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HK$
96.8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HK$
305.8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HK$
75.9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HK$
53.9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高质量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精细化管控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一线班组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生产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及运营管理等理论方法,开展了科研类、生产类以及保障类班组效能量化评价,分析了制约班组个体效能提升短板的瓶颈,揭示了制约班组整体效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分层制定了班组效能提升措施,形成了班组效能提升的多层级联动管理模式。本书适合军工企业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一般而言,班组岗位效能指的是班组所能达到预期运营目标的程度,用于衡量其内部要素运行的合理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与绩效水平。然而,理论界在科学评估班组岗位效能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鉴于此,本书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班组岗位效能测评模型,实现班组岗位效能的科学评估,进而再结合大量的实地访谈、量表调研及归纳分析,深入挖掘与系统总结企业科研、生产以及保障等班组的运营实践,为班组岗位效能的提升提供优化路径与经验借鉴,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效能的航天企业价值创造队伍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
目錄:
|
第1篇基础理论篇
第1章班组效能理论3
1.1班组的定义及特征3
1.2班组效能的概念及辨析3
1.2.1效能的内涵及辨析3
1.2.2班组效能的概念4
1.3班组运营系统的结构及特征5
1.4班组效能的量化评价模型5
第2章班组效能的评价方法7
2.1班组效能诊断评价与分析方法7
2.1.1班组效能评价存在的问题7
2.1.2班组效能评价方法选择7
2.1.3班组效能诊断评价方法9
2.1.4班组效能诊断分析方法10
2.2班组效能效果评价与分析方法17
2.2.1基于固定标杆的班组效能评价方法17
2.2.2班组效能提升效果分析方法17
2.3班组绝对动态效能评价与分析方法18
2.3.1班组动态效能评价步骤18
2.3.2班组投入与产出指标标准化19
2.3.3班组动态效能评价方法19
2.3.4班组绝对动态效能分析方法21
第3章班组效能测量数据及处理23
3.1科研班组效能测量指标选择23
3.1.1投入指标选择24
3.1.2产出指标选择26
3.2生产班组效能测量指标选择28
3.2.1投入指标选择28
3.2.2产出指标选择30
3.3保障班组效能测量指标选择31
3.3.1投入指标选择31
3.3.2产出指标选择32
3.4班组效能测量数据处理方法33
第2篇诊断分析篇
第4章典型个体班组效能诊断37
4.1班组效能评价指标选取37
4.2班组效能结果分析39
4.3班组资源利用效率与期望产出率40
4.3.1资源利用效率40
4.3.2期望产出率值41
4.4班组效能提升路径42
4.4.1资源视角下班组效能提升路径42
4.4.2产出视角下班组效能提升路径43
4.5班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效能贡献度44
4.5.1班组投入指标对效能改进的贡献度44
4.5.2班组产出指标对效能改进的贡献度45
4.6班组效能提升策略45
4.7班组投入与产出数据的改进预估48
第5章科研班组效能诊断50
5.1科研班组整体效能50
5.2科研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52
5.2.1科研班组效能增长贡献率52
5.2.2科研班组效能—产出增长率矩阵图53
5.3科研班组效能改进路径55
第6章生产班组效能诊断56
6.1生产班组整体效能56
6.2生产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57
6.2.1生产班组效能排序58
6.2.2生产班组效能增长贡献率59
6.2.3生产班组效能—产出增长率矩阵图60
6.3上下游生产工序班组效能耦合协调性62
6.4生产班组效能改进路径64
第7章保障班组效能诊断66
7.1保障班组整体效能66
7.2保障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67
7.3保障班组效能改进路径67
第3篇优化实践篇
第8章多层级班组效能管理模式71
8.1班组层级管理71
8.2车间、研究室及职能部门层级管理72
8.3公司、工厂(研究所)层级管理72
8.3.1建立班组效能评价工作考核机制72
8.3.2建立班组效能量化评价与成本管控的结合机制73
8.3.3建立班组效能提升迭代优化机制73
第9章班组效能优化思路、目标与原则74
9.1班组效能优化思路75
9.1.1班组效能优化理念75
9.1.2班组效能优化基础76
9.1.3班组效能优化方法77
9.2班组效能优化目标77
9.3班组效能优化原则78
第10章班组8S管理实践79
10.18S管理概述79
10.1.18S管理的起源和发展79
10.1.28S管理的含义和目的79
10.28S之间的关联82
10.3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8S管理实践83
10.3.1制定计划与目标83
10.3.2宣传与培训83
10.3.3整理与整顿84
10.3.4清扫、清洁与节约85
10.3.5素养、安全与学习85
10.3.6制度化与标准化86
10.3.7监督与考核86
10.3.8持续监督与改进87
10.3.9实践成效87
第11章班组多能工实践88
11.1多能工概述88
11.1.1多能工的含义88
11.1.2多能工的典型方式88
11.2多能工作用89
11.2.1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整体协作水平89
11.2.2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和综合生产能力90
11.2.3促进岗位分配优化和降低生产成本90
11.2.4增强班组应变能力和班组正常运转90
11.3班组多能工培训91
11.3.1多能工培训内容及步骤91
11.3.2多能工培养要点与实施要点93
11.3.3多能工技能训练计划表93
11.3.4多能工培训的注意事项95
11.3.5多能工培训总结表96
11.4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多能工实践97
11.4.1第25研究所A21班组的多能工实施案例97
11.4.2B19生产班组的多能工实施案例103
第12章连续作业实践109
12.1连续作业概述109
12.1.1连续作业的定义109
12.1.2连续作业的目的109
12.2连续作业方法110
12.2.1按加工顺序排列设备110
12.2.2按节拍进行生产110
12.2.3站立式走动作业110
12.2.4设备小型化及低成本110
12.2.5“U”形生产线布置110
12.2.6作业标准化111
12.3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连续作业实践111
12.3.1作业标准化——螺钉装配合格率快速检测操作法111
12.3.2U型布局——安全气囊生产线114
12.3.3U型流水线生产,缩短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121
第13章新技术应用实践123
13.1基于TC系统的图纸无纸化会签和三维模型123
13.2自动插棒装备系统124
13.3多组分树脂自动配胶127
13.4航天制造产品质量数据管理系统构建及应用129
13.5航天制造质量信息化系统建设130
第14章班组文化实践134
14.1班组文化概述134
14.1.1定义与内涵134
14.1.2文化形成134
14.2班组文化与班组效能关系135
14.3班组文化对班组效能的影响维度分析135
14.4典型案例——航天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实践136
14.4.1强调“核心一致、具有个性”的班组文化建设宗旨136
14.4.2基于岗位特征的特色班组文化定位策略139
14.4.3不同职能定位的班组文化差异分析140
14.4.4班组文化建设实施特点141
第4篇效果评价篇
第15章典型班组效能优化效果145
15.1班组效能评价指标选取145
15.2班组效能结果分析145
15.3班组资源利用效率与成本调控146
15.3.1资源利用效率146
15.3.2成本调控147
15.4班组期望产出率与产能决策148
15.4.1期望产出率值148
15.4.2产能决策149
第16章科研班组效能优化效果150
16.1科研班组整体效能150
16.2科研班组效能增长成因151
16.3科研班组效能改进路径154
第17章生产班组效能优化效果156
17.1生产班组整体效能156
17.2生产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157
17.3生产班组效能改进路径160
第18章保障班组效能优化效果162
18.1保障班组整体效能162
18.2保障班组效能增长及成因163
18.3保障班组效能改进路径163
参考文献165
|
內容試閱:
|
新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国家对航天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的研制需求更加迫切。采用以生产要素累加的传统方式已难以满足国家对高端装备供给的需求。为加速适应新质生产力特点,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航天企业必须走出一条以价值创造为本的创新发展新道路。班组作为航天企业基本的研制和生产单元,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是生产制造的主体。班组的价值创造能力体现在以更为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达到预期经济目标的程度,即班组效能。构建班组效能评价体系,发挥好班组价值创造作用,已成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武器装备任务完成的有力保障,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根本需要。鉴于航天生产任务的增加与资源有限投入所导致的现实问题,企业亟须对班组效能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并制定有效的提升路径,以确保各项研制、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书以高质量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精细化管控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一线班组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生产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及运营管理等理论方法,提出班组效能概念,建立“多投入多产出”的班组效能量化评价模型,结合班组差异化运营特征确定个性化指标,构建多层级DEA模型(即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融合创新的班组效能测算方法,对班组效能进行静态量化自评价,运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与自举法(Bootstrap)对同类班组效能进行动态横向评价,建立了“模型 指标 方法”自评价和横向评价相结合的班组效能量化评价体系。本书开展了科研类、生产类以及保障类班组效能量化评价,分析了制约班组中个体效能提升的短板和瓶颈,揭示了制约班组整体效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分层制定了班组效能提升措施,形成了班组效能提升的多层级联动管理模式。
全书一共分为4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第1篇基础理论篇。在构建班组效能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班组运营系统的结构特征,提出班组效能测算的理论模型,根据DEA模型原理提出班组效能测算方法,并建立科研类、生产类以及保障类班组效能指标体系。
2)第2篇诊断分析篇。立足班组的静态效能、动态效能与绝对效能的测评工作,从班组效能增长贡献率、效能—产出增长率以及效能改进路径等方面揭示班组效能存在的问题,为班组效能诊断工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法。
3)第3篇优化实践篇。根据班组效能诊断结果及其存在的不足,从运营管理及技术创新方面提出促进班组效能提升的策略。
4)第4篇效果评价篇。根据效能效果评价模型,开展班组效能比较、效能预测、成本调控和产能决策分析,并揭示班组效能提升的具体效果。
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航天企业基层班组提供的丰富资料,特此,对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王国庆院士和冯耕中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以及中国宇航出版社编辑辛勤付出,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本书能够成功问世的关键。再次感谢各位!
此外,受作者知识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作者将诚挚地接受大家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完善,以期待此书能为您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任全彬
2024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