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四大核心流程。在2008—2009年全球供应链危机之前,由于高流动性资本市场,企业积极管理供应链运营资本的需求较小。在金融危机期间,信贷紧缩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导致许多供应商破产,并威胁到供应链的稳定。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问题也成为企业及社会关注的问题。企业开始与供应链协作伙伴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寻求先进的供应链金融方法。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对以主体信用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其目标是使资金流与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保持一致,从供应链的角度改善现金流管理,为供应链业务提供保持运营所需的周转资金,提高供应链企业的财务效率,有效缓解全球供应链因资金困境造成的供应链不稳定以及经济不稳定。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融资方案备受企业关注,许多企业使用供应链融资作为风险缓解工具。随着互联网的颠覆性应用和创新,供应链金融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上的主体变得多样化,从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到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个人以及物流企业,都是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
本书首先对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相关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大数据支持下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The Internet Supply Chain Financial Operation Mode Based on Big Data,ISCFBD),基于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融资。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因素、相关的风险控制技术,结合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特点,设计相关的贷前风险控制模型、贷中风险控制模型;界定了大数据获取源,分析了各模型所需的指标及相关处理方法;结合大数据技术及本书提出的ISCFBD概念,设计企业征信评判方法及资金审批决策授信方法,介绍各方法执行方式、算法的设计等。
基于风控因素—风控技术—风控模型,本书认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应向平台化趋势发展,因此,考察了供应链金融相关企业以及供应链环节与互联网金融的互动关系,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基于“区块链 互联网”建立有效的在线网络支持下的供应链金融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大数据风险监控,实现了金融服务、金融营销、授信流程及风险管理互联网化,同时提升了供应链运转效率。通过平台经济模式搭建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其中区块链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问责性和保证,寻找更多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来整合区块链和未来的安全分布式数据库迭代,以挖掘这些优势并改善其价值主张。
对于拥有众多供应商的企业,仅通过评估财务风险来识别个体供应商风险从而制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的策略不能够覆盖供应链风险。本书分别就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网络线上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框架、交易单元及行业协同整合模式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体系安全方面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案。此外,本书构建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整合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分析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机制与治理模式,并结合人工智能方法,在供应链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提出可行的风险识别算法。
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够对供应链金融向互联网转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策略指导,增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基础,提高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投资者的关注度,加强供应链企业与金融业的合作,构建新的投融资渠道,引导供应链企业更好地协同创新发展。
本书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GD14CGL08)”、佛山市项目“人工智能在金融授信融资中的应用研究与风险防控(81031929)”,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项目“人工智能在金融授信融资中的应用研究与风险防控(23GSGA10)”的支持。本书课题组成员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邓然、孙思文、欧恩琪、邓杰熙、张遇昕等,本书内容由李晓春统筹策划、撰写,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古幸怡、李雨霏参与了第2章、第5章的撰写。由于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误,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