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售價:HK$
217.8

《
宁来一梦
》
售價:HK$
98.8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HK$
85.8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HK$
217.8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HK$
107.8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在数字技术与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融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二者融合水平指标体系 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融合的发展阶段、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梳理二者互融发展的融合路径,为二者互融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
關於作者: |
王瑜鑫,1990年3月生,山西昔阳人,太原工业学院讲师,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主要讲授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统计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EI检索1篇;主持1项省级项目和多项校级项目。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产业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融合动因及演进机制
第四章 制造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制造业规模现状分析
第二节 制造业异质性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发展效率分析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现状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分析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分析
第六章 制造业与生产性 服务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第一节 产业融合度测算方法
第二节 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第三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变
第一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融合水平的时间演变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融合水平的空间分布与演变
第三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融合水平的行业异质性分析
第八章 多维度协同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路径创新与保障体系重构
第一节 多维度协同视角 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路径探索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业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当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受到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服务型制造转型,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两者间已开始呈现融合趋势。在这一形势下,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将是制造业摆脱“低端锁定”,并实现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鉴于此,笔者在参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本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与评价,并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路径创新与保障体系构建。
本书由八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绪论。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与现实,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介绍研究意义,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第二章从产业融合进程、融合的测度、影响因素、融合测度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第三章从概念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本书的理论基础,然后从融合动因、融合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三方面,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理论机制。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行业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及发展效率进行现状分析。第六章梳理当前测算产业融合度的方法,评价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性,并建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章基于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时间演化、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等角度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特征。第八章在多维度视角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互动路径进行设计,并提出促进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保障体系的具体方向。
本书聚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运行机制、融合现状、融合路径及保障体系的探索与思考,对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基于两个产业发展的大量数据,将融合机制与现实状况紧密结合,内容丰富,章节安排合理,资料翔实,可以为产业融合研究者提供参考。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资料,在这里一并向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笔者能力和水平有限,拙作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如一些材料有遗落缺失,部分论证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论点也还有待商榷等,敬请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