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HK$
219.9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HK$
74.8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HK$
87.9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HK$
151.8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HK$
76.9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HK$
107.8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HK$
64.9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本书遵循“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之理念,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研究指引,以跨学科的视野直面“中国问题”,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初心和使命,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探讨如何提升专利权保护规则对“互联网 ”产业特殊性的适应能力。研究涵盖专利权主体保护规则、客体保护规则、授权规则、侵权救济规则等核心内容,旨在构建适应“互联网 ”产业发展的专利权保护规则体系,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
關於作者: |
李晓秋,女,重庆人,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法学科负责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助理(国家“双千计划”人选,2015-2016),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08-2009)。获评为2014年第二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11年全国第三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2011年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重庆大学2014年十大“教学工作优秀教师”、2015年度重庆大学十名“唐立新奖教金”人选、2017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人选等。出版专著《信息技术时代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合著《专利法体系化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主编《电子商务法案例评析》(1,2版)等12部,在《法商研究》、《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等期刊上论文近5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课题20项。
|
目錄:
|
引言 “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的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并非虚构的话题
第一章 “互联网 ”产业形态与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阐释
第一节 “互联网 ”产业形态及其主要特点
一 “互联网 ”产业形态的形成发展
二 “互联网 ”产业形态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专利权保护规则的适应性及其意义
一 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理论内涵
二 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三 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制度意义
四 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实现机制
第三节 “互联网 ”产业形态与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耦合
一 “互联网 ”产业形态的出现对专利权保护规则提出适应要求
二 “互联网 ”产业形态的塑造需要专利权保护适应性规则支撑
三 “互联网 ”产业形态与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耦合典型例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的不适应性呈现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保护规则的不适应性
一 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主体保护规则
二 专利权主体保护规则的理论基础——人类中心主义
三 人工智能技术的权利主体地位争议
第二节 专利权客体保护规则的不适应性
一 专利权客体保护规则的理论基础——技术中心主义
二 传统商业方法和算法的专利不适格性
三 域外商业方法和算法专利适格性判断标准及适用困境
四 中国《专利审查指南》确立的判断准则及其适用困境
第三节 专利授权规则的不适应性
一 创造性标准的判断规则
二 商业方法和算法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创造性判断能力的不适应性
三 域外关于商业方法和算法创造性判断实践及其问题
四 我国商业方法和算法创造性标准的缺位
第四节 专利侵权救济规则的不适应性
一 网络专利侵权诉讼管辖地确定之难
二 网络专利侵权行为的判定之难
三 网络专利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之难
四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专利侵权责任的界定之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不适应性的致因
第一节 基础因素: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快
一 互联网技术撮要
二 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
三 互联网技术发展给现有专利制度带来的挑战
第二节 内在因素:专利权保护规则的滞后性
一 激励理论功效的有限性
二 专利权主体保护规则的固有稳定性
三 专利权客体保护规则适用的局限性
四 专利授权规则的一元性与技术多元性的区隔
五 专利侵权救济规则执行的相互制约性
第三节 外部因素:专利权保护规则变革的障碍
一 专利权保护规则变革的路径依赖
二 专利权保护规则变革中的利益失衡
三 专利权保护规则变革中的技术局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路径及其域外实践
第一节 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中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逻辑理路
一 更新滞后的专利权保护规则:以确定性为中心
二 消除专利权保护规则变革障碍:以灵活性为补充
三 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路径的法治表达
第二节 美国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实践
一 专利权保护的法制沿革
二 专利权保护的立法动态
三 专利权保护的司法实践
第三节 德国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实践
一 专利权保护的法制沿革
二 专利权保护的立法动态
三 专利权保护的司法实践
第四节 欧盟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实践
一 专利权保护的法制背景
二 专利权保护的立法动态
三 专利权保护的审查实践
第五节 日本提高“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实践
一 专利权保护的法制沿革
二 专利权保护的立法动态
三 专利权保护的审查实践
第六节 域外实践的评析及其启示
一 评析
二 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检视
第一节 中国专利权保护的主要立法规定
一 专利权主体保护规则
二 专利权客体保护规则
三 专利授权规则
四 专利侵权责任规则
第二节 中国专利权保护规则的司法适用
一 网购专利产品侵权诉讼中“地域管辖”的确定
二 多主体实施方法专利侵权案件中全面覆盖原则的遵循
三 电子商务平台专利侵权纠纷中注意义务的认定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实践的不足
一 专利权保护的立法尚有缺失
二 专利权保护的司法现存困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中国“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建议
第一节 提高中国“互联网 ”产业形态下专利权保护规则适应性的基本原则
一 维护专利权保护法律体系完整
二 坚持专利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导向
三 促进中国“互联网 ”产业形态发展
第二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