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書城自編碼: 413164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王世忠,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15372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1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HK$ 63.8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售價:HK$ 86.9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售價:HK$ 173.8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售價:HK$ 196.9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售價:HK$ 74.8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HK$ 85.8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HK$ 97.9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HK$ 74.8

編輯推薦:
本书立足于教育的人民立场,积极回应“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要求,基于现实层面我国教育领域所呈现出的社会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运用“整合性”的方法论着眼区域基础教育现状,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发展时序性”与“发展空间性”、“人的发展”与“物的投入”、“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效整合,创新性地提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以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框架。通过系统机制政策梳理与翔实的理论文本分析,揭示了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动力与法理。通过剖析区域基础教育的空间资源配置、数字化赋能机制分析、西部八省区基础教育校际差异等深层次问题,提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优化。为切实提高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为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完备、教育资源充足、教育质量优良、育人成效显著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科学参考。
內容簡介: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新时代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永恒主题。本书立足于教育的人民立场,聚焦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基于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国实践,阐释了多学科视角下的“均衡发展”基本内涵,创新性地凝练出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发展时序性与发展空间性、人的发展与物的投入、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等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范畴,提出了区域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与经费的物质性、均衡发展阶段的时序性与均衡发展空间的协调性,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整合性”观点,构建了动力、均衡和治理三元机制的跨学科知识分析框架,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书具有理论创新、内容翔实、实践性强等特点,既可供高等院校相关管理者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相关专业基础课教材,以及中小学校长、行政干部培训教材。
關於作者:
王世忠,出生于湖北潜江,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兼任教育*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教育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人类学。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等著作2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子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3项,省部级一般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2项。
目錄
第一章 绪论— 001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研究价值取向— 001第二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 005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011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016第二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多学科学理阐释— 021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视域下的均衡发展— 021第二节 政治学视域下的均衡发展— 026第三节 地理学视域下的均衡发展— 028第四节 跨学科均衡发展的概念和认知框架— 031第三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术史考察— 038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术起源— 038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探寻— 044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脉络与谱系— 049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054第四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特征— 061第一节 奠基与肇始阶段(1949—1978年)— 061第二节 改革与开放阶段(1978—2012年)— 064第三节 普及与深化阶段(2012—2021年)— 070第四节 质量与公平阶段(2021年至今)— 072第五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范式转型— 078第一节 研究范式转型的基本内涵— 078第二节 研究范式转型的多元视角— 083第三节 研究范式转型的基本内容— 087第四节 研究范式转型与问题承接— 093第六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 098第一节 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逻辑— 098第二节 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 101第三节 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106第四节 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109第七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价值分析— 117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 117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分析— 120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分析— 125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分析— 131第八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理分析— 136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 136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生需求— 141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要求— 143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诉求— 147第九章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52第一节 均衡与非均衡协同的动力功能— 152第二节 均衡发展的动力结构— 156第三节 均衡发展的动力源— 160第四节 均衡与非均衡的对立统一— 166第十章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水平分析— 170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70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的面板数据分析— 171第三节 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功能与水平差异— 195第四节 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优化策略— 198第十一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序分析— 203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3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序变化的人口学分析— 204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序变化的效益分析— 211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预测— 218第十二章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空间分析— 231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31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分析— 233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素— 246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 248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校际分析— 253第一节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253第二节 西部八省(区)义务教育校际差异分析— 255第三节 西部八省(区)义务教育校际达标比较分析— 270第四节 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优化策略— 279第十四章 区域基础教育“县管校聘”教师政策执行分析— 281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81第二节 “县管校聘”教师政策执行的县域个案分析— 282第三节 县域教师流动意愿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287第四节 县域“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优化策略— 293第十五章 县域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析— 298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98第二节 县域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现状分析— 299第三节 县域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问题探讨— 309第四节 县域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优化策略— 311第十六章 县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成本分析— 313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13第二节 县域教育成本标准的测算与个案分析— 314第三节 县域教育成本分析的结果差异— 333第四节 优化县域教育成本的政策建议— 335第十七章 区域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的个案分析— 338第一节 牧区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的调查— 338第二节 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的调查— 343第三节“三区三州”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的调查— 347第四节 完善区域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机制— 351第十八章 数字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59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59第二节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域个案— 360第三节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机制分析— 369第四节 数字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化路径— 372第十九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378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反思— 378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范畴与核心问题— 381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体系构建— 384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建构遵循— 389第二十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与创新— 397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动因— 397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逻辑— 399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优势— 405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创新— 408第二十一章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优化与政策设计— 414第一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优化— 414第二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域统筹— 415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城乡融合— 420第四节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与质量— 424主要参考文献— 433
內容試閱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简化表述,本书在一些地方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简称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或“均衡发展”等。既是新时代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产生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进行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准确把握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方向,着力抓好重点、补齐短板、增强弱项,加大对农牧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等区域教育的扶持力度,使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诉求。本书立足于教育的人民立场,聚焦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积极回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基于实践层面我国教育领域所呈现出的社会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运用整合性的方法论,着眼区域基础教育现状,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的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发展时序性与发展空间性、人的发展与物的投入、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等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效整合,创新性地提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知识分析框架;通过系统化的政策梳理与完整的理论文本分析,揭示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价值、动力机制;通过剖析区域基础教育的空间资源配置、数字化赋能机制分析、西部八省(区)基础教育的区域、省(区)际、县域以及校际差异等深层次问题,提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优化。从而有利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本书可分为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围绕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展开。理论部分遵循“理论梳理—理论阐释—机制分析—理论创新”的研究思路,构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多学科学理阐释—学术史考察—历史脉络及其特征—研究范式转型—系统逻辑—政策价值分析—法理分析—动力机制分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学术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历时性的归纳和概括,对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群体差异的表现特征与生发机制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与探讨,凝练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跨学科概念和认知框架,提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实证部分遵循“实地调研—实证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创新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延伸的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水平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校际差异分析—县域政策执行分析—经费支出效率分析—教育成本分析—数字化赋能机制分析”的实证分析框架,选取西部八省(区)等地区为样本,重点调查广西、新疆、宁夏、内蒙古、贵州、西藏、云南、青海等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在进行历时性描述的同时,对其城乡差异、群体差异、校际差异和结构差异的表现特征与生成逻辑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与探讨。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与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均衡发展的时序性与均衡发展空间的协调性,以及数字化赋能机制,进行县域的数理统计分析。本书具有理论创新、内容翔实、实践性强等特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前言本书旨在丰富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数据资料、史料及其理论体系,指导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国实践,建设具有中国本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理论指导性,强化实践应用性”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在“新”“实”“精”上下功夫。一是“新”。首先,理念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关注现实问题,重在理论创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因此,本研究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基于探索和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的前瞻性视角,构建具有可持续性、操作性强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话语体系,从而为切实促进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民生功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其次,观点新。在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历时性描述的同时,对其城乡差异、群体差异、校际差异和结构差异的表现特征与生成逻辑进行共时性分析,系统地探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条件,时序与空间,以及动力机制三位一体的观点。再次,视角新。从多学科视角,梳理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阐释跨学科概念均衡发展的含义,建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整合的知识分析框架。*后,方法新。从地理空间视角,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与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均衡发展阶段的时序性与均衡发展空间的协调性,以及均衡发展机制的动力性,进行宏观的数理统计分析,尝试性地建构相应的评价体系及模型。二是“实”。课题组长期深耕于基础教育研究领域,针对我国区域基础教育的现状,开展实地调研。首先,扎根中国大地,寄情田野。调查研究深入,不做表面文章;扎根基层,在实践中进行。努力克服调查研究中存在的“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等问题,不仅仅满足于到基层走一圈,而且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只有真正将调查研究做到基层,才能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认识生动丰富的客观实践。其次,建构中国经验的整体空间感知。从实地调查出发,进行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之间的对话,以“经验”为关键词发掘出双方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共通点。对具体的人的关怀,从不同处境中的人的感受、思想、关系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将实地调查工作与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知识生产真切结合起来,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开启新的可能。至于笔者自己所做的田野调查,因为工作需要,这些年确实做了不少,基本上走遍了边疆、海岛以及内陆腹地的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有些地方去了不止一次。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笔者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有些是专题性的,比如关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调查;有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比如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的调查;有些则是区域性的,比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调查。*后,学术研究的实地调查,既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查研究一定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调查研究只是收集资料的一种途径,其本身并无价值关联性。新时代,调查研究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前提。同时,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关的专业理论作为指导。调查研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作风,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调查研究要勇于否定自己。客观世界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而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改进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现存的观点、认识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逐步难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调查研究者一定要敢于并且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否定原有的不合时宜的观点,抓住调查中所掌握的事实,知难而进。 三是“精”。学者要出优秀的研究成果,要出精品。这是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责任所在。国家重点课题研究要有精品意识,立足于服务现实,努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理论回答。首先,课题组精诚协作,聚集体智慧攻关。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涉及跨学科研究,所以要出精品,就必须在强调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需要调整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组织若干个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共同研究某一重点课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一方面要争取有较多的人员协作,另一方面要有独立思考。每一个研究者既会感觉到自己为这些共同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更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其次,系统思考,厚积薄发。精品意识中包含严谨的学风。笔者曾对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说过:要勤于思考,要脚踏实地,研究起步时,应当步子稳一些、慢一些,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搞研究,千万不要求成之心太急。急于求成,则会浮躁不定,也就很难保持严谨的学风,更谈不上出精品了。同时,精品意识的产生,也同学习和借鉴各种各样优秀的、有价值的外域文化成果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学习但不能盲从,借鉴但不能照搬。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应该有更为开放的胸怀和气魄;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的创立,应该有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气度。因此,课题组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其中,前期研究成果《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获武汉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后,精准发力,善做正确的调查研究。要求在调查研究时“身入”更要“心至”。对于学者而言,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就要花时间蹲在基层、深入一线,花精力“解剖麻雀”、了解实情,既总结先进经验,也研究突出问题。通过反复比较、多方调查,最终摸清实际情况,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是求真务实的,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其中,《湖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的调研报告——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获湖北发展研究奖(2018—2019年)三等奖;《湖北民族地区以职业教育发展促进精准脱贫调查报告》于2020年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武陵山片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证研究——基于湘鄂渝黔四省市的调查》获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优秀论文奖。笔者作为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应国务院扶贫办的邀请,于2020年10月12日赴京参加了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并于2020年11月12日接受《中国日报》电话采访,主要观点刊登在2020年11月16日出版的《China Daily》上。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8AMZ014)的最终研究成果。本著作最终形成定稿,应该归功于课题组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是大家协同攻关的集体智慧和劳动结晶。本书由本人拟定写作大纲并负责统稿和定稿工作。各章具体参与者如下:第一章(王世忠)、第二章(王世忠)、第三章(王世忠)、第四章(雪奇慧)、第五章(王世忠)、第六章(雪奇慧)、第七章(王文钰)、第八章(李桢)、第九章(王世忠、王文钰)、第十章(王明露)、第十一章(王世忠、罗涛涛)、第十二章(王世忠、程希)、第十三章(罗涛涛)、第十四章(王世忠、李雨谦)、第十五章(杜莹莹)、第十六章(王文钰)、第十七章(高楠)、第十八章(罗涛涛、尚宇航)、第十九章(王世忠、杜莹莹)、第二十章(高楠)、第二十一章(王世忠)。书稿完成后,由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文钰协助统稿工作,由2024级博士研究生罗涛涛负责书中大部分图表的绘制和校对工作。同时,本书参阅并借鉴了国内外其他学者的有关文献资料,均已尽量注明出处,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虽经多次修改,但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为了表述需要,书中个别地方难免存在重复之处,敬请谅解。王世忠于武昌南湖2024年11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