章 405
第二十二章 管仲之器小哉章 412
第二十三章 子语鲁大师乐章 419
第二十四章 仪封人请见章 424
第二十五章 子谓《韶》章 429
第二十六章 居上不宽章 433

第 一 章 里仁为美章 439
第 二 章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章 444
第 三 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 451
第 四 章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章 455
第 五 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 460
第 六 章 我未见好仁者章 467
第 七 章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章 472
第 八 章 朝闻道夕死可矣章 478
第 九 章 士志于道章 484
第 十 章 君子之于天下也章 491
第 十 一 章 君子怀德章 496
第 十 二 章 放于利而行章 503
第 十 三 章 能以礼让为国乎章 508
第 十 四 章 不患无位章 512
第 十 五 章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章 518
第 十 六 章 君子喻于义章 529
第 十 七 章 见贤思齐章 535
第 十 八 章 事父母几谏章 540
第 十 九 章 父母在不远游章 545
第 二 十 章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章 549
第二十一章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章 552
第二十二章 古者言之不出章 556
第二十三章 以约失之者鲜矣章 560
第二十四章 君子欲讷于言章 563
第二十五章 德不孤必有邻章 567
第二十六章 事君数章 571

第二册
第 一 章 子谓公冶长章 579
第 二 章 子谓南容章 585
第 三 章 子谓子贱章 590
第 四 章 子贡问曰章 595
第 五 章 雍也仁而不佞章 600
第 六 章 子使漆雕开仕章 606
第 七 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 611
第 八 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 618
第 九 章 子谓子贡章 627
第 十 章 宰予昼寝章 633
第 十 一 章 吾未见刚者章 640
第 十 二 章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章 645
第 十 三 章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章 651
第 十 四 章 子路有闻章 656
第 十 五 章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章 660
第 十 六 章 子谓子产章 665
第 十 七 章 晏平仲善与人交章 670
第 十 八 章 臧文仲居蔡章 674
第 十 九 章 子张问曰章 679
第 二 十 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章 686
第二十一章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章 691
第二十二章 子在陈章 697
第二十三章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章 702
第二十四章 孰谓微生高直章 706
第二十五章 巧言令色足恭章 711
第二十六章 颜渊季路侍章 717
第二十七章 已矣乎章 725
第二十八章 十室之邑章 731

第 一 章 雍也可使南面章 739
第 二 章 哀公问章 747
第 三 章 子华使于齐章 757
第 四 章 原思为之宰章 763
第 五 章 子谓仲弓曰章 768
第 六 章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章 773
第 七 章 季康子问章 778
第 八 章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章 788
第 九 章 伯牛有疾章 793
第 十 章 贤哉回也章 798
第 十 一 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章 804
第 十 二 章 子谓子夏曰章 810
第 十 三 章 子游为武城宰章 816
第 十 四 章 孟之反不伐章 821
第 十 五 章 不有祝 之佞章 826
第 十 六 章 谁能出不由户章 831
第 十 七 章 质胜文则野章 834
第 十 八 章 人之生也直章 839
第 十 九 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章 845
第 二 十 章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章 849
第二十一章 樊迟问知章 853
第二十二章 知者乐水章 859
第二十三章 齐一变至于鲁章 867
第二十四章 觚不觚章 873
第二十五章 宰我问曰章 877
第二十六章 君子博学于文章 883
第二十七章 子见南子章 889
第二十八章 中庸之为德也章 894
第二十九章 如有博施于民章 900

第 一 章 述而不作章 909
第 二 章 默而识之章 917
第 三 章 德之不修章 922
第 四 章 子之燕居章 928
第 五 章 甚矣吾衰也章 931
第 六 章 志于道章 938
第 七 章 自行束脩以上章 947
第 八 章 不愤不启章 953
第 九 章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 959
第 十 章 子谓颜渊曰章 964
第 十 一 章 富而可求也章 972
第 十 二 章 子之所慎章 978
第 十 三 章 子在齐闻《韶》章 981
第 十 四 章 夫子为卫君乎章 98
第 十 五 章 饭疏食饮水章 991
第 十 六 章 加我数年章 996
第 十 七 章 子所雅言章 1002
第 十 八 章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章 1006
第 十 九 章 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1010
第 二 十 章 子不语章 1015
第二十一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章 1019
第二十二章 天生德于予章 1023
第二十三章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章 1027
第二十四章 子以四教章 1031
第二十五章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章 1036
第二十六章 子钓而不纲章 1042
第二十七章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章 1046
第二十八章 互乡难与言章 1051
第二十九章 仁远乎哉章 1056
第 三 十 章 陈司败问章 1060
第三十一章 子与人歌而善章 1066
第三十二章 文莫吾犹人也章 1069
第三十三章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章 1073
第三十四章 子疾病子路请祷章 1079
第三十五章 奢则不孙俭则固章 1084
第三十六章 君子坦荡荡章 1088
第三十七章 子温而厉章 1091

第三册
第 一 章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章 1099
第 二 章 恭而无礼则劳章 1105
第 三 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章 1111
第 四 章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章 1116
第 五 章 以能问于不能章 1123
第 六 章 可以托六尺之孤章 1130
第 七 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 1134
第 八 章 兴于《诗》章 1139
第 九 章 民可使由之章 1146
第 十 章 好勇疾贫乱也章 1150
第 十 一 章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章 1154
第 十 二 章 三年学不至于谷章 1159
第 十 三 章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章 1162
第 十 四 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章 1168
第 十 五 章 师挚之始章 1173
第 十 六 章 狂而不直章 1177
第 十 七 章 学如不及章 1182
第 十 八 章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章 1185
第 十 九 章 大哉尧之为君也章 1190
第 二 十 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章 1196
第二十一章 禹吾无间然矣章 1202

第 一 章 子罕言利章 1209
第 二 章 达巷党人曰章 1217
第 三 章 麻冕礼也章 1223
第 四 章 子绝四章 1227
第 五 章 子畏于匡章 1231
第 六 章 大宰问于子贡曰章 1239
第 七 章 吾不试故艺章 1244
第 八 章 吾有知乎哉章 1247
第 九 章 凤鸟不至章 1251
第 十 章 子见齐衰者章 1255
第 十 一 章 颜渊喟然叹曰章 1259
第 十 二 章 子疾病章 1264
第 十 三 章 有美玉于斯章 1270
第 十 四 章 子欲居九夷章 1274
第 十 五 章 吾自卫反鲁章 1277
第 十 六 章 出则事公卿章 1281
第 十 七 章 子在川上章 1285
第 十 八 章 好德如好色章 1289
第 十 九 章 譬如为山章 1293
第 二 十 章 语之而不惰者章 1296
第二十一章 子谓颜渊曰章 1299
第二十二章 苗而不秀章 1302
第二十三章 后生可畏章 1304
第二十四章 法语之言章 1308
第二十五章 主忠信章 1312
第二十六章 三军可夺帅也章 1317
第二十七章 衣敝缊袍章 1320
第二十八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章 1324
第二十九章 知者不惑章 1327
第 三 十 章 可与共学章 1332
第三十一章 唐棣之华章 1337

第 一 章 孔子于乡党章 1343
第 二 章 朝与下大夫言章 1348
第 三 章 君召使摈章 1351
第 四 章 入公门鞠躬如也章 1355
第 五 章 执圭鞠躬如也章 1359
第 六 章 君子不以绀 饰章 1362
第 七 章 齐必有明衣章 1367
第 八 章 食不厌精章 1369
第 九 章 食不语寝不言章 1375
第 十 章 祭必齐如也章 1378
第 十 一 章 席不正不坐章 1380
第 十 二 章 乡人饮酒章 1384
第 十 三 章 问人于他邦章 1387
第 十 四 章 康子馈药章 1389
第 十 五 章 厩焚章 1392
第 十 六 章 君赐食章 1395
第 十 七 章 疾君视之章 1398
第 十 八 章 君命召不俟驾章 1401
第 十 九 章 入太庙每事问章 1403
第 二 十 章 朋友死无所归章 1405
第二十一章 寝不尸居不容章 1408
第二十二章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章 1411
第二十三章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章 1415
第二十四章 迅雷风烈必变章 1417
第二十五章 升车必正立执绥章 1419
第二十六章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章 1421

第 一 章 先进于礼乐章 1429
第 二 章 从我于陈蔡者章 1435
第 三 章 德行颜渊闵子骞章 1438
第 四 章 回也非助我者也章 1444
第 五 章 孝哉闵子骞章 1447
第 六 章 南容三复白圭章 1450
第 七 章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章 1453
第 八 章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章 1459
第 九 章 颜渊死天丧予章 1463
第 十 章 颜渊死子哭之恸章 1466
第 十 一 章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章 1469
第 十 二 章 季路问事鬼神章 1474
第 十 三 章 闵子侍侧章 1479
第 十 四 章 鲁人为长府章 1483
第 十 五 章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章 1486
第 十 六 章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章 1491
第 十 七 章 季氏富于周公章 1495
第 十 八 章 柴也愚章 1500
第 十 九 章 回也其庶乎章 1504
第 二 十 章 子张问善人之道章 1508
第二十一章 论笃是与章 1513
第二十二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章 1517
第二十三章 子畏于匡章 1522
第二十四章 季子然问章 1526
第二十五章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章 1530
第二十六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1534

第 一 章 颜渊问仁章 1547
第 二 章 仲弓问仁章 1557
第 三 章 司马牛问仁章 1562
第 四 章 司马牛问君子章 1566
第 五 章 司马牛忧曰章 1570
第 六 章 子张问明章 1578
第 七 章 子贡问政章 1585
第 八 章 棘子成曰章 1589
第 九 章 哀公问于有若曰章 1593
第 十 章 子张问崇德辨惑章 1597
第 十 一 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章 1603
第 十 二 章 片言可以折狱者章 1607
第 十 三 章 听讼吾犹人也章 1611
第 十 四 章 子张问政章 1614
第 十 五 章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章 1617
第 十 六 章 君子成人之美章 1621
第 十 七 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 1625
第 十 八 章 季康子患盗章 1628
第 十 九 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章 1633
第 二 十 章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章 1637
第二十一章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章 1644
第二十二章 樊迟问仁章 1650
第二十三章 子贡问友章 1655
第二十四章 君子以文会友章 1661

第四册
第 一 章 子路问政章 1669
第 二 章 仲弓为季氏宰章 1674
第 三 章 卫君待子而为政章 1679
第 四 章 樊迟请学稼章 1686
第 五 章 诵《诗》三百章 1691
第 六 章 其身正不令而行章 1696
第 七 章 鲁卫之政兄弟也章 1700
第 八 章 子谓卫公子荆章 1702
第 九 章 子适卫冉有仆章 1705
第 十 章 苟有用我者章 1709
第 十 一 章 善人为邦百年章 1712
第 十 二 章 如有王者章 1718
第 十 三 章 苟正其身矣章 1721
第 十 四 章 冉子退朝章 1726
第 十 五 章 一言而可以兴邦章 1731
第 十 六 章 叶公问政章 1737
第 十 七 章 子夏为莒父宰章 1741
第 十 八 章 叶公语孔子曰章 1744
第 十 九 章 樊迟问仁章 1751
第 二 十 章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章 1756
第二十一章 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1761
第二十二章 南人有言曰章 1765
第二十三章 君子和而不同章 1769
第二十四章 乡人皆好之章 1772
第二十五章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章 1775
第二十六章 君子泰而不骄章 1779
第二十七章 刚毅木讷近仁章 1782
第二十八章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章 1786
第二十九章 善人教民七年章 1789
第 三 十 章 以不教民战章 1792

第 一 章 宪问耻章 1797
第 二 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章 1801
第 三 章 士而怀居章 1804
第 四 章 邦有道危言危行章 1807
第 五 章 有德者必有言章 1810
第 六 章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 1813
第 七 章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章 1817
第 八 章 爱之能勿劳乎章 1821
第 九 章 为命裨谌章 1825
第 十 章 或问子产章 1828
第 十 一 章 贫而无怨难章 1834
第 十 二 章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章 1838
第 十 三 章 子路问成人章 1841
第 十 四 章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章 1847
第 十 五 章 臧武仲以防章 1851
第 十 六 章 晋文公谲而不正章 1853
第 十 七 章 桓公杀公子纠章 1857
第 十 八 章 管仲非仁者与章 1862
第 十 九 章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章 1867
第 二 十 章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章 1870
第二十一章 其言之不怍章 1874
第二十二章 陈成子弑简公章 1877
第二十三章 子路问事君章 1882
第二十四章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章 1885
第二十五章 古之学者为己章 1888
第二十六章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章 1892 第二十七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章 1897
第二十八章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章 1902
第二十九章 君子道者三章 1905
第 三 十 章 子贡方人章 1912
第三十一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1917
第三十二章 不逆诈不亿不信章 1922
第三十三章 微生亩谓孔子曰章 1927
第三十四章 骥不称其力章 1932
第三十五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章 1936
第三十六章 莫我知也夫章 1943
第三十七章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章 1948
第三十八章 贤者辟世章 1953
第三十九章 子路宿于石门章 1957
第 四 十 章 子击磬于卫章 1961
第四十一章 高宗亮阴三年不言章 1967
第四十二章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章 1971
第四十三章 子路问君子章 1977
第四十四章 原壤夷俟章 1983
第四十五章 阙党童子将命章 1987

第 一 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章 1993
第 二 章 在陈绝粮章 1997
第 三 章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章 2002
第 四 章 由知德者鲜矣章 2011
第 五 章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章 2014
第 六 章 子张问行章 2020
第 七 章 直哉史鱼章 2025
第 八 章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章 2029
第 九 章 志士仁人章 2035
第 十 章 子贡问为仁章 2039
第 十 一 章 颜渊问为邦章 2043
第 十 二 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章 2049
第 十 三 章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章 2054
第 十 四 章 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章 2059
第 十 五 章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章 2064
第 十 六 章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章 2069
第 十 七 章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章 2072
第 十 八 章 君子义以为质章 2075
第 十 九 章 君子病无能焉章 2079
第 二 十 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章 2083
第二十一章 君子求诸己章 2087
第二十二章 君子矜而不争章 2091
第二十三章 君子不以言举人章 2095
第二十四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章 2098
第二十五章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章 2105
第二十六章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章 2110
第二十七章 巧言乱德章 2113
第二十八章 众恶之必察焉章 2117
第二十九章 人能弘道章 2121
第 三 十 章 过而不改章 2126
第三十一章 吾尝终日不食章 2130
第三十二章 君子谋道不谋食章 2134
第三十三章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章 2139
第三十四章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章 2144
第三十五章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章 2148
第三十六章 当仁不让于师章 2152
第三十七章 君子贞而不谅章 2155
第三十八章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章 2158
第三十九章 有教无类章 2161
第 四 十 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章 2164
第四十一章 辞达而已矣章 2167
第四十二章 师冕见章 2170

第五册
第 一 章 季氏将伐颛臾章 2177
第 二 章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章 2188
第 三 章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章 2194
第 四 章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章 2197
第 五 章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章 2202
第 六 章 侍于君子有三愆章 2205
第 七 章 君子有三戒章 2210
第 八 章 君子有三畏章 2214
第 九 章 生而知之者章 2221
第 十 章 君子有九思章 2228
第 十 一 章 见善如不及章 2234
第 十 二 章 齐景公有马千驷章 2239
第 十 三 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章 2243
第 十 四 章 邦君之妻章 2248

第 一 章 阳货欲见孔子章 2253
第 二 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章 2259
第 三 章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2266
第 四 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章 2270
第 五 章 公山弗扰以费畔章 2276
第 六 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章 2282
第 七 章 佛肸召子欲往章 2287
第 八 章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章 2296
第 九 章 小子何莫学夫《诗》章 2301
第 十 章 子谓伯鱼曰章 2306
第 十 一 章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章 2309
第 十 二 章 色厉而内荏章 2312
第 十 三 章 乡原德之贼也章 2315
第 十 四 章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章 2318
第 十 五 章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章 2321
第 十 六 章 古者民有三疾章 2326
第 十 七 章 巧言令色章 2330
第 十 八 章 恶紫之夺朱也章 2333
第 十 九 章 予欲无言章 2339
第 二 十 章 孺悲欲见孔子章 2346
第二十一章 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2350
第二十二章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章 2360
第二十三章 君子尚勇乎章 2363
第二十四章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章 2368
第二十五章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 2375
第二十六章 年四十而见恶焉章 2383

第 一 章 微子去之章 2389
第 二 章 柳下惠为士师章 2395
第 三 章 齐景公待孔子章 2401
第 四 章 齐人归女乐章 2408
第 五 章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章 2415
第 六 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2420
第 七 章 子路从而后章 2427
第 八 章 逸民章 2437
第 九 章 太师挚适齐章 2445
第 十 章 周公谓鲁公曰章 2447
第 十 一 章 周有八士章 2451

第 一 章 士见危致命章 2455
第 二 章 执德不弘章 2460
第 三 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章 2464
第 四 章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章 2469
第 五 章 日知其所亡章 2473
第 六 章 博学而笃志章 2476
第 七 章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章 2479
第 八 章 小人之过也必文章 2482
第 九 章 君子有三变章 2486
第 十 章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章 2489
第 十 一 章 大德不逾闲章 2492
第 十 二 章 子夏之门人小子章 2497
第 十 三 章 仕而优则学章 2504
第 十 四 章 丧致乎哀而止章 2508
第 十 五 章 吾友张也章 2510
第 十 六 章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章 2512
第 十 七 章 人未有自致者也章 2515
第 十 八 章 孟庄子之孝也章 2518
第 十 九 章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章 2522
第 二 十 章 纣之不善章 2526
第二十一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章 2529
第二十二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章 2533
第二十三章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章 2540
第二十四章 叔孙武叔毁仲尼章 2546
第二十五章 陈子禽谓子贡曰章 2551
第 一 章 咨尔舜天之历(厤)数在尔躬章 2563
第 二 章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章 2592
第 三 章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章 2601
跋 继天奉元——元学第一村 2609
內容試閱
辛 旗(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前副会长)
岁在甲辰,立冬之前,好友黄明雨先生邀我为宝岛台湾著名学者林明进先生的大作《论语接着讲》撰写序言。沉下心来细细翻阅凡五百一十章,二百四十余万言的皇皇巨制,惊叹作者殚精竭虑般地遵循师训,依照历代解经之法,旁征博引、辨异寻同,达到了讲解《论语》“语境通神,慧境悟心”的注经巅峰。在作者挥洒自如的文字间,读者酣畅淋漓地沐浴于孔子垂教之德泽,浑然天成
地浸濡于儒家示范之真谛,大可谓“一窥堂奥,豁然开朗”。注释讲解《论语》的书籍自古至今汗牛充栋,名家硕儒更是数不胜数。《论语》和孔子的历史地位早有定论,不仅赋予中华文化之底色和中国精神之根底,更有着对人类文明广泛深远的世界性影响。然而,延续两千五百多年的典籍与
思想不会停滞不前、故步自封,总是会随着历史演进显现亘古之光并历久弥新,当今对《论语》的阐释也必将打上新时代的烙印。
近些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大量的上古文化遗存,丰富了上万年中华文明发展的统续,证实了夏商周断代的结论,全面推进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工程。牛河梁、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凌家滩、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发掘与考古研究成果,揭示出古国时代早期国家性质和进入王朝时代的历史标志,展现了古国时代帝尧都邑的观天象祭台和夏代都城中轴线的雏形,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由此形成共同的文化基因,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大量出土的观天象祭祀台(坑)、墓葬、宗庙宫殿建筑遗迹和宗教、文化、劳作、生活物品,一一展现了上古先民崇敬自然,探索天道的精神世界和热爱生命生活的内心情感。无可争辩地昭示中华文明传承有序和中华文化延绵不绝。而孔子思想与上古文明是紧密相连的,那些以古老等级制度和祭祀仪式为核心的早期礼制,到夏、商趋于成熟,至西周建立起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道德秩序
和礼乐制度。孔子尝试将上古文明和三代制度规范化,作为殷商遗民后裔,他推崇周公定立的这种文化范式,“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24 年 9 月 29 日,我参与策划的国际儒学联合会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在故宫午门开幕,展览提纲挈领地罗列出“溯古寻儒”(生民之初、三代损益、治世寻道),“化成天下”(学继往圣、明德养性、经邦济 世、天下为公、有容乃大),“万世师表”(文脉流长、容融共成、光照四海)等专题内容。
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和来自各国数十家博物馆递进万年的各类文物中清晰可见:中华上古先民寓意于物,寓意于形的劳动创造,正是《易经·系辞下》所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对自然到人类深刻的洞察,从日常生活和祭祀中汲取智慧和哲学观念,实现“内省于心,觉悟事理;外求放心,聚思深钻”。
孔子继承先贤古训见之于《论语》各篇。对比《逸周书》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以王者师的口吻讲述为政牧民之道。以此类推,老子《道德经》属于为王者师的“训”类,而《论语》属于“语”类。两书中皆引用了史佚之《志》的哲学思想,如“敬”“俭”“德”“让”的伦理观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血缘政治思想。史佚是《书经·周书·洛诰》中的史官作册佚(尹佚),历经周文王、武王、成王。《左传》《国语》所引用的史佚之言,多为史佚之《志》。《论语·季氏》 中孔子亦引用周时良吏周任的箴言“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也引用过“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和《金人铭》“好胜者必遇其敌”等古籍古语。由此可见,《论语》中孔子弟子所记善言之中,有许多上古先贤的至理名言,还有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及涉及巫祝、祭祀、天文、地理、政务、征伐、兵法、农桑等方面的成语。今人要明了这些典故与成语的本义,需要把握训诂注解的关键:精通古文字释义;熟稔古代天文、地理、祭祀、 征伐、礼乐、器物蕴含之理;深谙三代祭祀宗法礼乐制度的细节。
在春秋“霸道兴而王道衰”,诸侯竞相“礼崩乐坏”的复杂政治环境下,《论语》记录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都有特定历史背景和事件缘由。针对当时各类社会矛盾和乱象,这些对话用隐喻或比拟的方式表达不满与指责,并列出匡正之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以期恢复西周的宗法礼乐秩序。
孔子思想是融入人伦日用及生活细节中的,常常以最为普通的事理,开启民智,喻示正道。孔子以“求仁得仁”何怨的勇气,面对追寻真理的荆棘之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社会意义,以“君子慎其独”“约之以礼”及“忠”“恕”“公”“直”等观念,激发人的道德向善性和社会性,以抵御人的自然诱惑和世风道德的整体沉沦,这也是《书经·虞书·大禹谟》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修身治世的“中道”。 孔子以其一生的社会实践,笃行他坚守的“仁”“义”“礼”“智”“信”。他“学而优则仕”,仕途困则退,退而周游列国以弘其道,道不行而从教,编辑成典《书经》《诗经》,以为“授徒设教”的核心教材,有教无类。孔子修著《春秋》留信史,为历史构建大国之道的规范和标准,笔法犀利而乱臣贼子惧。其微言彰显大义,“推三代之德,褒周室”,传三代之大统,宏王道之正脉。《论语》显示出孔子由“用世”到“明道”,不断总结历史、社会、人生的真理,在人伦日用的谆谆教诲中,升华为伟大的哲学思辨。《论语》给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启迪仍然是《大学》中的那句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实现这一目标,要牢牢记住《论语》开篇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时”,是时代和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时习”就是与时俱进,就是对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就是赋予“忠恕、中道、仁义、礼乐”新时代内涵,遵从《易经》所 言“三易”(变易、简易、不易),辩证地指导一切社会实践。坚信“乾元至善, 生命之大化,阴阳之合德”;坚信“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坚信“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林明进先生扎实的国学功底和游刃有余地把握中华文化精髓的能力,得益于数十年追随恩师毓鋆先生。他接受毓老的教诲,铭记毓老的言行,传承毓老的夏学奥质,成为毓老的高足,从他们师徒的过往,令人仿佛看到了孔子与颜渊的师生之情,看到了“古道照颜色”的仁人志节。七十五年来,在中国台湾地区,不论岛内是何种政治环境,不论处于哪个历史阶段,总有那么一批志士仁人始终坚守着中华民族本位,传承与赓续中华文脉,毓鋆先生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有幸拜谒了来大陆省亲的毓鋆先生。其后,我两次应邀入岛讲学,与毓老多次促膝深谈,从《易》之经、翼综括群典,阐发“大明”;到《春秋》公羊学说以史出论,微言“大义”。从“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之《大学》宏旨;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阳明心学真谛。毓老经世致用,现身说法,谈天说地,期勉后学于史中见训,笃祜繁禧,法祖敬
天,尽己之本分,赞天地人伦时政之化育。毓老庆幸有生之年得见中华民族复兴大势所趋,至为欣慰,预言大陆长此以往,定能承接夏学之伟业。2011 年春分节气之前的一天,毓老打来电话,此时年届一百〇六岁之世纪人瑞,身隔海峡,黉音钟磬,令我心动。同时,我也隐约感到此番通话,毓老不仅是杏坛辞别,又大有帷幄木铎传声、典册遗教托孤之意。不旬日,得知毓老鹤驾,不禁唏嘘,又庆幸人生竟然有此忘年之交的揖别。
毓老曾在《拨乱反正之论,起衰箴危之方》中言:“万事唯心造,决之刹那之机,治之非难,识之为艰。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相通于宇宙运行之法则、地球四季之转换和人类生存之规律。”毓老识见之高远卓越,尽在其“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 的一生践行。毓老 106 年的一生“奉元本,述夏学,正人伦,圣宗教,谋厚生,申义战,赞化育”。毓老顺应了大时代之大运势,纵横寰宇,经世致用,明教于无类, 赋理于有形。其得年人瑞,其得名大儒,立德立功立言,勋业不朽,真所谓“达 德光宇宙,生命壮自然”。
林明进先生大作《论语接着讲》问世出版,是对孔子和毓老这两位跨越 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华仁者最好的纪念,也是他践行孔子“内圣外王”理想,遵从毓老“自觉·觉他”理念的人生磨砺。感谢林明进先生为读者搭建了与《论语》 和孔子沟通心灵的桥梁。《论语》和所有中华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片段,共同汇聚成中华文明的道统和整体。每一段基因都有强大生命力和繁殖力,赓续、弘扬、培育每一段基因,都可以恢复中华文明的全貌,一滴水见大海,泉 溪江河涓涓成流,绵绵不绝。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中华文明一段基因,在中华文化浸润下,我们做人、成人、为人,要如宋代理学家张载(横渠四句)所言:“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言之,就是要做一个经天纬地,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是为序。
岁在甲辰立冬(2024 年 11 月 7 日)撰写于京城彝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