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畅销科普“王炸”组合:唐志远x张辰亮,带你沉浸式探索大自然,揪出昆虫伪装大师,就是玩儿!
★400多张超微距高清大片儿,76个烧脑找找看游戏,58个神奇物种精彩故事……合上书,再观察大自然,你也会发现:原来这颗石头、那丛苔藓,都是乔装改扮的小虫子
★全书368页野外实拍无P图,中国本土昆虫含量99.99%:最真诚的内容,最真实的震撼!从枯枝到叶子,从花朵到树皮,各路“模仿大师”无所不能、各凭本事,令人尖叫“大自然简直了”
★内容源自《博物》杂志固定连载长达14年的王牌专栏“找找看”,首次集结出版,新增内容超30%
★适读年龄:5岁以上,上不封顶
|
內容簡介: |
这是昆虫摄影师唐志远和科普作家张辰亮继《博物大发现:我的1000位昆虫朋友》后的再度联手,主打一个“就是玩儿”——让读者通过超微距镜头感受自然的神奇与震撼,在400张大片和76个找找看游戏里,沉浸式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尽情挑战眼力,看看谁能成为“找虫高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书中的超高清大片呈现了隐藏在我们视线之外的奇妙自然,配以作者真实有趣的拍摄经历、细腻的自然观察记录和大白话科普知识点,好玩又好笑。更奇特的是,经验和知识也都在找虫的同时完成了自动吸收。
跟紧博物天团“老唐X小亮”的脚步,读者既能直击拍摄现场,体验有趣、惊险又艰辛的拍摄过程,又能看到第一手的自然观察记录,亲历生命的非凡成长瞬间。
一颗石头、一截树枝、一丛苔藓 ,都别有洞天。 一起来玩“找找看”!
|
關於作者: |
唐志远
知名生态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杂志视觉主管,专注拍摄昆虫20余年。曾创办中国首个生态摄影论坛“绿镜头”,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虫缘》中的主角人物。著有《自然之声》《博物大发现:我的1000位昆虫朋友》《酷虫视界》《常见昆虫》等。
张辰亮
《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前微博@博物杂志运营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入选中国科协“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著有《海错图笔记》《小亮老师的博物课》《解闷儿:张辰亮散文集》《掌中花园》等。
|
目錄:
|
分册一:枯枝·枯叶·枯果实
目录
光杆司令变化多端
忘我投入的“树枝”
会躲藏的“树枝”
绝代双蛛“纵横”枝头
我看见了“飞棍”
“拐棍糖”画皮成精
“飞行员”空降落叶
我找到了“三叶虫”
一“叶”落知脚下滑
藏不住的“探竿”
“枯叶”传奇
霉变“残叶”溪边饮水
微型“立体画大师”
自做枯藤为哪般
枯叶又逢“蝽”
枯叶“刀斧手”
拳击螳螂亮“红牌”
“竹叶”障眼法
惊现“禾秆”将煳
小小“坚果”,熬夜“上网”
分册二:叶子·花朵
目录
树叶翻身,梦想成真
“巨叶”现形记
聪明“树叶”遇水变傻
碧叶青光掩巨螽
真一“叶”障目
给树叶“把脉”
小青龙盘踞含羞草
华丽转身
作揖的“树叶”
别惹我!我是一只“小小鸟”
“绿叶”一点红
你的天空为何不蓝
叶子背面的“道长”
看不见的小透明
双保险的“叶芽”
会抓虫的“荆棘”
艾草艾花更爱虫
花间杀手视而不见
绿叶长“眼睛”
分册三:树皮·地衣·苔藓
目录
会撒尿的“树皮”
一直在躲藏 ,从未被超越
早春“隐士”
“背”靠大树好隐藏
瞬移的“树皮”
树皮“网“者
全地形运动“地衣”
驾长蛛踏破树皮深处
蚂蚁路过,惊现“红牌”
苔藓毛虫
风中的“苔藓”
又一“叶”障目
“蝽的气息”随光舞动
神出鬼没“小刺龙”
会平移的苔藓
直到长出青苔
绕树“漂移”躲猫猫
“树皮疙瘩”穿铠甲
地衣?苔藓?分得清
|
內容試閱:
|
序言
我进入《博物》杂志工作后,接手的第一个栏目叫《找找看》。它每期只有一个对页,500字的正文,一张跨页大图,图里有隐藏在自然中的某种动物,乍一看,很难看出来,读者需要结合文字把动物找出来。这个栏目体量小,图文少,适合给我这个新人来练手。
我和编辑部的摄影师唐志远合作,他隔段时间就给我一批他在各地拍的照片,每张都标注了拍的是啥动物,但我往往盯着看半天也找不到。跟他交谈后,我才知道当时他是如何发现这些生命的。我把这些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成了《找找看》的一期期文章。本书中,一部分文章是我写的,另一部分是后来老唐写的,但讲的都是老唐的故事。
我是昆虫学科班出身,也有许多在野外发现伪装昆虫的经历,但找虫水平还是远不如老唐。有一年冬天,我和他去北京的山里找休眠的黑脉蛱蝶幼虫。这种幼虫通常会藏在朴树周围的落叶堆里,可满山的树都只剩干枝,哪棵是朴树?我正蒙着,老唐通过树干的“气质”迅速找到了朴树,打开手机里的指南针,找出朴树的西北方向,说:“西北方比较阴冷,黑脉蛱蝶幼虫喜欢在这个位置休眠。”接着去翻那里的落叶,果然找到了幼虫!我目瞪口呆,心想,老唐如果去盗墓,应该也能有不俗的战绩。这种“堪舆术”,昆虫学课本里可没有,都是老唐多年的实战经验。
干我们这行的经常被人问:“怎么你们进趟山能看见那么多小动物,我们就看不着?”这本书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看到老唐发现每种隐藏生物的全过程。他的细腻观察,他的丰富经验,以及字里行间对这些虫儿的悲悯之心,都会给你带来极为独特的阅读体验。
合上书,再进山,你也会发现: 原来这颗石头、那丛苔藓,都是乔装改扮的小虫子。
张辰亮
2025年3月22日夜 于北京
光杆司令变化多端
在南方的山林里,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竹节虫:有模拟枯枝的,有模拟嫩枝的,有像竹竿的,也有像藤条的。竹节虫是昆虫界的伪装高手,寻找竹节虫也是我出野外的最佳消遣。
竹节虫昼伏夜出,白天想要找到它很难。夜晚爬上枝头觅食的竹节虫就很容易被发现了。所以,竹节虫晚上更好找!
如果竹节虫落地无踪,不用着急,只需耐心等待,它很快就会撑起身体摇晃着缓慢前行 。
当竹节虫出现在寄主植物上时,你会发现它不是随意模拟一根树枝,而是把自己变成了植物的一部分。你看到的每一只竹节虫,都在竭尽全力地模拟一种特定的植物。
怎么样?各种各样的竹节虫是不是让你眼花缭乱?趁着眼花,赶紧来找一下“天花板级”的竹节虫—佛?(xiū)吧!
佛?是一类巨大的竹节虫,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成年体长(不算足)可超过30厘米。我一直以为这么大的虫子应该很好找,毕竟躲在杂草里的超小竹节虫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可经过这么多年,始终无缘得见。这并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因为巨型竹节虫实在太少了。
这次进山,主要是拍摄各种蝴蝶幼虫。游客步道边,岩壁上垂下来的小朴树叶片是蝴蝶钟爱的产卵场。走了没多久,就发现了银白蛱(jiá)蝶幼虫,必须要好好拍一下。可这幼虫所在的枝杈与山崖上的藤蔓交织在一起,我跳起来拉住最长的藤蔓,把整根朴树枝条压了下来。当我落地站稳去看幼虫的时候,余光扫到手握的藤蔓,一根“粗树枝”正向上爬动……
很多大型竹节虫的前腿都有夸张的锯齿,但头顶后方的凸起才是佛?特有的标志。
佛?!我差点儿叫出声。据我目测,它体长至少有25厘米,身体最粗的地方和我手指一样,显然它是只“青年”佛?,还会继续长大。
这佛?本来在藤蔓上伪装得挺好,由于刚才的惊扰,它跑到朴树上,变得显眼了。路边游人很多,我怕它被人抓走,决定把它转移到安全处。我把一只手伸到它前面,另一只手从后面驱赶,它乖乖地爬到我胳膊上。这家伙还真有些分量,尖利的爪钩把我胳膊抓得生疼。我也不敢把它放得太远,怕它找不到寄主植物。找了个被大树遮挡的位置,我把它放到了枯枝最密集的地方。重获自由的佛?晃悠爬了几步,就挂在那里不动了。它一不动,我就立刻找不到它了。反复确认半天,才又锁定了它的位置。这下它应该足够安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