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鉴赏美图】 哪个男人会拒绝坦克呢?哪个军迷会不喜欢坦克图集呢?更何况这是一本包含了大量3D渲染彩图,细节丰富,考据严谨,实战感满满的坦克图集。
 你也许没法畅游坦克博物馆,更没法魂穿二战,但仍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陆战之*的非凡气魄,只要拥有这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全图鉴》。
 这本书采用215×280毫米的大16开哑光铜版纸印刷,画面柔和护眼,坦克细节纤毫毕现。为了方便把书页平整展开,还采用了空背锁线的装帧工艺,坦克的威武身姿一览无余,不留死角。
 【拉通看透】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顶讨厌了,小孩子才只认识几种知名坦克,而大人全都要了解!
 这本书按照国别的顺序,依次介绍德、意、日、美、英、法、苏联、瑞典、捷克、匈牙利、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在二战期间服役或研发的各种坦克。
 书中既有负责扛线和中门对狙的主力坦克,也有擅长打野和辅助的特种坦克,更有在二战期间从没服役却在今天的游戏中大杀四方的试验坦克,主打一个“全”字。
 二战期间各国都研发了哪些主要的坦克型号?各国坦克都有什么特点?它们对战后乃至当今坦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读过这本书,一*都会了然于胸。
 【名梗解读】
 德国
 |  
         
          | 內容簡介: |   
          | *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机械化战争,坦克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颜值顶流和实力担当。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这本书不仅把二战期间13个国家130多种坦克的研发背景、技战术性能和服役经历讲得一清二楚,还头头是道地分析了各国坦克的设计思路、作战理念和技术特点。
 书中不仅包含主要参战国的主力坦克,对那些起辅助作用的特种坦克,小国甚至中立国的自研坦克,还有知名的试验车或图纸车也不吝笔墨和画功。
 全书包含320多张精美的3D渲染图、70多幅精细的线图、12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对二战坦克的外观做了*真还原,压*感爆棚,实战感拉满。
 无论是喜欢“黑豹”这样的精工战争机器,还是青睐“谢尔曼”、T-34之类的粗线条产品,或者对“虎”P、E-100这些下马的奇思妙想心意难平,你都能在书中找到心中所爱。
 |  
         
          | 關於作者: |   
          | 谢佳鑫,退役军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专委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沈阳会员工作站航空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吉林省兵工学会会员。先后参与中国科协、军委某部军事科普项目,曾受邀部分参与某轻型火力武器研发项目。 至今在《坦克装甲车辆》《兵工科技》《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2024年10月在国*科技信息学会(军委科技委主管)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中获评高价值论文作者。另有武*研发成果论文投递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兵工学会联合主办的“*一届轻型火力打击装备发展论坛”。
 
 王涛,职业建模师,擅长武*装备的3D建模,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兵最大百科》《二战武最大百科:陆战篇》《二战武最大百科:海战篇》等。
 |  
         
          | 目錄: |   
          | 【德国】 [轻型坦克]
 一号坦克
 二号坦克
 [中型坦克]
 三号坦克
 四号坦克
 “黑豹”坦克
 [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
 “虎王”坦克
 
 【日本】
 [豆坦克]
 九二式重装甲车
 九四式轻装甲车
 九七式轻装甲车
 [轻型坦克]
 九五式轻战车
 九八式轻战车
 三式轻战车/四式轻战车
 [中型坦克]
 八九式中战车
 九七式中战车
 一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
 二式炮战车
 [两栖坦克]
 特二式内火艇
 特三式内火艇
 
 【意大利】
 [超轻型坦克]
 L3系列
 [轻型坦克]
 L6/40
 菲亚特3000
 [中型坦克]
 M11/39
 M13/40
 M14/41
 M15/42
 [重型坦克]
 P26/40
 
 【美国】
 [轻型坦克]
 马蒙-赫灵顿坦克
 M2
 M3/M5“斯图亚特”
 M24“霞飞”
 [中型坦克]
 M2
 M3“李/格兰特”
 M4“谢尔曼”
 [重型坦克]
 M26“潘兴”
 [空降坦克]
 M22“蝗虫”
 [两栖坦克]
 LVT(A)1
 
 【英国】
 [巡洋坦克]
 Mk.Ⅴ“盟约者”
 Mk.Ⅵ“十字军”
 Mk.Ⅶ“骑兵”
 Mk.Ⅷ“克伦威尔”
 Mk.Ⅷ“挑战者”
 “谢尔曼-萤火虫”
 “彗星”
 [步兵坦克]
 Mk.Ⅰ“玛蒂尔达”
 Mk.Ⅱ“玛蒂尔达”Ⅱ
 Mk.Ⅲ“瓦伦丁”
 Mk.Ⅳ“丘吉尔”
 [轻型坦克]
 维克斯6吨坦克
 Mk.Ⅶ“领主”
 
 【法国】
 [步兵坦克]
 雷诺FT轻型坦克
 FCM 36轻型坦克
 雷诺R35/R40轻型坦克
 夏尔D1轻型坦克
 夏尔D2中型坦克
 [骑兵坦克]
 AMR 33轻型坦克
 霍奇基斯H35/H38/H39轻型坦克
 索玛S35中型坦克
 [重型坦克]
 夏尔2C
 夏尔B1
 
 【苏联】
 [超轻型坦克]
 T-27
 [轻型坦克]
 T-26步兵坦克
 T-50步兵坦克
 BT系列快速坦克
 [中型坦克]
 T-28
 T-34
 T-44
 [重型坦克]
 T-35
 KV-1
 KV-2
 KV-1S与KV-85
 IS-2
 IS-3
 [特种坦克]
 T-37A、T-38与T-40两栖侦察坦克
 T-60侦察坦克与T-70、T-80轻型坦克
 
 【其他国家】
 [瑞典]
 Strv L-60轻型坦克
 Strv m/42中型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
 LT vz. 35轻型坦克
 LT vz. 38轻型坦克
 [匈牙利]
 “托尔迪”轻型坦克
 “突朗”中型坦克
 [波兰]
 TK-3与TKS超轻型坦克
 7TP轻型坦克
 [加拿大]
 “公羊”巡洋坦克
 [澳大利亚]
 AC 1“哨兵”巡洋坦克
 
 【试验车及未完成的计划】
 [德国]
 NbFz多炮塔坦克
 VK 45.01(P)重型坦克
 “鼠”式超重型坦克
 E-100超重型坦克
 [日本]
 四式中战车
 五式中战车
 九一式重战车/九五式重战车
 O-I超重型坦克
 [美国]
 M6重型坦克
 T29、T30与T34重型坦克
 T32重型坦克
 [英国]
 TOG Ⅰ与TOG Ⅱ重型坦克
 A33“奋进”重型坦克
 A43“黑亲王”重型坦克
 [苏联]
 IS-6重型坦克
 |  
         
          | 內容試閱: |   
          | 记得*一次接触指文图书的作品还是在高中时期,大概是2013年或2014年,是在校内书店购得了一本《二战美国陆军单兵装备》。自己开始撰写军事方面的文章则是在大学时期,比较高光的时刻应该是在2018年前后为光明网《军事科技前沿》栏目撰稿,随后又从事了《国*时报》网络端的写作工作。 2020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做了半年多的军事类编导和文字编辑,后来老家有带编入伍政策,号召本科毕业生参军入伍,我便欣然投笔从戎。2023年3月退伍后歇息了一阵,大概是当年年底或2024年年初,又开始了纸媒文章的写作工作,目前已在《坦克装甲车辆》《兵工科技》《海陆空天惯性世界》《军事文摘》《兵器》《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等军事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另有学术论文《从核战略需求看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核领域的设计与使用趋势》入选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并被评为高价值论文。
 编撰本书的时候总有恍如隔世之感,虽然这并非学术著作而是硬核科普作品,但十余年前的青年读者如今成为能给其他青年读者创作书籍的作者,这种成长、传承与回馈无疑是让人欣慰的。
 按照我个人的出版规划,在写不动之前至少要编撰三本著作,其一是讲述军事技术如何影响军事决策(或者说是如何发挥各种兵器及技术的优势),其二是讲述战术发展历程,其三则是梳理核战略的发展历程。过去一直以为自己会从上述三个主题中选出一个率先动笔,不过世事难料,今天读者们看到的这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全图鉴》就是本人编撰的*一部著作了。
 我一直认为只有结合当时的技术水平、作战地域、军事理论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来评价武器装备才有意义。但若依照这种思路来编纂本书,就会遇到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同一时代可能有好几种坦克面临着相同的外部因素,那么应该在每个坦克的条目下都把时代、环境背景讲清楚吗?如果事无巨细地介绍的话,重复内容会很多;如果不详细介绍,又容易让人看不懂。我曾尝试把背景因素的介绍最全纳入各章的总论当中,这样只需要写一遍,但难免会让读者颠倒着看。*后的结果是,在介绍各个具体型号时,主要梳理与其紧密相关,对其起直接作用的背景因素;各章的总论则尽可能从整体上梳理一国坦克的技术路径与运用理念的发展脉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对比各典型型号的特点。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本书并非凭我一人之力完成,而是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同志中,半数有军工类院校的求学经历,其他非科班出身者则大多有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经历。他们在资料梳理和初稿撰写方面贡献良多,在此介绍一下部分同志,并对所有参与编撰工作的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刘寰,负责德国坦克一章;
 江睿,负责日本坦克一章;
 费牧豪,负责意大利坦克一章;
 章宸瑞,负责美国坦克一章;
 周宇,负责英国坦克一章;
 郭欢,负责法国坦克一章;
 杨海佑,负责苏联坦克一章。
 另有梁智馥、汤皓然等同志不同程度参与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上述诸位同志的辛勤努力。同时我也要感谢诸多前辈的指引,他们除了对本书提供直接帮助外,更主要的是对我个人在军事研究和创作上提供了指引(排名不分先后):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付强;
 《军事系统工程》期刊总编杨胜大校;
 32151部队高*工程师苏兴;
 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季宝立大校;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专委会秘书长、原解放军出版社军事科技编辑部主任张照华大校;
 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助理张俊文研究员;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吴日强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院火炮系副主任刘宁;
 吉林大学副教授、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分会委员于显利。
 当然,本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皆应由我一人负责,在此欢迎读者朋友多提宝贵建议,或者单纯来聊聊天谈谈自己的看法也是最好的。总之,希望各位能喜欢这本书。
 谢佳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