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当人类用声音、图式和符号为“万事万物(things)”命名,并通过声觉(语言或声音)和视觉(图画或文字)传递、交流信息时,事实上就开始对万事万物进行编码和解码了。本来无意义的声音、图式或符号与万事万物关联起来,便产生了意义。对物品、事件进行鉴定、分类和命名的行为,都可以说是人类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事物(或事件)进行编码,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因此,从广义上说,编码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实现物品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和物品管理需求发展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计算机快速地将信息输入机器、利用机器完成物品的自动识别,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因人工介入产生差错,提高识别效率。在此背景下,现代意义的物品分类和编码应运而生。
今天,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生活学习,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医院、学校、政府机关,无论是服装、鞋帽、食品、日化、医疗器械还是图书票据、五金工具、化工建材,无论是线上交易、移动支付还是工业制造、国防军工、物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都可以见到物品编码的身影,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品编码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被物品编码包围的世界。因为它,这世界万象才得以有条不紊地存在和进行着。物品编码就是这个物理世界运行的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秩序。在信息化时代,对人、产品、机构和事件的分级分类和区别管理,都涉及如何对这些对象进行统一管理和利用,即物品编码的问题。没有物品编码,就没有现代化的商品流通和工业制造,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可能如此方便和快捷。
人们认识物品,管理和利用物品,就要对物品分门别类,因此也可以说认识物品是从物品的辨别、区别和物品分类开始的。编码则是分类识别最有效的工具。为了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常常将物品编码以机读符号的形式通过标签附着在物品上。如何将物品编码以机读符号的形式表示出来,则是所谓自动识别技术(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AIDC)的研究范围和工作内容。条码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中,并深刻地改变着物品流通和社会运作模式,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全球供应链效率。在信息化时代,许多领域的物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论如何设计,其最后的实施方案几乎都绕不开物品分类、编码、标识这些基础要素。例如经济领域的物品流通或者以此为基础的其他衍生应用,如物流供应链建设、产品追溯系统建设;再如社会生活领域的应急管理、诚信体系建设等。只要涉及物品、物资、物料的管理,就会涉及物品的分类、物品的标识、物品的描述。尤其是在采用信息化系统对物品进行管理的时候,物品编码就是必要条件。物品编码主要解决和关注的是物品的界定、命名、描述和标识的问题。这就要求物品编码人员不仅要了解何为物品,甚至还要了解具体物品的来龙去脉、功能用途,才能更好地完成编码体系的设计和建设,物品编码也就自然成了信息化的基石。
最初被设计出来的物品编码往往是用来标识实物的,比如商品编码和商品条码被设计成与商品的价格直接关联,并且直接印在包装上,恰好满足了传统供应链零售结算环节商品管理与快速识读的需求,成为辅助人工实现自动化零售结算的主要技术手段。随后,人们研究制定的储运包装编码和储运包装条码、物流单元编码与物流单元条码、托盘编码与托盘条码则分别被设计成为包装箱、物流单元、托盘的唯一标识编码,满足的是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自动识别需求,这使编码技术在物流领域迅速普及应用。时至今日,物品自动识别分数据采集技术的结合,以及与信息化系统的再结合,已经成为集物品信息化管理,包括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应用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在信息化、数字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如何推动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准确地实现各类物品及属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符合标准、统一实施的物品编码及自动识别技术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包括物资、设备、工业产品、商品等在内的各类物品属性自动化采集的有效工具和可靠的手段。随着互联网 、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物品编码技术和应用也在与其他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为使更多人都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物品编码技术知识和应用方法,本书尝试将物品编码基础理论结合物品编码常见应用场景,采用通俗的叙述手法,将物品编码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编码方法、常见用法等作一个概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全面完整的“物品编码世界”。如果读者对本书以外的物品编码技术有关的知识感兴趣,可进一步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以获得全面的信息和内容。
本书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张成海、韩树文撰写,季光参与了第九章的撰写,贾建华参与了产品电子代码部分的撰写。由于物品编码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应用层出不穷,本书也仅是向读者展现了物品编码这个领域的一个有限部分。限于时间和作者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不足,疏漏或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陈伟清、罗秋科、冯宾、张楠、肖雨诗、李驰、张海平、吴彻、李梦蝶、孔洪亮、李素彩、林强、王佩、贾建华、毛凤明、顾海涛、曹志伟、刘国庆为本书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路,并参与本书资料收集、翻译和校对工作,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