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甘地自传

書城自編碼: 41294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印度]甘地 著 杜危 吴耀宗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2394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架构、设计与实现
《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架构、设计与实现 》

售價:HK$ 97.9
考古学理论手册
《 考古学理论手册 》

售價:HK$ 262.9
全球书籍史
《 全球书籍史 》

售價:HK$ 130.9
如此中国:时间线上的艺术与文明
《 如此中国:时间线上的艺术与文明 》

售價:HK$ 250.8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猎魔人》作者波兰历史奇幻巨著)
《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猎魔人》作者波兰历史奇幻巨著) 》

售價:HK$ 142.8
大清为何轰然倒塌:一本让读者又爽又气、又哭又笑的历史书
《 大清为何轰然倒塌:一本让读者又爽又气、又哭又笑的历史书 》

售價:HK$ 74.8
真实与真理之间——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
《 真实与真理之间——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 》

售價:HK$ 107.8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
《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 》

售價:HK$ 173.8

編輯推薦:
《甘地自传》为作者甘地亲笔撰写的精神自传,文章生动再现了甘地饱经忧患。历尽坎坷、追求真理的一生。
內容簡介:
本书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圣雄”甘地于1925年所写的自传,附书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尽管作为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甘地在政治上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崇高成就,但他也曾是一个笨拙、胆怯、懦弱的普通人。本书通过甘地坦率和谦卑的讲述,展现了一代圣雄探索真理、自我成长的真实过程。
關於作者: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目錄
绪言
第一部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童婚
第四章 做起丈夫来了
第五章 上中学
第六章 一个悲剧(上)
第七章 一个悲剧(下)
第八章 偷窃和赎罪
第九章 父亲之死和我的双重羞耻
第十章 宗教一瞥
第十一章 准备赴英留学
第十二章 种姓身份被开除了
第十三章 终于到达伦敦了
第十四章 我的抉择
第十五章 充当英国绅士
第十六章 改变
第十七章 饮食方法的体验
第十八章 羞涩是我的护身符
第十九章 不老实之害
第二十章 初次接触各种宗教
第二十一章 罗摩给弱者以力量
第二十二章 纳拉扬·亨昌德罗
第二十三章 大博览会
第二十四章 当了律师又怎样
第二十五章 我还是没有办法
第二部
第一章 赖昌德巴伊
第二章 我怎样开始生活
第三章 第一宗案子
第四章 头一次打击
第五章 准备赴南非
第六章 到达纳塔耳
第七章 若干经历
第八章 赴比勒托里亚途中
第九章 更多的苦头
第十章 比勒托里亚第一日
第十一章 和基督教徒的往来
第十二章 设法和印度人来往
第十三章 “苦力”是怎么回事
第十四章 准备打官司
第十五章 宗教的激动
第十六章 事与愿违
第十七章 定居纳塔耳
第十八章 种族隔离
第十九章 纳塔耳印度人大会
第二十章 巴拉宋达朗
第二十一章 三英镑人头税
第二十二章 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
第二十三章 操持家务
第二十四章 回国
第二十五章 在印度
第二十六章 两种热情
第二十七章 孟买的集会
第二十八章 浦那和马德拉斯
第二十九章 “速归”
第三部
第一章 暴风雨的响声
第二章 风暴
第三章 考验
第四章 风暴以后的平静
第五章 儿童教育
第六章 服务精神
第七章 禁欲(上)
第八章 禁欲(下)
第九章 简朴的生活
第十章 波耳战争
第十一章 卫生改革和饥荒救济
第十二章 返回印度
第十三章 重归印度
第十四章 文书和听差
第十五章 在国民大会上
第十六章 寇松勋爵的朝觐
第十七章 和戈克利相处一月(上)
第十八章 和戈克利相处一月(中)
第十九章 和戈克利相处一月(下)
第二十章 在贝纳勒斯
第二十一章 定居孟买
第二十二章 信仰受到了考验
第二十三章 再到南非去
第四部
第一章 “爱的劳动丧失了 ”
第二章 来自亚洲的专横者
第三章 忍受侮辱
第四章 令人振作的牺牲精神
第五章 反省的结果
第六章 为素食所进行的一次牺牲
第七章 土疗和水疗的体验
第八章 一个警告
第九章 同当权的人斗争
第十章 一次神圣的回忆和忏悔
第十一章 同欧洲人的亲密往来(上)
第十二章 同欧洲人的亲密往来(下)
第十三章 《印度舆论》
第十四章 苦力区还是“隔度”
第十五章 黑热病(上)
第十六章 黑热病(下)
第十七章 火烧印度居民区
第十八章 一本书的魔力
第十九章 凤凰村
第二十章 第一夜
第二十一章 波拉克毅然而来
第二十二章 上帝所保护的人
第二十三章 家务一瞥
第二十四章 朱鲁人的“叛乱”
第二十五章 心的追寻
第二十六章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诞生
第二十七章 饮食方法的更多的体验
第二十八章 嘉斯杜白的勇气
第二十九章 家里的非暴力抵抗
第三十章 致力于自制
第三十一章 绝食
第三十二章 当校长
第三十三章 文化训练
第三十四章 精神训练
第三十五章 良莠之分
第三十六章 把绝食当做忏悔
第三十七章 应戈克利之召去伦敦
第三十八章 我在大战中所做的事
第三十九章 精神上的难关
第四十章 小型的非暴力抵抗
第四十一章 戈克利的仁爱
第四十二章 肋膜炎的治疗
第四十三章 回国
第四十四章 当律师的一些回忆
第四十五章 狡诈行为
第四十六章 当事人变成同事
第四十七章 一个当事人如何得救
第五部
第一章 初次体验
第二章 在浦那会见戈克利
第三章 这是威胁吗
第四章 圣提尼克坦
第五章 三等乘客的疾苦
第六章 追求
第七章 坎巴庙会
第八章 拉克斯曼·朱拉
第九章 创立学院
第十章 在讨论中
第十一章 废除契约移民
第十二章 靛青的污渍
第十三章 文雅的比哈尔人
第十四章 面对着“非暴力”
第十五章 撤销控告
第十六章 工作方法
第十七章 同伴们
第十八章 深入农村
第十九章 遇到一个好省长
第二十章 和劳工接触
第二十一章 学院一瞥
第二十二章 绝食
第二十三章 凯达的非暴力的抵抗
第二十四章 洋葱贼
第二十五章 凯达非暴力抵抗的结束
第二十六章 热衷于团结
第二十七章 招兵运动
第二十八章 濒于死亡
第二十九章 劳莱特法案和我的窘境
第三十章 惊人的壮观
第三十一章 难忘的一周! (上)
第三十二章 难忘的一周! (下)
第三十三章 “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
第三十四章 《新生活》和《青年印度》
第三十五章 在旁遮普
第三十六章 基拉法反对护牛
第三十七章 阿姆里察国大党大会
第三十八章 国大党的入党礼
第三十九章 土布运动的诞生
第四十章 终于找到了!
第四十一章 一场有启发性的对话
第四十二章 土布运动的兴起
第四十三章 在拿格埔
告别
甘地年谱
內容試閱
在四五年前,我的几个最亲近的同事建议我写一部自传,我答应了,并已经着手进行写作,可第一页还没写完,就发生了孟买暴动,这项工作也不得不停下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我被关进了耶罗弗达狱。当时捷朗达斯先生恰与我同狱,他希望我放下别的事,继续写完这本自传。我告诉他,我已订好了一个学习计划,若不完成计划,我不打算再做其他事情。倘若在狱中服满刑期,其实我真的可以写完这部自传,况且出狱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完成它。史华密·阿南德现在再次希望我写自传,而我也已经写完了《南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于是我便准备在《新生活》上连载我的自传。史华密要我单独写成一本书出版,可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能一周一章这样写,反正我每周总得给《新生活》写专栏,那么就写自传吧。史华密同意了,我也就硬着头皮干了起来。
然而在我沉默的这段日子里,有一个敬畏神灵的朋友向我质疑,他说:“您怎么如此莽撞?写自传是西洋人的习惯,只有那些受了西洋人影响的东方人才写自传。而且您想写些什么呢?假如明天您否定了今天的原则,假如明天您改变了今天的计划,那些依据您的指示行事的人们不是要出错吗?难道您不觉得至少现在不写自传,会更好吗?”
我受过这种说法的影响。不过写一部自传并不是我真正的目的。我只是想用自传的形式讲述自己体验真理的无数经历,我平生只有这种体验,没有别的。只要把它们都说出来,采取什么形式倒无所谓。我相信,并且也为自己的信念而自得。我觉得我写的所有这些体验对读者是有好处的。如今我在政治方面的体验,不但印度人民都知道,包括“文明的世界”的人民也了解一些了。这些体验对我价值不大,因此凭它们而获得的“圣雄”这一尊荣的价值就更小了。这个称号常使我深感痛苦,从未曾给我带来快乐。当然我更愿意分享我在精神方面的体验,这些只我一人才有的体验给予了我在政治活动中的力量。它们只会增加我的谦虚,它们是真正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越是回望过去,我就越分明地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三十年来我想要的、我争取的,就是自我实现,和神灵面对面,达到“莫克萨”(Moksha)。所有我说的、我写的、我在政治方面的冒险,都是为此,我为此而生,为此而行,而且锲而不舍地去实现它。我一直相信,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其他人也可能做到。所以我的实验是一直公开的,没有私下进行;而我并不认为这个事实的精神价值会因此而降低。当然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他一个人和他的神灵才知道。但我的体验不属于这一类,它们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道德上的,而道德就是宗教的本质。
这个故事只包括大人孩子都能理解的属于宗教的事情。只要我能够把这种体验以一种平和谦虚的方式讲述出来,众多体验者都可从中得到启发。科学工作者从不敢宣称他的实验就是最后的结论,他们始终谦逊,尽管实验极其准确、有远见、细致。同样,我也不敢说我的体验尽善尽美。我深刻地反省过,一再对每种心理状态进行探寻、检查和分析,但远不敢宣称我的结论就是最终的、正确的。我敢于宣称的只有一样--目前对我而言,我对真理的体验是最终的,也是绝对正确的。倘若不然,我就不能把它们作为采取行动的依据,而对行动的步骤加以增减。我必须坚决依据我原有的结论行事,从而使我的理性和良心得到满足。

甘地氏(Gandhis)一族属于巴尼亚阶级(Bania Caste),原来的出身大都是商人。但是他们在卡提瓦半岛(Kathiawar States)中做首相(Prime Minister)已经有三代了。尤他昌德·甘地(Uttamchand Gandhi),又名尤他·甘地(Ota Gandhi),是我的祖父。他想必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是博尔本德尔(Porbandar)的首相(Diwan),因邦内的政变,不得已避至朱纳格特(Junagadh)。到了这里,觐见行政长官(Nawab)用左手致敬。有人看见认为不敬,诘问缘由,我的祖父这样回答:“右手已经属于博尔本德尔了。”
尤他·甘地的前妻死后,曾续弦一次。前妻共生四子,续娶又生两子。在我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尤他·甘地的这些儿子不是一母所生。六个儿子中第五个名为卡朗昌德·甘地(Karachand Gandhi),又名卡巴·甘地(Kaba Gandhi);第六个名为图尔西达斯·甘地(Tulsidas Gandhi)。排行第五、第六的这两兄弟曾相继为博尔本德尔的首相。卡巴·甘地即是我的父亲。有一段时期,他做过拉吉科特(Rajkot)的首相,随后又做过万卡那(Vankaner)的首相。他死的时候还得到拉吉科特邦的抚恤金。
卡巴·甘地因为所娶的妻子相继逝世,故前后续弦四次。第一、二两次共育二女。最后的妻子名普特利拜(Putlibai),生一女三男,我就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我的父亲爱民如子,为人诚实、勇敢、和善,只是性子有些急躁。他也许还有一点儿好色,因为他第四次续弦,年纪已在四十岁以上了。但是他并不颓废,他在族内族外都以严正为人所称。他因忠于邦国,甚为有名。有一次,一位政治监督官助理侮辱他的邦君,他便挺身反抗。监督官大怒,要他谢罪。他毅然拒绝,因此被囚若干小时。监督官见他倔强不屈,只好把他放了。
我的父亲平生不热衷于敛财,所以遗留给我们的财产很少。他没有受过教育,只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他不懂历史和地理,但是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足以帮助他解决最琐碎的问题,并使他轻松管理许多人。他所受的宗教训练很少,然而时常到寺院去做礼拜,听到一些印度宗教的讲论,因此受到了熏陶。到了晚年,依照族里一位博学的婆罗门友人的指示,开始阅读《薄伽梵歌》(Gītā)。他每天做礼拜的时候,总要朗诵几篇。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虔诚。她深信宗教,如果哪天没有诵经,她就不进食。到寺院去做礼拜是她每日的功课。据我所知,她对于宗教上的斋戒从来不曾失误过。她发下了最严苛的誓愿,坚守不怠。疾病也不足以使她懈怠。我还记得有一次她病了,正守着一个特别的斋戒,病痛依然没有阻止她的戒守。接连进行两三次斋戒,在她看来行若无事。斋戒时日止才能吃饭已成习惯。不仅如此,在某一时期,并且每隔一日,她完全禁食。又有一次,她发誓除非看见太阳否则决不进食。我们小孩子在这些日子里,总是站在外面看着天上,等太阳一出来,便去通知母亲。在雨季泛滥的时候,太阳有时终日不出。我还记得每当雨后太阳偶然出现时,我们像一阵风似的跑进去告诉母亲,但是等她出来亲自确认的时候,太阳也许一瞥又不见了,她也因此终日不食。她只是和蔼地说:“这不要紧,上天还不要我今天进食呢!”她于是又回到屋里,重新做她的事去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