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迪·拉森(Randy J. Larsen)于198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他被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授予“人格心理学学术新人杰出科学成就奖”,1987年获得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NIMH)颁发的科学研究发展奖。他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期刊的副主编,以及《人格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和《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等期刊的编委。他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并且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列为在该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25位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主观幸福感科学》(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和《人格心理学中的抉择》(Taking Sides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拉森是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和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多个科学评审小组的成员,美国心理学协会和心理科学协会(APS)资深会士。他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得到了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McDonnell基金以及Solon Summerfield基金的资助。2000年,他当选美国中西部心理学会主席。拉森曾在普渡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任职,后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威廉·斯图肯贝尔人类价值观与道德发展讲座教授。拉森于2022年10月25日在美国去世,享年68岁。
戴维·巴斯(David M. Buss)于1981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1996年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教席并一直执教至今。巴斯于 1988 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授予的“人格心理学学术新人杰出科学成就奖”,1990 年被美国心理学协会授予G. Stanley Hall奖,2001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教授奖。巴斯的著作包括:《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修订版(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2016),该书已被译为10种语言;《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5版(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2011),该书获得Robert W. Hamilton图书奖;《危险的激情:为什么嫉妒与爱和性一样是必需的》(The Dangerous Passion: Why Jealousy Is as Necessary as Love and Sex, 2000),该书被译为13种语言;两版《进化心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05, 2016)。巴斯发表了300余篇(部)科学论文或著作,同时还为《纽约时报》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撰写文章。他入选了ISI全球引用率最高的心理学家名单,还曾入选现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榜单和50位最具影响力的在世心理学家榜单。2017年,他获得了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颁发的终身成就导师奖。他在全美各地及海外讲学,有一大批跨文化研究的合作伙伴。巴斯特别热爱教书,曾荣获得克萨斯大学校长杰出教学奖。
黄金时期的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创建者之一默里(Henry A. Murry, 1893—1988)指出,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person),并将个人视为一个整体。但要研究整体,仍需要对其加以分析,只是应该在整体观的前提下进行分析。人格心理学家大体从三个层面分析一个人。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the human nature level),即一个人首先是人,与所有人相似(like all others)。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level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即一个人与部分他人是相似的(like some others),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程度的差异而已,如外向的程度不同等等,并且一个人与其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是相似的,但与其他群体的成员明显不同。第三,个人唯一性的层面(the individual uniqueness level),即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特征(like no others)(Kluckhohn & Murry, 1953)。在此三个层面中,“与所有人相似”的层面是基础,要在理解人类本性的基础之上,再来探讨“与部分他人相似”的层面和“不同于任何人”的层面。因此,人格心理学关心的是人性问题,它既关心人的共同性(human nature),也关心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而英文personality一词,从字面上看,就是“人性”的意思【类似构词法的单词,习惯上都翻译为“……性”,如emotionality, activity, sociability,依次翻译为情绪性、活动性、社会性。】当然,也可以说整个心理学科都是研究人性的,或者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都是研究人性的。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人格心理学似乎处于心理学各分支交汇的枢纽上,因为其他分支往往侧重研究人性的某一方面(如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或侧重于一个视角(如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则将人(person)视为整体,它几乎与所有分支都直接关联,并提供知识和理论的支撑。
这种学科定位或领域界定注定了人格心理学的宏大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宏大性是指人格心理学的领域非常宽泛,从生理、遗传、进化,到社会、历史、文化,都要纳入研究的视野,因为它们在理解人这件事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复杂性是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影响人格的不同因素不仅多样而且交互作用,错综复杂,将整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领域的宏大性和对象的复杂性注定了研究的艰巨性。当然,还有很多兄弟学科也具有这些特点,我这里强调的是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作为心理学这一上位学科的特点,因此它的确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吸引着一些心理学家去迎接这些挑战。为此,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家致力于创建宏大理论,进而总体而言,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发展呈现出先理论后研究,先宏观后微观的轨迹。这里所说的人格理论(theory)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人格研究(research)是指人格的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是研究者验证变量之间关系假设的一种活动。理论总体上侧重于假设,也更宏观,研究则侧重于对假设进行验证,更具体和微观。当然,理论的创建离不开研究,而研究也需要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如潜意识理论建立在早期创伤性经验与神经症之关系的临床证据基础上,行为的强化理论建立在不同强化物与反应概率的因果关系的证据基础上。研究与理论的关系在于:研究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人格心理学的传统体系,即以大理论为框架的知识体系。我们所熟知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特质理论、认知理论等“大理论”,主要关注的都是从整体上解决人格的结构、动力、形成与发展,以及人格改变的可能、机制与方法等宏观问题。尽管每一种理论也只是从某一种视角来解决问题,但这些理论家几乎都认为自己是在整体上探讨人格的问题。所以,在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上,理论先于研究,大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基石。
但在近几十年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格心理学家则是围绕一些明确的问题(issues)或主题(topics)展开研究。有些主题明显受某种大理论的影响,例如“依恋关系”概念来自精神分析理论;有些主题与某种大理论没有特定的联系,例如社交焦虑,可以用多种大理论来解释;更多的研究受大理论的影响较少,例如A型行为,它们在经验中产生,研究者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特定的理论。此外,人格心理学家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格的基本问题的探讨。例如:天性与教养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各自又是如何起作用的?人格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根据人格预测行为是否可行?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特定的理论。随着研究的发展,新的知识越来越超出了原有几大理论的范畴。在以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中,研究与理论的关系在于:理论服务于研究,服务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试图解决人格领域的所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或专题越积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何将这些新的知识吸收到教科书中来,如何处理理论与研究这两大知识模块的关系,也就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当然,人格心理学家还致力于评鉴(assessment)和应用(application),只是评鉴服务于理论和研究,并以理论和研究为根据;应用也是理论、研究和评鉴方法的应用,所以,实际上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由人格理论和人格研究两大部分构成。如何将不同理论观点、不同研究发现整合到一个好的知识体系或教科书框架之中?这是摆在21世纪所有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作者面前的共同难题。
已有的人格心理学教科书大体有四种体系。第一种是大理论框架,也就是一些人格理论派别,这种框架提供了心理学大师们对人的各种解说,但如上所述,经典人格理论不能完整体现当代人格心理学全貌,不能组织、吸纳和整合人格心理学领域不断增长的具体研究成果。第二种框架是以大理论来整合问题研究,试图将不同取向的理论与问题研究整合起来,但仍以大理论为线索,虽整合了一些问题研究成果,但这种整合是在大理论的统领之下的,往往割裂了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研究的成果不仅没有被很好地整合到理论体系中,反而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被呈现出来的问题研究成果是片段性的、相互孤立的,只是大理论的派生物或附属物。第三种框架是大理论与问题研究相加,这种框架打破了大理论统整一切的局面,避免了将当前丰富的研究成果分别填塞到不同学派之下的尴尬,为问题研究及其成果被组织、吸纳和整合到教科书体系中争得了空间。但这种框架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二者之间几乎没有逻辑联系,而且仍以大理论为主,仅涉及少数几个研究主题,不能反映人格研究的丰富性。第四种是问题中心框架,完全抛开传统的大理论或让这些理论服务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这种框架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代表着当代人格心理学体系建构的新趋势。但第四种思路很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即顾及了学科的前沿性,却失去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为主题之多,相互关系之复杂,很难建构起一种完整的系统来呈现人格心理学丰富而又庞杂的知识。
本书大体属于第四种框架,并且较好地解决了这种思路可能面临的难题。作者明确指出要为人格心理学繁杂的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框架,让读者能够把握当今人格心理学的整体格局。作者按照研究者们因兴趣、视角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边界,将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知识领域,不同领域揭示人格的不同侧面,集六大领域知识之总和,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尝试,因为这六大领域的划分,既是对本学科已有知识的重新组织,也反映了当前的研究趋势。这六大领域分别是:
第一,特质领域。人格心理学以个人为研究对象,认识个人通常始于对个人特质(traits)的描述。关注人格特质的心理学家试图找到描述个体差异的基本维度,即那些稳定的基于天性的特质(disposition)。【disposition意为性情、性格、倾向,从本书上下文看,就是指人格的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也就是特质理论(trait theory)所要揭示的东西,作者也指出这两个单词可以交换使用,因此将disposition和trait都翻译为特质更便于阅读和理解。】如何找到这些基本维度?究竟有哪些维度?如何进行分类?这些维度在个体一生发展历程中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如何?人格测验涉及哪些理论和测量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构成了第一部分的内容。科学研究往往始于描述,描述性研究是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控制性研究的基础。
第二,生物学领域。要对人格特质进行解释,涉及许多复杂的层面,其中生物性是人格的基本层面,也是人类本性的基础。作者从遗传、生理和进化三个方面总结了心理学家对人格之生物性的研究成果,分别涉及行为遗传学、生理心理学(特别是神经科学)以及进化心理学这三大当代活跃的科学领域。在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框架内,我们也可以将生理、遗传、进化理解为人性生物学的三个递进层次:生理是当下个体的身体功能状况,遗传是来自父母的基因特征,而进化则进一步追溯到祖先的生存适应机制。
第三,心理动力领域。人格虽有其生物性基础,但更是一种心理性的存在。人格研究必然从生物学层面进入到心理性层面,从人格的生理机制上升到心理机制。心理动力领域,一方面与生物性存在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超越了生物性,为人格的其他层面提供动力来源。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引发的各种研究,还包括当代的人格动力研究,如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密需要。过去的人格心理学往往一开始就用很多篇幅讲精神分析,本书将精神分析作为人格动力领域的主要理论,既重视了这一学派的特殊贡献和价值,也将其置于当代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的适当地位上。
第四,认知/经验领域。认知是人格的重要功能领域,人要知觉和解释世界,并且不同的人知觉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不同。同时,目标的设立和实现策略的选择则是人的认知功能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人们通常还将认知与情绪相提并论。自古以来,知和情都被视为人性经验的基本因素,且两者之间紧密相关。情绪自然受到人格心理学家的关注。人与人之间在情绪上既有共同性更有明显的差异性,心理学家试图从状态、特质、类型等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人的知和情既能够以外界为对象,也能够以自我为对象。以自我为对象和内容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同一性等不同的方面。所以这一部分主要综合了人格心理学关于认知、情绪和自我的研究。
第五,社会与文化领域。人格要以基因和神经系统为基础,并可以追溯到漫长的进化历程,但人格更要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反过来,一个人的人格也影响他人和社会,并且文化也是人创造的。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性别、种族的差异上,无处不显露出社会情境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痕迹。对人格与社会交往、人格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关注也是作者特别强调的本书特色,也就是说,这本人格心理学不仅重视个体差异,也重视群体差异。其中,性别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热点,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身份认同,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甚至自我价值体验息息相关。
第六,调适领域。个人在应对和适应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人格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应对与调整的历程也可能使人格发生改变。人格还与某些身心疾病如心脏病之间存在关联,还会影响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的行为,如吸烟、酗酒等。而人格障碍本身则是心理疾病分类中的一部分。人格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周围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和谐。全书将调适和健康问题作为人格心理学六大知识领域的最后一个领域,因为这一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而且体现了人格心理学对人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怀。
六大知识领域加上导言与结论(介绍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界定、任务、方法、现状与未来走向等),以及人格的评鉴、测量和研究设计,全书一共20章。
通过以上我对本书内容结构的介绍,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人格心理学六大领域的划分不是生硬的、牵强的,不仅有其自身的逻辑依据,而且反映了学科研究的实际状况。作者除了依次介绍各领域的理论和有关研究,还探讨了该领域区别于其他领域之处,并特别强调各领域与整体人格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成整体人格。
本书的两位作者拉森(Randy J. Larsen)教授和巴斯(David M. Buss)教授都是当今人格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在出版这本书之前,两位作者就曾有过数次合作,联合发表多篇论文。拉森教授的主要学术兴趣在情绪控制研究,但他总是将自己视为人格心理学家。他因为对人格心理学的杰出贡献而在1992年获美国心理学协会(APA)颁发的“人格心理学学术新人杰出科学成就奖”(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ward for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并于2000年当选中西部心理学会主席。拉森先后执教于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令人惋惜的是,2022年,拉森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巴斯教授是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1996年开始任教于得克萨斯大学。在此之前,他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他曾在2001年荣获美国心理学协会(APA)颁发的“杰出科学教授奖”(Distinguished Scientist Lecturer Award)。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并为《纽约时报》等报刊撰写文章。他先后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其中有些著作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两位作者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深知教与学的原理。他们编写的这本教科书内容丰富有趣,表述流畅。
作者说人格心理学在最近几十年进入了“黄金时期”,因此他们一直怀着极高的热情将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的新成果及时吸收到自己的教科书中。这部教科书的第1版于2002年出版,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6版。第6版秉承了之前各版的基本结构,并补充了大量近年来人格心理学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如关于冷血精神病态三元模型及其对应脑区;关于互联网约会网站使用的文化变迁;关于人生故事的研究;作为公众热点的MBTI是否靠谱;我们有哪些看待世界的认知图式可能限制了个人成长;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什么样的人更可能长期维持亲密关系;人格与健康、长寿和疾病有什么关联;如何理解压力以及如何应对压力;等等。
第6版还增加了一些有趣的研究发现。如外向的人更少可能为退休存钱;内向的人在闲暇时更喜欢深山而不是大海;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在压力下“窒息”;高开放性的人在政治上更倾向于自由主义;低尽责性加低随和性能够预测学术不诚实;高感觉寻求者喜欢冒险的赌博和危险的性行为;自恋者会更多地发自拍,会更频繁地更新网上个人资料照片,并且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在择偶领域,自恋者惯于玩弄操控对方的把戏,更有可能使用胁迫和侵略性的性策略;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在热情和乐群性方面得分高于男性,男性则在果敢和刺激寻求方面得分高于女性;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可能更慷慨和乐于施予,尽管他们拥有的资源更少;高度神经质的人会制造更多的冲突和分歧,在争吵后他们的情绪低落往往也会持续更长时间;青春期早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仅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中出现,而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未见显著关联;等等。
本书的主要特点:第一,强调人格的整体性。作者反复论及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即与所有人相似(like all others)、与部分他人相似(like some others)和不与任何人相似(like no others),从共同人性、群体差异性和个体独特性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了解整体的人格。
第二,注重联系性。作者不仅在内容上注重六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在章节编排上亦注重学习的联系性。每章都设置有练习、阅读、应用等环节。根据练习的要求,读者有机会结合本章的关键概念,自己尝试着收集相关信息;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观念的演变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应用环节上,作者会叙述一个研究主题在当代是如何被探究的,有时还会评介当代的一个研究例证。
第三,体系新颖性。如前所述,将人格心理学划分成六大知识领域,在此架构下揭示人性及其个体差异,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其实三个特点可以归结到一点上,这就是整合。整合是新世纪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主题。如何整合?目前仍处在百家争鸣阶段。迄今为止,无论英文还是中文版本的人格心理学都已经出现很多种不同的体系,要形成共识还有待时日。目前也许可以形成以下共识:第一,还没有公认的体系。第二,不能只讲人格理论,甚至不要用太多时间专门讲人格理论。也就是说,人格理论不是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全部,也不适合占有大部分篇幅,要尽力去压缩和凝练经典的人格理论。第三,人格理论仍是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石。离开了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就会显得更加繁杂和碎片化,这个学科就失去了从整体上描述和理解人性及其个体差异的学术使命。第四,不展开讲精神分析。但不意味着精神分析不重要,精神分析是重要的人格理论,更是20世纪影响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潮,这是基本认识。但在今天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中,由于大量新理论和研究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压缩精神分析所占的篇幅。第五,人格心理学的知识起点,也就是逻辑起点是特质。要从特质讲起,无论采用何种体系。即使讲人格理论也最好从特质理论讲起,然后依次生物学理论、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现象学理论。其实,如果考察常识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就会发现,从特质的视角看待人的性格在中西方都是古已有之的,孔子在《论语》中经常谈到不同人的性格特点,还有古希腊罗马医学有关性格分类的描述都是证明。第六,生物学视角的理论和研究以及社会文化视角的理论和研究构成了当代人格心理学最活跃的领域,生理、遗传、进化,社会、历史、文化,这两大视角的知识积累与整合是未来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如果你不了解人格心理学,本书会使你对该学科发生兴趣;如果你对人格心理学已有兴趣且有所了解,它会使你的知识更加系统深入;如果你已经系统地了解了人格心理学,它会为你提供一个新的组织知识的框架,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各种生动、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一本对心理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都很有用的书,因为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而丰富的人格图景。尽管如此,本书也只是人格心理学短暂历史所积累知识的阶段性总结。面对人性,面对他人和我们自己,我们的知识还是太有限了。在认识人自身的道路上,我们仍需谦恭而执着地前行。
翻译是一项浩繁的工作,要做到“信、达、雅”更是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查阅与推敲。我们采用了分工协作的方式。第6版译稿是在第2版译稿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第2版翻译分工如下:序言、导言,郭永玉、孙灯勇(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第一编,陈继文(江汉大学副教授);第二编,贺金波(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第三编,孙灯勇;第四编,杨子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第五编,马一波(湖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第六编及总结与展望,刘娅(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陈继文、韩磊(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喻丰(武汉大学教授)、胡小勇(武汉大学副教授)分别对译稿进行了反复校对加工,还有多位人格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修读人格心理学课程的2008级本科生阅读了译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郭永玉组织翻译并审校了全部译稿,华中科技大学陈建文教授审校了部分译稿。在此向参与第2版翻译工作的同仁们表示感谢!【以上括号中所注是他们现在的头衔,当年他们都还是研究生。】
第6版翻译工作的分工如下:第1章于泽坤,第2章黄兴,第3章张唯茹,第4章曾昭携,第5章顾玉婷,第6章尹旭超,第7章茆家焱,第8章任怡丹,第9章唐纪芸,第10章张唯茹,第11章于泽坤,第12章黄兴,第13章尹旭超,第14章茆家焱,第15章曾昭携,第16章顾玉婷,第17章吴婷婷,第18章王阳,第19章李静,第20章吴婷婷。博士生解晓娜(已毕业并任教于南京邮电大学)翻译作者简介、序言和目录并协助我统稿。我负责全书统稿。
感谢新曲线公司的刘丽丽编辑、李仙杰编辑等人的辛勤付出。
尽管我们很认真,但我们知道一定还有翻译得不够好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