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51·日本中世战争史:武士的命运与下克上
》
售價:HK$
79.2

《
清季的洋务新政(全二卷)
》
售價:HK$
418.0

《
精力管理:有效地使用时间和专注力
》
售價:HK$
54.8

《
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丁帆书评集
》
售價:HK$
74.8

《
大争之世:论中国文明重建
》
售價:HK$
75.9

《
AI动漫游戏绘画设计
》
售價:HK$
74.8

《
畅玩一人公司
》
售價:HK$
77.0

《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代表作
》
售價:HK$
49.5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入围者,也是西安交通大学武通海教授在该领域的系列著作的第二本。聚焦润滑膜厚度的超声测量技术,从测量原理及系统、测量模型及补偿算法、典型工程应用案例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近20年来的技术进展和研究特色,为机器润滑状态监测技术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这套书既系统,又各具特色,是国内该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体现。制作精美,全彩精装,非常值得拥有。武通海教授著作名录已出 智能化磨粒图像分析及监测技术已出 润滑膜厚度超声测量技术原理及工程应用未出 油液状态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建模技术
|
內容簡介: |
摩擦学研究者致力于润滑机制的研究,通过计算获得润滑状态的基本规律,而润滑工程师通过润滑参数设计保证摩擦副的性能与寿命,但真实机器摩擦部件中的动态油膜厚度及其分布极难获得。聚焦上述工程应用瓶颈,本书系统地展示了机械装备关键摩擦副润滑膜厚度的超声在机测量技术,力图将摩擦学润滑理论设计向实际运行状态延伸,构筑状态监测领域新方法。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超声测量基本原理、多层平行结构中的膜厚计算模型、曲率接触摩擦副中的补偿方法、膜厚与磨损同步测量模型、参考信号在线重构方法、在线温度补偿算法等内容,幵在各部分都给出了实际工程算例,尤其在最后两章系统介绍了两类典型装备中的应用实例,丰富了内容的实践性和工程性。 本书内容融合了摩擦学、流体力学、声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汇集了作者团队30余篇国际学术论文、20余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的学术成果,具有鲜明的创新知识与技术富集特点。本书以认知规律组织知识逻辑结构,知识框架完整,理论与实践融合,兼具前沿性、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不仅能够为摩擦学、故障诊断、智能运维背景相关的广大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仪器仪表等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工具用书。
|
關於作者: |
武通海,1976年9月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端装备复杂传动系统智能运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陕西省首批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首批“王宽城青年学者”、陕西省“秦创原创新人才”计划获得者;现担任现代设计及轴承转子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系主任、Measurement期刊副编辑(AE)。长期从事高端装备状态感知方向研究工作,研发了首套运动磨粒在线监测系统、润滑油膜超声在线测量系统,在军工、航空、航天装备上得到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项。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等。
|
目錄:
|
序前言第1章绪论1.1润滑的内涵与分类1.2润滑状态的表征及验证方法1.2.1Stribeck曲线1.2.2润滑状态的计算方法1.2.3润滑状态的测试方法1.3润滑膜厚度测量方法1.3.1光学法1.3.2电学法1.3.3超声反射法1.4润滑膜厚度超声测量的研究进展1.4.1滑动轴承1.4.2滚动轴承1.4.3缸套-活塞环系统1.4.4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文献第2章润滑膜厚度超声测量原理及系统2.1超声波的基本概念2.1.1超声波传播的声学参量2.1.2超声波的传播特性2.2润滑膜厚度超声测量系统2.2.1基本构成原理2.2.2超声测量传感器2.2.3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2.2.4测量系统的集成与实现2.3润滑膜厚度超声测量的标定方法2.3.1几何法2.3.2位移法2.4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三层平行结构的润滑膜厚度测量模型3.1时域膜厚计算模型3.1.1飞行时间模型3.1.2统一时域模型法3.2频域的膜厚计算模型3.2.1共振模型3.2.2弹簧模型3.2.3相位模型3.2.4复合模型3.2.5模型的适用范围3.3计算模型的标定结果3.3.1共振模型的标定3.3.2弹簧模型的标定3.3.3相位模型的标定3.3.4复合模型的标定3.3.5统一时域模型的标定3.4算例3.4.1实验对象3.4.2实验过程3.5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多层结构中的膜厚测量模型4.1衬层对超声回波信号的影响及回波分离方法4.1.1回波信号的类比分离方法4.1.2回波信号的数学构造方法4.2四层结构膜厚计算的连续介质模型4.2.1多层结构的连续介质模型4.2.2四层结构大范围膜厚计算模型4.2.3四层结构膜厚计算模型的参数影响规律4.3四层结构计算模型的验证4.3.1标定实验步骤4.3.2标定结果4.3.3误差分析4.4算例4.5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5章滚子轴承线接触摩擦副的油膜厚度测量方法5.1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5.2提高膜厚测量分辨率的方法5.3弹流润滑理论5.4射线模型法5.5修正的射线模型5.6声学有限元仿真分析5.6.1声学有限元仿真模型构建5.6.2线接触摩擦副接触声学有限元仿真5.6.3射线模型误差验证5.6.4实测反射系数补偿系数构建5.7算例5.7.1实验对象5.7.2实验结果5.7.3实验数据分析5.8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6章润滑膜厚与累积磨损同步测量模型6.1润滑膜厚与轴承累积磨损同步测量问题分析6.2同步测量模型6.2.1油膜厚度的计算方法6.2.2衬层磨损深度的计算方法6.3粗糙度对同步测量模型的影响分析6.3.1有限元仿真6.3.2光滑衬层表面的回波信号分析6.3.3衬层表面粗糙时的回波信号分析6.4膜厚与衬层磨损同步测量模型标定6.4.1实验步骤6.4.2油膜厚度测量结果6.4.3衬层磨损深度测量结果6.5算例6.6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7章超声测量参考信号的在机标定方法7.1基于声波反射原理的参考信号重构方法7.1.1利用反射信号极小值点采集入射信号相位方法7.1.2基于最小均方拟合的自动标定方法7.1.3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参考信号自适应重构方法7.2基于极值点现象的参考信号重构方法7.2.1回波个数对共振模型的影响7.2.2重构算法7.2.3算法验证7.3算例7.4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8章超声测量模型的温度补偿方法8.1温度效应机理分析8.1.1温度对声波传播介质的影响8.1.2温度对参考信号的影响8.2三层结构膜厚计算模型的温度补偿方法8.2.1润滑油声速和密度的补偿8.2.2参考信号补偿8.2.3实验验证8.3四层结构膜厚计算模型的温度补偿方法8.3.1厚衬层结构中参考信号的补偿策略8.3.2实验验证8.4算例8.5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9章燃油齿轮泵滑动轴承的润滑膜厚度测量应用9.1燃油齿轮泵滑动轴承摩擦副简介9.2滑动轴承油膜测试信号处理方法9.3滑动轴承润滑膜厚度测量方案9.3.1测点布置方案9.3.2实验台及测量系统9.3.3基础参数测量9.4油膜厚度动态测试结果与分析9.4.1进口温度为25℃下的膜厚测量结果9.4.2进口温度为50℃下的膜厚测量结果9.4.3进口温度为75℃下的膜厚测量结果9.4.4进口温度为100℃下的膜厚测量结果9.4.5进口温度为125℃下的膜厚测量结果9.5最小油膜厚度及其位置9.6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9.6.1径向滑动轴承润滑膜计算模型9.6.2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9.7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10章燃油柱塞泵摩擦副的润滑膜厚测量应用10.1滑靴副及配流副简介10.2台阶状摩擦副的超声信号处理方法10.2.1台阶状膜厚测量的问题分析10.2.2融合双反射回波的反射系数提取方法10.3燃油泵的油膜厚度测量方案10.3.1测量方案设计10.3.2油膜厚度测点的分布10.3.3材料参数测量10.4实验及结果分析10.4.1实验工况设置10.4.2滑靴副的测量10.4.3配流副的测量10.5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润滑”兼具状态、行为、学科的内涵,但对于工业而言终归是一种工具手段,通过它达到节能、节材的目标。摩擦学研究者致力于润滑机制研究,通过计算获得润滑状态的基本规律;润滑工程师通过润滑参数设计保证摩擦副的性能与寿命。理想的润滑会带来无限的寿命,而磨损又是大多数机器的一个基本性能,说明润滑会退化或者偏离设计初衷。润滑的内涵非常复杂,但是在工业摩擦学范畴内,润滑就是润滑膜厚度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的综合,二者动态行为的可测性难题导致实际润滑状态的认知难度。润滑膜厚度测量一直是润滑理论分析领域的关注点,从光弹法测量弹流润滑膜厚度分布的实验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真实机器摩擦部件中的动态油膜厚度及分布仍是一个测量难题。 作为国内经典润滑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一直致力于轴承的润滑计算、设计方法的研究,对润滑膜厚度的在线监测研究已有数十年的积累,在国内较早地开展基于超声反射原理润滑膜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无损测量,可以解决机器运行中动态润滑膜厚度的非介入测量难题。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单位推动了这项研究的进展,完善了测量方法、计算模型、补偿算法,甚至在一些典型工程装备中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这也是本书重点介绍的内容。 本书主要围绕超声测量润滑膜厚度的基本原理、多层平行结构中的膜厚计算模型、曲率接触摩擦副中的膜厚测量方法、膜厚与磨损同步测量模型、在线参考信号重构方法、在线温度补偿算法进行介绍,并重点将两类典型装备中的应用技术进行系统的介绍。为了便于理解和复现,上述内容的章节后均配备了算例,这些算例部分来自作者的工程实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技术性内容大部分来自作者研究团队十余年的研究结果及部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并未包含领域的全部研究进展。本书的写作有幸得到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教授的指点,并为本书作序。同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Thomas Reddyhoff教授和俞敏研究员也为本书提出了宝贵建议。此外,部分内容经过了与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113厂)、中国航发北京航科发动机控制系统科技有限公司(503厂)等企业多位资深专家的深入探讨。即便如此,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指正。 本书与已出版的《智能化磨粒图像分析及监测技术》都是润滑理论与轴承研究所数十载传承的研究成果,“十年冷板凳,励志为传承”,与同行共勉。最后,谨以本书致敬已故的西安交通大学孟庆丰教授。武通海2025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