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纪念版)
》
售價:HK$
54.8

《
地图中的战争史.海战篇(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口碑之作!)
》
售價:HK$
162.8

《
预见6G
》
售價:HK$
96.8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HK$
184.8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HK$
71.5

《
图说新质生产力2 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翔实数据与深度案例,全景式呈现2015—2024年亚洲多国视听产业与创作风貌,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是研究亚洲视听文化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中对亚洲各国视听产业简史、重要现象及代表性内容的剖析鞭辟入里,为理解亚洲视听产业多元化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宝贵视角。
|
內容簡介: |
本书全面剖析2015—2024年亚洲多国视听产业与创作状况,不仅详细记录各国视听产业的简史、产业状况,还分析了这一时期内的重要现象、内容创作概况,并精选各国的代表性视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本书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亚洲视听产业图景,对于理解亚洲视听产业的发展趋势、创作特点以及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编 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教*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兼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河北传媒学院全球电影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影视教育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李锦云
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任教*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等。主持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艺术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主创影视作品10余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电视片《毛泽东军事思想》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特等奖,电影《傍晚向日葵》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摄影两项提名。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燕赵文化英才、第十届河北省十佳影视艺术工作者。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中国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中国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中国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5—2024 年中国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二章 韩国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韩国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韩国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2015—2024 年韩国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2015—2024 年韩国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三章 日本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日本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1953—2015)
第二节 2015—2024 年日本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日本代表性视听内容创作
第四节 代表性视听内容“晨间剧”分析—以《阿浅来了》为例
第四章 印度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印度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印度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印度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5—2024 年印度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五章 泰国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泰国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泰国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泰国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5—2024 年泰国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六章 马来西亚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马来西亚视听产业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马来西亚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马来西亚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5—2024 年马来西亚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七章 印度尼西亚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印度尼西亚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印度尼西亚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5—2024 年印度尼西亚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八章 越南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越南视听产业发展简史
第二节 2015—2024 年越南视听产业发展策略
第三节 2015—2024 年越南视听作品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5—2024 年越南视听重要代表作—《凤扣》
第九章 新加坡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新加坡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新加坡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2015—2024 年新加坡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2015—2024 年新加坡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十章 巴基斯坦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巴基斯坦视听产业简史
第二节2015—2024 年巴基斯坦广播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2015—2024 年巴基斯坦电视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2015—2024 年巴基斯坦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第五节2015—2024 年巴基斯坦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十一章 蒙古国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蒙古国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2015—2024 年蒙古国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2015—2024 年蒙古国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2015—2024 年蒙古国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十二章 哈萨克斯坦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视听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哈萨克斯坦视听创作概况
第十三章 以色列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以色列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2015—2024 年以色列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2015—2024 年以色列视听内容创作概况
第四节2015—2024 年以色列代表性视听内容分析
第十四章 老挝视听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老挝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5—2024 年老挝视听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5—2024 年老挝视听内容创作分析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中国视听产业与创作
21 世纪的中国视听产品呈现出深度媒介融合的格局。所谓深度媒介融合,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与产业融合,而是在技术推动下逐渐形成的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融合。媒介之间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以往通过传统媒体被动接收信息的观众,从消费者逐渐变为内容参与者,甚至是创作者。2005 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专业视频网站,从此之后,中国的视频行业格局以裂变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 2008—2013 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每年以平均 14% 的速度稳步增长。2014 年新增网民对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在 50% 左右。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 10.74亿。目前,中国内地网络视听产业已经形成了“1 3 2”的多极格局,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端以央视频为核心)引领,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大长视频平台稳固基础,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并行领军,同时哔哩哔哩、芒果 TV 等特色平台持续崛起。而与此同时,媒介融合的另一个表现是多屏介质的融合,即互联网电视这种集传统媒体外形与互联网内核于一体的新媒介的普及。截止到 2022 年 12 月,互联网电视的覆盖数量已经达到 4.11 亿户,激活数量为 3.15 亿户。
21 世纪的前 20 年是中国视听产业快速发展的 20 年。媒介发展迈向“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相“融”阶段。
第一节?中国视听产业创作简史及产业状况
中国视听产业的发展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二是中国网络视听发展史。从 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创立至今,中国电视已经经历了 60 余年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电视一度成为媒介之王。这一时期,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产业发展上,电视均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21 世纪,伴随着网络视听的发展,电视的力量日渐衰微。此时,弥漫在电视行业的一个词是媒介融合。特别是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视听产品成为电视内容的重要一环。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更加深入的制播分离正在电视行业发生。因此,中国网络视听的发展史也恰恰是伴生在电视史中的。因此,在这一节,论述不是从新旧媒体各自为政的角度进行纵切,而是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横切。试图在时间的演进线上,对中国视听产业的发展进行总结。
一、中国视听产业的起步期:1958— 1982
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1958年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自此,中国进入视听合一的时代。1960 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年内电视台的数量要增加到 50 座左右。
因此,截止到 1961 年,中国已有 19 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紧接着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1962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多座电视台相继关闭。到 1963 年初,全国仅保留 5座电视台。其后,经历“文革”的低潮期。1979 年,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提出电视台要独立自主办节目,摆脱一直以来向电影行业“要资源”的状况。由于长期以来电视内容制作的匮乏,电视一度被称为戏剧与电影的仿
制品。大量播出资源都是以电影为主,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微影院”。1979年,上海电视台负责人邹凡扬起草了一份试办广告业务的报告,立即得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批准。在政策的推动下,1979 年,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条商业广告。至此,中国视听草创时期的生存模式得到初步确立。到了 1980 年,电视机得到飞速普及。中国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显著提高。 截止到 1982 年,广东省有 70% 的家庭拥有了电视机。6 在电视普及的大浪潮下,1982 年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的一道分水岭。1982 年 5 月 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设立广播电视部。 从此,在国家主流话语体系中,“电视”与“广播”有了相对平等的身份。
在中国视听的草创期,内容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视剧创作;二是电视节目创作。
在电视剧创作方面,1958 年 6 月 15 日,北京电视台上映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胡旭、梅邨,1958)。整部电视剧时长约为 30分钟,采用直播的方式在北京电视台 60 平方米的演播室完成。早期的电视剧强调宣传教育的功能,作品大多体现了除旧迎新的主题。同时,大部分电视剧的创作集中于单本剧,直到 1981 年,王扶林导演创作的《敌营十八年》(王扶林,1981,共 9 集),使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走入了多集剧时代。到 1982 年,中国电视剧产量为每年约 300 部。尽管数量不少,但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观念相对保守。除此之外,“文革”结束后,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大量的境外剧成为电视台播出的重要资源。1977 年,中国播出第一部引进的电视剧 —《巧入敌后》(1976,南斯拉夫)。1980 年,中国播出了第一部外国动画片 —《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1980,日本),共52集。在这一时期,译制电视剧形成了万人空巷的场面。
在电视节目创作方面,电视文艺晚会出现的时间较早。1958 年 12 月 31日,上海电视台直播的新年晚会《欢庆新年》(上海电视台,1958)成为起步较早的文艺类节目。1960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制作社教类节目—《科学知识》(北京电视台,1960)、《医学顾问》(北京电视台,1960),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最早的社教类节目。1977 年之后,专题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些到今天依旧耳熟能详的节目,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例如《为您服务》(中央电视台,1979)、《动物世界》(中央电视台,1981)、《人民子弟兵》
(中央电视台,1980)等。同时,1981 年举行的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1978)在宣传方面的重要地位。这次会议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一阶段的中国视听开始慢慢地从小众精英化的奢侈品转变为以观众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品。谈到内容与观众的关系,中国首位电视主持人沈力说:“我们的节目(《为您服务》)70% 以上都是观众来信,根据观众的要求设定我们的题目……我们必须放下心态,必须平等地和老百姓心对心地交流。”
二、中国视听产业的发展期:1982— 2005
1983 年,广播电视部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启动了一项政策,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所谓四级,即中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县(旗)。至此,中国的视听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截止到 1988 年,全国各级电视台猛增到 422 座。高速发展的视听行业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很多地方在几乎不具备成立电视台的条件下强行上马,造成了基本节目无法生产,而产出的节目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1997 年,国务院发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国家与政府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管理制度。从此,中国电视业进入“以法治化、规章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管理”阶段。从 1998 年开始,国家对于创办电视台的审批变得十分严格。“四级办电视”的体制逐渐升格为三级。1998 年,全国电视台的数量为 347 座,比顶峰时期的 880 座,下降了一半。
随着视听内容的丰富,电视台的广告营业额也呈井喷式发展。1998 年,国家对电视行业在内的很多事业单位减少拨款,实行自收自支。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电视台开始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1999 年,中国第一家正式命名的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成立。集团化发展有利有弊,对于内容优质的电视台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但对于发展观念落后的电视台来说,从这一年开始,与内容优质的电视台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在这一阶段,中国视听正大踏步地走向国外。1992 年,中国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正式开播。中国的视听产品正在树立“大国”形象的道路上摸索。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创作表现为三大特点:精品化、通俗化、地域化。20世纪 80 年代末,文学改编电视剧成为精品化创作的主要形式,《四世同堂》(林汝为,1985)、《西游记》(杨洁,1986)、《红楼梦》(王扶林,1987)等都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率。同时,这些电视剧也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通俗电视剧成为观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渴望》(鲁晓威,1990)、《编辑部的故事》(赵宝刚、金炎,1992)、
《皇城根儿》(赵宝刚,1992)、《北京人在纽约》(郑晓龙、冯小刚,1993)等一系列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普通人真实的生活态度,以及东西方文化冲击下精神观念的变化。同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电视剧初步实现了类型化创作。历史剧、文学改编剧、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情景喜剧、现实题材剧都有经典作品产生,为目前中国电视剧创作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地域性也初步得到了凸显。“京派”[《编辑部的故事》、 《我爱我家》(英达,1993)]、“海派”[《上海一家人》(李莉,1991)、《孽债》 (黄蜀芹、梁山、夏晓昀,1995)]、“岭南派”[《外来妹》(成浩,1991)]三足鼎立。
在电视节目内容产出上,伴随着集团化的发展,频道日趋专业化。1999年,中央电视台率先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发展策略。这一发展策略对于分众化和提高收视率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2005年,中央电视台再次提出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转变”的策略。由原来“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组成的四级体制,变为“频道—栏目”的二级体制,制片人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这一阶段,影响力比较大的栏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综艺类节目,另一类是新闻类节目。在综艺类节目方面,1983 年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春晚”诞生。1997年,湖南电视台开播的《快乐大本营》(湖南电视台,1997—2021)开启了中国娱乐类节目的新模型。1999 年 7 月 1 日,娱乐新闻节目《中国娱乐报道》(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999)由光线传媒出品完成。在新闻类节目方面,制片人制度的发展给予栏目巨大的成长空间。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充满理想主义的新闻类节目为中国公民化道路开启了一扇大门。《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1993)、《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1994)、《新闻调查》(中央电视台,1996)等一系列品牌新闻节目成为这一时期最受观众关注的节目。
这一阶段的中国视听产业,文化与消费并存、理想主义与商业化博弈,初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序的市场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