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HK$
184.8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HK$
71.5

《
图说新质生产力2 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HK$
74.8

《
明仕录(真实还原明代精致生活)
》
售價:HK$
218.9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HK$
151.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滨海岸线和沿海省域为地域背景,在对明代起始的、以海防为目的的官方筑城和民间堡垒进行整体性、综合性考察的基础上,以历史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视角和方法来剖析海防城镇遗产这一对象,提供一种基于本土地域文化背景,且能与国际通行的世界遗产概念和语境相对接的城镇遗产解读方式,并以我国福建漳州地区的明代海防城镇遗产为例进行演绎和解析。通过对这些海防城镇遗产的经验研究,不仅能对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地的遗产价值再挖掘提供新思路,亦能对世界遗产全球战略实施、城镇遗产解读等议题提供地域性的启发。
|
關於作者: |
徐敏,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城镇遗产类教学工作,《中国城市建设史》《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等本科、研究生课程主讲人。聚焦于世界遗产与历史城镇、城乡遗产保护与规划等研究领域;并专门从事历史城镇(区)/传统村落的资源调查、专项申报、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等领域的实践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在《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中国园林》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本书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1808305)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ZR2023ME114)的资助。张海军,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工作。
|
目錄:
|
第1章 概述 00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02
1.1.1 研究背景 002
1.1.2 研究意义 014
1.2 城镇遗产相关研究概览 015
1.2.1 国际国内城镇遗产研究概览 015
1.2.2 国际国内海防城镇遗产研究概览 018
1.3 本书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019
1.3.1 主要内容 019
1.3.2 研究方法 020
第2章 海防城镇遗产相关概念解读 023
2.1 “城镇遗产”概念解读 024
2.1.1 “城镇遗产”的基本构成 024
2.1.2 “历史城镇”的概念解读 027
2.1.3 海防城镇遗产在城镇遗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 032
2.2 “海防城镇遗产”概念解读 033
2.2.1 国际“海防城镇遗产”概念解读 034
2.2.2 国内“海防城镇遗产”概念解读 036
2.3 本章小结 039
第3章 中国明代海防城镇遗产的史地背景与遗产现状 041
3.1 史地背景分析 042
3.1.1 中国明代沿海地区的海防环境 042
3.1.2 中国明代沿海地区的外城形制 046
3.1.3 中国明代海防卫所城镇研究 067
3.2 遗产现状分析 085
3.2.1 明代海防城镇遗产现状分析 086
3.2.2 明代海防城镇遗产资源现状分析 089
3.3 漳州地区明代海防城镇遗产的案例研究条件 091
3.3.1 地理环境与海防形势 091
3.3.2 史料基础 092
3.4 本章小结 096
第4章 中国明代海防历史城镇的案例研究与价值分析 099
4.1 卫所转县类海防历史城镇案例研究——以诏安古城为例 100
4.1.1 史地背景分析 100
4.1.2 城市形态变迁 101
4.1.3 城市发展阶段 102
4.1.4 城镇空间特色 106
4.1.5 类项比较研究 111
4.2 堡垒型海防历史城镇案例研究——以梅洲堡城为代表的漳南堡城为例 113
4.2.1 “堡”的分类及特征 114
4.2.2 “堡”的史地背景分析 114
4.2.3 官方参筑城堡的特色——以梅洲堡为例 117
4.2.4 民间堡垒聚落的特色——以赵家堡和诒安堡为例 119
4.2.5 类项比较研究 125
4.3 海岛型海防历史城镇案例研究——以铜山所城为例 130
4.3.1 东山岛的海防军事区位 130
4.3.2 铜山所的空间防御系统 131
4.3.3 铜山所的城镇发展过程 133
4.3.4 铜山所的聚落景观特色 137
4.3.5 类项比较研究 141
4.4 漳州地区明代海防历史城镇的遗产价值阐述 143
4.4.1 中外海防历史城镇的遗产特色比较 143
4.4.2 漳州地区明代海防历史城镇的遗产价值分析 146
4.5 本章小结 148
第5章 对明代海防城镇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现状的思考 151
5.1 遗存现状及问题 152
5.1.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52
5.1.2 遗产现状的典型问题 155
5.2 保护与规划现状 158
5.2.1 规划历史及现状 159
5.2.2 保护及规划问题 162
5.3 申报与管理建议 165
5.3.1 近年来中国历史城镇申遗动向 165
5.3.2 海防历史城镇的整体申遗设想 166
5.4 保护与整修建议 166
5.4.1 遗产价值的科学认知 166
5.4.2 保护范围的科学考量 167
5.4.3 特色材料技术的传承 168
5.4.4 遗产管理工作的完善 168
5.4.5 立足个案特色的措施 169
5.5 本章小结 170
主要参考文献 171
|
內容試閱:
|
无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 名村体系中,还是在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 序列中,海防古城镇无疑都是城镇遗产家族中非常特殊的一类。笔者尤记得赴漳州地区调研海防城址遗存时,见当地老妪赤脚行路、所语皆方言且丝毫不通普通话时的震撼。彼时,偏远边塞的印象第一次以海防遗产的形式深入吾心,这与我们认知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物质经济和社会文化发达的印象相去甚远。当然,在广大沿海地区,远不止这些偏远的活态聚落生活方式的存续,还有大量的海防物质遗存被今天的城市化运动所包围,成为现代城市风貌中的孤岛(如深圳地区的大鹏所城),抑或早已消失于历史烟海中,成为一个隐约存在的地名标签(如青岛地区的浮山所)。
实际上,海防历史、海防城镇遗存一直是史地学家和遗产等领域专家的研究志趣所在,明代海防历史及城镇遗产尤甚。从荒芜的不毛边地,到戍边屯垦、专务海防,再到聚落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一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繁盛的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并成为当地极具标志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城镇风貌的组成部分,这期间的变化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的?在现今的城市更新背景下,这些特殊的遗产形式在物质延续和非物质传承等方面又面临怎样的困境和问题,以及有怎样的化解之道,一直是此领域学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对明代海防城镇类遗产的相关研究,较多基于一个或几个海防城镇个案的散点式观察,且缺乏对不同省域、地域之间整体性、关联性的综合审视。
本书尝试以中国整个滨海岸线和沿海省域为背景,对明代起始的、以海防为目的官方筑城和民间堡垒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考察。以历史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剖析海防城镇遗产这一对象,提供一种植根本土地域文化背景,且能与国际通行的世界遗产概念和语境相对接的城镇遗产解读方式,并以我国福建漳州地区的明代海防城镇遗产为例进行演绎和解析。通过对这些海防城镇遗产的研究,不仅能为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地的遗产价值再挖掘提供一些新思路,亦能对世界遗产全球战略实施、城镇遗产解读等议题提供一些地域性的启发。
首先,从理论层面,本书着眼于世界遗产相关概念,对城镇遗产进行概念解读(第2章)。笔者认为城镇遗产包括历史城镇和作为城镇空间要素的遗产这两种基本形式,并重点解读了历史城镇、海防城镇遗产等概念的内涵。
其次,立足于整个沿海省域范围,以历史地理分析和遗产现状统计为基本手段,对明代海防聚落进行地理环境、聚落选址、城市形制等方面的分析,并对沿海11 个省市地区的海防遗存现状进行整体梳理(第3章)。从史地视角看,作为一种典型的制度性建设,我国明代的官方筑城,具有统一的内在驱动机制和相似的建造过程,且这些海防卫所城池在规模上具有鲜明的等级特点,不同等级中的城池数目呈较明显的倍数递减关系,卫所城池的等级分布也呈较明显的区域集中的特点。从遗产现状看,不论是官方卫所还是民间堡垒,海防城镇遗产的空间形态和物质遗存,均因区域地理环境和城周围地形地貌等自身条件的不同,以及各地建造传统和民俗文化特色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以典型案例解析为主要手段,展开对海防城镇遗产的遗产价值认识和解读(第4章)。本书选取了整个沿海地区中海防遗存相对完整且分布密集的福建漳州地区,并综合考量了区位条件和地理环境、海事防御类型、城镇建置背景、遗存现状和遗产价值的典型性、代表性等多个方面,挑选了三个典型个案:卫所转县类海防历史城镇——诏安古城、堡垒型海防历史城镇——以梅洲堡城为代表的漳南堡城、海岛型海防历史城镇——铜山所城,从史地背景分析、城镇建置演变、城市形态变迁、城镇空间特色、聚落景观特色等多个维度,对海防城镇遗产进行个案考察和类项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典型海防城镇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总结海防城镇类型的代表性、遗产价值的唯一性和地域民俗文化的典型性,展现认知和解析海防城镇遗产的过程。
最后,基于对漳州地区海防城镇遗存的调研内容,分析海防城镇遗产的保护现状、主要问题(第5章)。如这些遗产当下面临着其海防历史信息和遗产价值普遍受忽视、当地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轻物质遗产保护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针对性保护建议,以期对此类遗产的延续和发展有所助力。
以建筑和城镇(聚落) 为主的物质遗产是我们身边最易被直接感知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走出国门,融入世界遗产的大舞台中。跨区域的系统性、综合性遗产申报及遗产相关研究亦成为当下及未来海防城镇遗产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希望通过探讨海防这类城镇遗产的遗产认知、史地分析、价值解读等内容,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基于遗产专业视角的认知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建立科学保护城镇遗产的意识,并在当下及未来将守护城镇文脉之根的意识付诸行动,一起保护我们共同的遗产、共同的家园。
本书以笔者的研究课题“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中国明代海防城镇遗产研究——以漳州地区为例”为基础撰写,并且参照本书编辑老师的建议,以通俗易读、遗产科普为目标进行写作。限于个人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二○二四年五月于青岛
徐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