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HK$
107.8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HK$
107.8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HK$
63.8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雪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自然形态归纳设计及表现》从初学者角度出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课堂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如何感知自然和从自然中寻求设计的来源。
|
內容簡介: |
《自然形态归纳设计及表现》从初学者角度出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课堂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如何感知自然和从自然中寻求设计的来源。这也是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全书共分为3章,即感知自然中的能量、探寻自然中的秩序、自然形态设计的通用形式。作者通过多年来的课上实践探索和课后文字积累,反复研习摸索,以最通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观察和设计的方法论。读者可以跟随本书的讲解,边学习边实践操作,最终完成源于自然的原创设计。
|
關於作者: |
郭丽,1968年11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染织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国庆70周年“吉林省彩车”工作先进个人。个人作品《净-静》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二届美浓国际陶艺大赛奖项。2018-2020年间两次《东北地区陶瓷和玻璃艺术青年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松花石(玉)雕刻艺术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论文《疫情防控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初探--以吉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获三等奖。
|
目錄:
|
第1 章 感知自然中的能量 1
1.1 动物与植物的能量 2
1.1.1 动物的能量 2
1.1.2 植物的能量 11
1.2 微生物的能量 13
1.2.1 微生物的应用范围 13
1.2.2 微生物的材料设计 14
1.3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能量 15
1.3.1 风能 15
1.3.2 水能 16
1.3.3 太阳能 16
1.3.4 海洋能 17
第2 章 探寻自然中的秩序 18
2.1 非生命体 20
2.1.1 自然中的结晶 21
2.1.2 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 23
2.1.3 月球的宏观与微观 31
2.2 生命体 33
2.2.1 动物的成长与繁殖 34
2.2.2 植物的生长与传播 39
2.2.3 壳体的外部肌理与内部结构 46
2.3 自然中的线 54
2.3.1 线是否存在 54
2.3.2 线一直存在 55
2.3.3 线的负重 59
2.4 自然中的色彩 62
2.4.1 色彩的构成形式 63
2.4.2 色彩的情感表达 64
第3 章 自然形态设计的通用形式 68
3.1 聚焦物像 拟态联想 68
3.1.1 整体物像的拟态表现 69
3.1.2 物像语境的材料转换 72
3.2 拆分物像 结构重组 82
3.2.1 拆解结构的重组设计 82
3.2.2 局部肌理的抽象表现 85
3.3 多种物像 异形同构 98
3.3.1 物像之间形态相似的联想设计 98
3.3.2 物像之间色彩相似的联想设计 102
3.3.3 物像之间声音相似的联想设计 103
3.3.4 物像之间联想思维的交叉设计 104
3.4 物像承载 理念思维 140
参考文献 151
|
內容試閱:
|
编写初衷
本教材的编写依据是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立足于民族文化自信。其教材内容始终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案例分析和观察设计中。例如,传统动植物纹样的吉祥寓意、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意境、祖先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的发明与创造等。通过课上传授与训练的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高等教育中,借此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教材《自然形态归纳设计及表现》以遵从自然获得启发来完成设计。学会如何感知自然及寻求设计的来源是本教材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对自然中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外在形态及肌理特化、内部结构及肌理特点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还包括以时间为轴来探究自然的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下这些变化的瞬间。在未来的创作中,该如何以设计者特有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去感知自然?这种独特感知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去寻找,方可发现“自然中的设计密码”,最终将设计者大脑中的美好形态一一呈现出来。所以,自然对于设计者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饕餮”盛宴,也是现代设计思维创新与改变的先行动力。
探寻发现
地球上所有自然物像所呈现的,无论是理性的沉稳还是感性的艳丽,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充满神秘和震撼。这种感知力促使我们不断地亲近自然。但设计从不满足于对自然表面的观察与对艺术形式的模仿。固守在视觉上对自然的认知,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未来设计的需求。那么,如何让设计在“并不单纯”的模仿中自由发挥,对于这个享受设计的过程,我们只有更深入地观察自然,才能找到答案。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设计的关系、自然与设计的关系是我们寻找和发现设计来源的途径,只有严谨地追寻这个方向,才能获得源于自然的原创设计灵感,找到创作的钥匙。
引导深入
设计者对自然生态环境拥有超越常人的观察能力,渴望通过眼睛去发现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自然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我们最终遗憾地发现,人类的肉眼只能分辨出直径大于0.1 毫米的物像,而对小于这个尺寸的物像则难以看到。人类的肉眼已经无法直接感受到自然物像的微小变化,无法看到物像表面下的奇妙世界。设计者发觉自己所见到的不再是自然的全貌,便开始无比渴望了解“微观自然物像”和“微观自然现象”,强烈期盼对微观自然世界进行深入探索。
未来设计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很多科技设备应运而生,它们可以辅助我们去细微观察自然世界中的物像,如飞禽、走兽、花草、植被、微生物等生命体,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岩石、沙粒及无形的风、云、雷、电、烟火等非生命体。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时间,从世间万物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去观察物像。我们还可以从物像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来探究它们的变化,并记录这些规律和特征。如此一来,我们不仅扩大了观察和收集原创作品的素材范围,还在未来的设计中获得了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
作者结语
作为一名从教者,作者始终奉行对学生“以教为本,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鉴于从2015 年开课至今,每每发现学生在课上所收集资料因来源偏狭且同质化严重,导致结课作业雷同而缺少原创性,作者通过多年的课上实践探索和课后文字积累,反复调整引导和授课模式,以最通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观察和设计的方法,引领学生跟随本书的讲解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靠近自然、热爱自然、拥抱自然、保护自然,并从自然中体悟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