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5)
》
售價:HK$
657.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HK$
66.1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HK$
1177.6
|
編輯推薦: |
作为中国电影研究论文集,本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从类型到创作,从作品到教育,全方位、多层次探讨中国电影。既有对经典类型的研究,也有对新兴现象的分析,为电影领域研究者提供详实资料与深刻见解。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关于中国电影研究的论文集,主要分为类型研究、创作观察、作品聚焦、教育之思四个部分。类型研究主要是对于中国电影中较为突出的电影类型的关注与观察,创作观察是对于中国电影中的一些突出现象或者有代表性的导演的探索与分析,作品聚焦是对于中国电影中较有特色的作品进行的整理与阐释,教育之思是对于中国电影中与电影教育相关的一些现象的深入探查与研究。
|
關於作者: |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单元评委、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香港电影、电影批评、电影文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香港电影批评史(1924—2024)”、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香港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与北京市教*项目“北京和香港合拍片研究”。出版专著《狂欢的奇观——香港喜剧电影研究》《香港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并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评介》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
目錄:
|
目录
类型研究
造梦、自省与回归
——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取向(2010—2020)
文化蔓延与自我镜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青春题材电影的演变
多重元素·人物群像·异域叙事
——“唐探”系列电影的类型化实践
话剧基因、改编困境与品牌转型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当下与未来
电影文化表达与国家形象建构
——主旋律电影中的民族叙事研究
新主流电影的认同机制
——奇观呈现、叙事弥合与意义共生
类型变体、“蜕让”传统与叙事革新
——新主流电影中的香港元素
创作观察
易烊千玺:作为青春指向的偶像商品
身体叙事、意象表达与历史记忆中的家国情怀
——谈陈力的导演艺术
丝路精神下的音乐回望
——论中哈合拍片《音乐家》的创作策略
后疫情背景下网络电影的“质”“量”生态关系
——2021年网络电影发展综述
市场下行、续集乏力与注意力商品
——2023年网络电影发展综述
古典文本的现代化叙事转型
——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观察
中国电影的生存机制
——艺术文化性与市场性的困惑
从游戏到电影的跨媒介改编
青梅煮酒余香漫
——当代电影如何表达传统文化
作品聚焦
叙事裂痕、陈述遮蔽与旁观者视角
——《热血合唱团》认同机制的失效
类型磨砺与文化缝合
——《英伦对决》的泛文本策略
《紧急救援》对中国电影类型的拓展与价值观传达
自反性与现代性
——试论《小城之春》的媒介意识
叙事隐藏、人性至上与“寓言”颠覆
——《秋菊打官司》的文化图景呈现
本土化改造、荒诞感生产与讽刺的不彻底性
——试谈《二手杰作》的改编及其困境
年轻语态、前卫体验与社会责任
——《大侦探 第八季》的文化表达
《人潮汹涌》
——打上作者标签的荒诞喜剧
《隐秘的角落》中电影感的多义阐释
教育之思
新中国70余年电影教育观念变迁
从轮廓描摹到本质阐发
——“中国电影学派”研究历程
新文科建设情境中的戏剧影视学科专业建设的剖析
“互联网+”时代电影教育观念的新变化
跨屏时代的影视人才培养该往何处去
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进中的问题探寻
——以京津冀地区电影教育调研数据为参考的观察
研究、实践、交流
——美国高等电影教育体系初探
电影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与现实问题探寻
——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电视艺术系主任埃里克·肖尔教授访谈
台湾电影高等教育(1951—2005年)史学评述
榜样参照、想象域文本与双向创生
——“动画素养”的概念提出及实现途径
百战沙场 倾心教育
——王承廉采访录
为“中国动画”的梦想执着前行
——孙立军访谈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人潮汹涌》
——打上作者标签的荒诞喜剧
饶晓志执导的《人潮汹涌》是2021年春节档上映的七部影片中唯一一部翻拍影片,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2012)。《人潮汹涌》借用了原版电影的故事框架,通过身份互换引发悬疑与喜剧效果。同时,在对原版故事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作者”因素,使其成功变身成具有作者风格的荒诞喜剧。
导演饶晓志对原版故事进行了三重改造:文化情境的再生创造提供日常生活的惯常性、周全与刘德华的身份互文提供人物认同的支点、借用荒诞舞台剧将电影故事的荒诞性推向极理性的一面—每个人都需要做选择,而选择的前提是自省。凭借这样的改造,饶晓志为《人潮汹涌》贴上了自己的标签,赋予作品超越翻拍、超越荒诞喜剧的意义。
一、文化情境的再生创造
在电影的跨国翻拍中,文化情境至关重要。故事的类型和主题是翻拍的基础,文化情境则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文化情境的可靠与否关系到翻拍的成败。
《人潮汹涌》将原本在日本发生的故事搬到中国,并不是故事空间的简单替换,而是通过改造文化情境,为故事提供一种归属感,让观众通过银幕感受到日常性与习惯性,并且在相信故事真实性的同时,直观地体会故事空间的当下性。比如上海杂乱的后巷、居委会大妈对于“垃圾分类”的提醒,甚至李想作为“单亲妈妈”的人设,都是观众较为熟悉的空间或文化符号。
方言具有多重文化指向,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赋予人物个性色彩,与在地的文化建立一种更为亲密的对应关系,同时可以制造出喜剧效果。影片中黄小蕾的重庆话和郭京飞、万茜的上海话就为人物塑造提供了较为真实的环境,增加了电影的质感。
从整体来看,影片中较多细节的调整,甚至台词的戏剧性,都使故事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其中,增加参与性。文化情境的再造赋予了影片扎根中国的基础,即使是《盗钥匙的方法》这种杀手题材的影片,也能在中国具有跨文化认同的可能。
二、周全与刘德华的身份互文
当被问到为何选择刘德华作为男主角时,导演饶晓志表示,刘德华与男主角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对刘德华的粉丝而言,影片满溢着迷影情节,主人公的经历并不只是失忆后做群演、恢复记忆后做杀手的人生际遇,更为浓重的呈现重点在于刘德华从影40年的演艺经历。当熟悉的经典港片一幕一幕重现在大银幕上,观众很自然地将对于刘德华的认知平移到周全身上;周全与刘德华的身份叠合在一起。这样的互文,通过明星效应作用在观众心里,让观众对影片建立一种心理认同,与故事人物周全实现情绪上的同频。
影片中两次出现《喜剧之王》的类似情节与音乐,如果熟悉《喜剧之王》的观众相信尹天仇就是周星驰,那么周全也可以是刘德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熟悉的《天若有情》《无间道》《旺角卡门》《暗战》《喋血双雄》等影片的经典片段,那些都是周全经历的,更是刘德华自己的演艺人生。
周全与刘德华身份的叠合,帮助整部影片实现了文化的“去在地化”与“再在地化”的双向功能。这种融合还为影片提供了喜剧情境,帮助观众找到认同的支点,使其更加确信了故事的假定性。同时,通过对刘德华回忆的唤醒,使观众在心理上实现了在地化的过渡。
三、舞台剧仪式感的借用
除了认同文化情境、在心理上实现在地化的过渡,《人潮汹涌》还有更深一层的目标,即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并将其放大,进而产生一种社会意识的合意。这一部分影片主要依靠极致的荒诞效果与舞台剧仪式感的借用来实现。
充满舞台剧的仪式感是导演饶晓志的追求,如果说周全在和陈小萌联合行动后教他表演挨刀后如何倒下是情节所需,那么将最终的冲突镜头放在贝克特《终局》(Endgame)的废弃舞台便是其个性化风格的勇敢尝试。饶晓志做过舞台剧导演,曾坦言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对他影响至深,这也使得《人潮汹涌》的个别场景透着一种舞台剧的仪式感。影片中,周全对陈小萌说出《敞开的门》中“当演员不再去刻意寻找安全感,真正的创造力就会充满了空间”,便能看出导演对舞台剧的执念。
影片结局,几条叙事线索汇合,几伙人最终集中在废弃的贝克特舞台,情节的张力增强,故事走向了荒诞喜剧偏理性的一面。矛盾激化到了极限,周全、陈小萌、李想、晖总都需要做出选择,除了导演非常私人化的体验与情怀,还恰当地加入了关于勇敢、自信、爱的较大命题。与此同时,观众作为外在于电影叙事系统中的角色,被强制性地置于一个跟随影片叙事者游荡、历险与反思的位置,随危机的出现、化解而紧张、焦虑,陷入自省。
从《你好,疯子》《无名之辈》到《人潮汹涌》,饶晓志一直尝试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是翻拍也尝试贴上“作者”的标签。影片尽可能地将本土化情境、荒诞叙事与观众共情推至同一个场域,使其契合观众的期待视野,激发观众的共通情绪,进而在他们心里留下痕迹,引发思考,生成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