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HK$
75.9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HK$
53.9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85.8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1.视角贴近生活,内容亲切活泼:
本书关注的是侯歧曾的日常生活细节,所讨论的许多事情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侯歧曾的下棋、打牌、听雨声等休闲活动,今人亦多有切身感受。侯家与疟疾等病魔的斗争,也会是许多读者熟悉的话题。侯歧曾为保全家产而不得不进行的违心交际,也会令读者会心一笑。
2.论世而后知人,文笔触动心灵:
本书富于情感关怀,文笔细腻入微,读来令人动容。作者深入而全面地展现了晚明江南的社会风气和文人面貌,并进而设身处地探讨了故事主人公侯歧曾的所思所为。侯歧曾这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命运的捉弄下却不甘的死去,作者对其中荒谬与矛盾的勾勒令人不禁感到深切的同情。
3.固定模式,分析功力深厚:
作者对侯岐曾死亡历程的还原,揭露了侯岐曾勉力维持家族生存、重视生活情趣的一面,洗刷了过往记载中他“一心求死”的刻板形象。本书还运用了词语检索和统计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侯歧曾日记》,并引入医疗史和传播学的视角,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內容簡介: |
顺治三年春,在兄长因抗清罹难后,死里逃生的嘉定士绅侯岐曾始以“半生道人”之名作日记,“以备后人稽考”。透过日记观察侯岐曾“奉母保孤”的“遗民”生活,诗书游戏只是短暂的慰藉,与疟疾的抗争亦无成效。清廷的打击步步紧逼,侯岐曾竭力调度社交网络,却也无力改变大局。虽然心怀故国,他却对复明运动持谨慎态度,并无殉死决心。但最终精神趋于崩溃的侯岐曾还是卷入“松江之变”,家破人亡,成为明清易代史上又一幕悲剧。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引入日常生活史的视角,较完整地还原了晚明士绅真实的生命图像,展现了侯岐曾的求生渴望与赴死结局之间的张力,在学术理性之外亦饱含人文温情。
|
關於作者: |
朱亦灵,1994年生,湖北京山人。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易代史。在《文史》《史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錄:
|
引 言 /1
第一章 诗礼簪缨繁盛时:晚明时期的嘉定侯氏 /13
第一节 钟鸣鼎食:晚明时期嘉定侯氏的崛起 /15
一、紫隄村与侯家先世 /15
二、侯尧封、侯震旸科甲蝉联 /19
三、侯峒曾的宦途与家族经营 /30
第二节 收之桑榆:侯岐曾的生平行迹 /43
一、侯岐曾的早年生平 /44
二、侯岐曾的选文事业 /47
第三节 重启人生:侯岐曾在鼎革之际的活动 /56
一、明王朝危在旦夕 /56
二、侯岐曾与江南抗清运动 /60
第二章 覆巢遗卵思安枕:侯岐曾的生活世界 /67
第一节 愁亭恨水:侯岐曾的生活感知 /67
一、创伤意识 /68
二、危机心态 /79
第二节 诗心长葆:侯岐曾的消闲活动 /88
一、诗词之道 /89
二、书帙相关 /93
三、其他消闲活动 /99
第三章 此身应与病齐生:侯岐曾家庭的疾病与医疗 /107
第一节 缠绵病榻:侯氏家人的病情与医护 /107
一、患病经历与影响 /108
二、问疾与护理 /117
第二节 驱除疟魔:侯岐曾与疟疾的斗争 /123
一、疾痛叙事 /125
二、治疗历程 /135
第四章 蓟庭萧瑟故人稀:侯岐曾的社会交往 /147
第一节 吾友靡靡:侯岐曾的社会网络 /148
第二节 各显其能:侯岐曾的社交类型 /155
一、忘形之契:情感型社交 /155
二、将本图利:工具型社交 /168
三、义不容辞:混合型社交 /182
第五章 凤凰变回衔泥燕:侯氏家族与清朝官府 /189
第一节 满目胡尘:侯岐曾眼中的新朝 /190
第二节 忠孝之罚:侯家的追索危机与应对 /196
一、追索危机的起源 /196
二、追索危机的过程 /201
三、侯岐曾应对追索的策略 /219
第六章 保孤难兮杀身易:侯岐曾与复明运动 /233
第一节 岁寒松柏:侯岐曾的忠节观念 /234
一、侯岐曾忠节观的表现形式 /235
二、侯岐曾的忠节观与自我认同 /242
第二节 大事不远:清初江南的谣言传播与遗民心态 /254
一、《日记》所见谣言类型 /257
二、侯岐曾对待谣言的态度 /264
三、侯岐曾接受谣言的原因 /271
第三节 狂澜犹挽:侯家亲友与复明运动 /282
一、侯岐曾眼中的复明运动 /284
二、侯家亲友对复明运动的参与 /291
三、“通海案”意外暴露 /298
第四节 祸从天降:侯岐曾与“松江之变” /304
一、“松江之变”始末 /305
二、侯岐曾殉难云间 /314
三、侯氏家族的衰败 /322
结 语 /327
附录 侯岐曾社交对象一览表 /338
参考文献 /353
后 记 /391
|
內容試閱:
|
序
亦灵的《覆巢之下:一位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明清鼎革》出版前,希望我写篇序言,我欣然答应。该书是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明清鼎革之初嘉定士绅侯岐曾的生活史》的修订稿,原文26万多字,修订后缩减为20余万字,文省而意增,修订卓有成效。原稿完成于2019年,颇受专家好评,荣获天津市优秀学位论文。不过,一部硕士论文被久负盛名的中华书局看中出版,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中华书局的编辑慧眼识珠,我也想在此向读者介绍这部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学术专著。
明清鼎革是中国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有关易代之际人们际遇的论述亦复不少,近年来嘉定侯氏颇受关注,亦灵的新著则是运用日常生活史的视角研究明清易代的创新之作。该书以《侯岐曾日记》为中心,结合《侯文节集》以及大量相关文献,复活了历史大变动时期江南士人的生活经历。书中在介绍了侯氏作为著姓望族的家族史后,首先呈现的是易代后侯岐曾的生活世界,认为“把握侯岐曾的生活感知,就是走入他在明清之际生活世界的一把钥匙”。创伤意识和危机心态构成了侯岐曾主要的生活感知,其中创伤意识是对世界与人生的整体认知发生骤变,侯岐曾经历易代“乱离悲痛之余”,“痛”随之成为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创伤意识因特定事件或时间节点触发情绪的剧烈波动,至于触发创痛的时间节点,可分为私人性与公共性两类。作者还指出,侯岐曾的生活状态虽因鼎革战争遭受冲击,但消闲活动依旧不废,仿佛旧日时光遗留的残影。他经常读诗与写诗,既是为了社交,也是具有审美性质的消闲活动。整理文献、阅读书籍与撰写新著,则是侯岐曾消闲生活的另一类重要内容。作者强调:“侯岐曾在鼎革前后的日常生活既有断裂,也有延续。……即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他仍有一颗象征生活情趣的‘诗心’。只要诗心长葆,生命的意义就不会动摇。”一个动荡时代士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侯岐曾及其家族的日常生活还体现在生命维护与社会交往方面。疾病频发也让侯岐曾有时怀疑余生的意义,作者从患病经历与影响、问疾与护理讨论侯氏家人的病情与医护;从疾痛叙事、治疗历程讨论侯岐曾与疟疾的斗争。书中对于侯岐曾一家的日常生活与疾病的介绍,丰富了有关明清士大夫家庭疾病医疗的一般性认识。作者认为侯岐曾交往频度高的人不是存在血缘或姻亲关系,就是其弟子门生,说明鼎革之初这两类具有义务性的关系,是侯岐曾对外依靠的主要对象。本书借鉴社会学家黄光国提出的社会交往关系分为情感型、工具型与混合型的理论,把握侯岐曾的日常交往生活。
日常生活不仅发生于社会层面,而且关联着统治者,作者考察了侯氏家族与清朝官府的关系。侯氏家族因家主侯峒曾领导嘉定抗清之役,沦为新朝打击对象,被追索大批财产,令主持家业的侯岐曾焦头烂额,侯家与清廷的周旋影响生活的各方面。侯岐曾亡国丧家,也对清朝统治充满仇恨,映射出清初江南士绅与清朝政权的对立。侯岐曾动用社会关系向清朝官吏行贿,或通过亲友向其求情,运用一系列非正式手段与制度抗衡。侯岐曾卷入了复明运动,遂使自己以身相殉,家族再遭劫难。学界通常将忠节观念视为明季士人殉国之举的思想渊源,作者则认为侯岐曾对明朝无疑是忠诚的,却不足以推动他在鼎革后做出殉国的选择。“或许是因为家庭破碎、老母投水,使他深深负疚,遂成死志。”这更符合侯岐曾易代后“奉母保孤”保护家族使命的初衷和执念。是书紧扣“忠节”与“日常”展开,强调了儒家道德秩序的脆弱性和复杂性。
亦灵文笔很好,可读性成为该书的亮点。书中的论述通顺晓畅甚至是典雅,行文上间用文学化的笔法,强调故事性和感染力,注意将过于生硬的学术语言精简或改写为具有场景感的文字。各章标题均为七言诗,各节标题均为四字提示语,醒目而吸引人。作者较好地平衡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还是看亦灵如何娓娓道来吧。
常建华
2024年1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