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280.8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269.0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92.0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93.2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115.6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115.6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127.4
 
  《 
			见字如面:奏折里的雍正
			》
 售價:HK$ 
			75.9
 
 
 | 
         
          | 內容簡介: |   
          | 在中国哲学史上,性字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和流行。最早提出有关人性命题的是孔子。孔子以后,人性论逐渐成为后世思想家关注的重点。战国初期的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恶论,战国中前期的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战国时道家可以称为性超善恶论者。战国中后期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战国时的世硕则提出了性有善有恶论,后来发展成性善恶混论。西汉的多数学者都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如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东汉至唐代,性三品论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同主张,如东汉的王充、荀悦,唐代的韩愈,都是这种理论的阐发者。另外,东汉的郑玄是性有善有恶论者。唐朝时的李翱持性善情恶论,这是性有善有恶论的特殊形式。北宋以后,性两元论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这种理论始创于宋朝的张载,精练于程颐,大成于朱熹。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少数学者持性无善恶论,如南宋初年的胡宏。到明清时期,性一元论在思想界兴起,与性两元论展开对抗。这种理论,始发于明代盛于清世。明代的王守仁主张性无善恶论,这是一种性一元说,清朝的王夫之和戴震都是性一元论的阐发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自孔子提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探讨人性的问题,尤其是性善还是性恶,实际上早已突破了这些传统命题,从而深入到人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伦理、主体与客体等关系的探讨中。中国的人性论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展,并最终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广袤领域。性,由此也成为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之一。 |  
         
          | 關於作者: |   
          | 法帅,男,山东淄川人,1980年5月生。2010年7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毕业,师从著名学者庞朴先生。2011年9月至2021年5月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工作,2017年9月晋升副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为儒学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青年团队及自主创新项目各一项。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孔子研究》《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著作有《20世纪儒学通志》(合著)、《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庞朴卷》(合编)、《陈淳评传》(合著)。撰写的智库报告《庞朴先生的辩证法思想》被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  
         
          | 目錄: |   
          | 第一章 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妊育………………1
 一、“心”“生”相合是为“性” ………………1
 二、周初人文精神的兴起 ………………3
 三、宗教的衰落和性字的流行 ………………7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人性论 ………………12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人性论 ………………12
 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的性善论 ………………18
 三、“生之谓性”:告子的性无善恶论………………24
 四、荀子论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6
 五、“性者,生之质也”:庄子的人性自然论………………32
 六、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42
 第三章
 西汉时期的人性论 ……………… 43
 一、性有善恶:董仲舒的人性思想………………43
 二、非善非恶而向善向恶:刘向的人性学说………………49
 三、扬雄论性:“人之性也,善恶混”………………57
 第四章
 东汉时期的人性论 ………………64
 一、性三品:王充的唯物主义人性论 ………………64
 二、郑玄的性有善有恶论 ………………78
 三、性情相应:荀悦的性三品说………………81
 第五章
 唐代时期的人性论………………  91
 一、韩愈的性三品说………………91
 二、性善情恶:李翱的人性论………………99
 第六章
 北宋时期的人性论 ………………   106
 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张载的性两元论 ………………106
 二、“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程颢程颐的性两元论………………117
 第七章
 南宋时期的人性论(一) ………………  134
 一、性无善恶:胡宏的性本体论 ………………134
 二、“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朱熹的性两元论 ………………149
 第八章
 南宋时期的人性论(二)……………… 168
 一、“心即理也”:陆九渊的心性论………………168
 二、“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陈淳的性两元论 ………………189
 第九章
 明代王守仁的性无善恶论 ……………… 209
 一、心即理说 ………………210
 二、天泉证道 ………………223
 三、知行合一………………231
 第十章
 清代的人性论……………… 238
 一、“习与性成”:王夫之的性日生论 ………………238
 二、以善为性:戴震的性一元论 ………………258
 结 语……………… 275
 参考文献 ……………… 277
 |  
         
          | 內容試閱: |   
          | 序 《汉字中国》丛书即将付梓,主编曾振宇教授嘱我在书耑写几句话。我认为“汉字中国”是个好题,丛书的出版是件好事,摆到读者面前的是一套好书,振宇教授美意岂能却之?遂谨献鄙意如下。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丛书。显然,它不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学术丛书,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础上通俗地讲述中国自有的文化哲学体系中一批重要概念的著作,是一套把汉字与它所承载的哲学概念如何紧密地融合起来这一独特的现象呈现出来的创新之作。
 丛书的编著者们认为“中国本土哲学与文化形态中的概念、文字和词语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结晶体’”。这是一个含义很深邃又很形象的比喻。这就意味着《汉字中国》将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概念进行深入解读,探索其内涵和外延,从而发掘、展现中华文化与其哲学的精神、品质、性格的独特性,消解中国哲学与文化之双足只穿西方哲学之鞋履所带来的误解、困惑与尴尬。反过来看,通过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又可以明了并深化对这些汉字形音义的来龙去脉、衍生变异以及遗存、渗透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基因的认识。或许这也是本套丛书冠以“汉字中国”之名的用意所在吧。
 诚然,《汉字中国》所分析、论列的,大多是日常所用的字词,有些即使是“专门”词语,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习见;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今人也常常与这些字词的深意若即若离。而如果忽略了汉字在数千年传承、延绵、孳乳、变异过程中沉淀于后世语言形式里的传统文化意义,就会冷淡了中华文化的特性,很可能语言/概念发生“漂移”现象,不得已时只好乞灵于异质文化,从而难以形成阐述中华文化的中国话语体系。
 “结晶体”这样一个形象而很有意趣的比况,更会引发读者的遐想:在这个“结晶体”里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微观世界,中国文化的种种现象和思想都在有序地存在着、排列着。由此可以想见,《汉字中国》的筹划、酝酿、研究,用心良苦矣!我不由得又想到,《汉字中国》的影响所及,可能并不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领域,即使在构建科学技术伦理、自然语言处理、人机对话、中外语言互译,乃至人工智能等领域,似乎也可以参考一下吧。
 话说得远了些,就此搁笔。
 忝谓之“序”。
 
 2019年8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