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HK$
187.6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HK$
174.6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HK$
233.6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HK$
70.6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59.7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HK$
141.6

《
中国官箴
》
售價:HK$
120.0

《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售價:HK$
115.6
|
內容簡介: |
评论家从多维度剖析文学作品,无论是文本细读,还是对作家创作背景、文化语境的挖掘,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这一评论集对不同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及作家创作等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文学与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关系,呈现文学的多元景观与思想内涵,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激发不同层次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贺仲明
湖南衡阳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已出版专著《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家,曾获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王瑶学术奖一等奖。
|
目錄:
|
第一辑
介入现实?化为现实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两点思考 3
时代之症与突破之机
——论当前青年作家的技术化倾向 16
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 30
文学如何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中心 49
我们时代的乡愁情感和乡愁美学 58
重审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精神症候
——兼论当代文学的文化资源问题 72
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变迁 84
为什么读经典?
——兼谈我的文学批评观 95
第二辑
“美善相生”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论美学意义上的孙犁 105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生命思考
——论《有生》的生命观及其精神指向 125
力量之美与融合之美
——论红柯的文学史意义 138
当代上海情感文化的深度建构
——评潘向黎的《上海爱情浮世绘》 155
乡村“女儿”的心灵关怀
——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165
在深度和立体中建构中国故事
——论刘震云近期小说创作 183
中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当代建构
——论迟子建小说的思想与审美意义 201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古代西域
——读邱华栋《空城纪》 220
时代关怀中的自我坚持
——论柳青《在旷野里》的思想和启迪意义 236
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振兴乡土小说 249
寻找生活中的善良与温暖
——评姚鄂梅短篇小说《单眼凝视》 254
“汨罗江文学世界”:可能性及其方向 260
|
內容試閱:
|
第一辑
介入现实?化为现实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两点思考
一、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论争和症结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之为题的学术讨论声势浩大,“就其讨论时间之长,包含内容之广,以及论辩的丰富性、争论的持久性、参与的广泛性、反思的深刻性等来说,都堪称是新时期以来最为重要的文论话题”;而且,结合近年来的学术潮流更可以看到,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不止一次讨论,而是贯穿性地体现在连续的多个相关学术讨论中,并传达出文学理论界的一些共同诉求。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的古代文论在当今还具有什么意义?那些古代典籍是否可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当代文论?在学术的意义上,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此后,文论“失语症”讨论更以集体性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正如曹顺庆所指出的:“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学者们对“失语”的针砭,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人们认为当前几乎所有文学理论话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论的基础之上,缺乏中国文学理论独立的声音,也就是实质上处于“失语”状态。对“失语”的关注和批评,是表达对“有语”的期盼,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呼之欲出。紧接着,以“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为题的讨论更直接将问题提出来。参与讨论的学者众多,目的和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讨论的主流思想在于“‘把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作为当代资源进行开发’,使丰富的古代文论遗产尽可能充分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服务’”,也就是具有将古代文论现代化,实现“古为今用”的明确目的和要求。正因为如此,讨论除了关注转化的必要性之外,还有很多文章涉及转化的可能性,对究竟应该如何转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转化的具体步骤和措施:“我们现在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首先进行传统话语的发掘整理,使中国传统话语的言说方式和文化精神得以彰明;然后使之在当代的对话运用中实现其现代化的转型,最后在广取博收中实现话语的重建。”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讨论热潮持续了十几年,近几年才渐渐沉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此失去了热情,在另一个产生热烈反响的学术讨论中,这一问题实质上得到了延续和深入,这就是对西方文论“强制阐释”问题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强制阐释”讨论针砭的是西方文论,没有直接探讨中国古代文论,但其背后的深层问题仍与中国古代文论息息相关。因为“强制阐释”虽然属于西方文论的缺憾,但考虑到西方文论在当前中国文论中具有的绝对影响力,因此,讨论的实质还是针对中国文学理论现实,内在的要求与之前的“失语症”问题一脉相承,都关联着中国文论主体性匮乏问题。所以,有学者在评述这一讨论时,非常明确地将它与中国文论的主体性联系起来,认为它体现着“新的理论创新……更加关注中国文学本体。只有有意识地激发汉语文学的自主意识,并与西方/世界优秀理论成果对话,才有新的创新机遇,也才能避免强制阐释的困境,给已经困顿、几近终结的文学理论以自我更新的动力,给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开辟出一条更坚实的道路”。还有讨论者明确指出解决“强制阐释”的关键在于中国文论的独立性:“中国必须要做的或许就是要回到自己的路子上去,回到自己的理论上去,因为我确信中国有自己的文学理论、文学发展的理论和文学发展史的理论。”
以“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为中心的多次文学理论讨论,持续时间长达三十年,参与者更涵盖了文学理论界的许多著名学者。它体现了文学理论界的集体性焦虑和主体精神自觉,即不满和渴望改变在西方文学理论主导下的当前中国文论现状,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希望中国古代文论焕发青春的强烈意图。从更深远的文化背景看,这一讨论的产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强盛,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梦想都有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不过,讨论固然促进了古代文论整理和研究工作,但就目前看,所取得的成绩与中国古代文论真正实现“现代转化”还有不近的距离。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概念实质上没有成为当前文学理论的实践话语,更没有在现实文学评论中具体应用,也没有影响到西方文论在当前文学批评话语中的统治力。换句话说,尽管文论家们努力探讨“意境”“抒情”等中国古代文论概念的意义和价值,但这些概念却始终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没有为现实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所接受和运用。各种《文学理论》著作所使用的概念范式,文学批评家所运用的话语体系,都是以现代西方理论为绝对主导,古代文论还没有融入文学生活当中。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所面临的困境,最关键的症结还是思想视域问题。目前学界基本上局限在古代文论内部讨论和思考,但这一问题的中心虽然是古代文论,关联的却是中国文学整体。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更强的文学整体意识和现代意识,特别是需要有对现实文学的介入和实用性的价值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