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HK$
53.9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85.8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售價:HK$
75.9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HK$
42.9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HK$
53.9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HK$
85.8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HK$
93.5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网络暴力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填补网络暴力治理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的漏洞,力求实现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在编纂过程中,本书立足于新近出台的有关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解读网络平台的权利义务,明晰网络暴力所涉条文的设置内涵,剖析网络暴力规制的程序与实体问题,构建网络暴力疑难问题的理论出路。
|
關於作者: |
李怀胜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负责人。曾获得教育 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入选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研究人才。获得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资助计划。兼任国家铁路局专家库法律类专家、中国公共安全战略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信通院通信行业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专家、《法治日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行业立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法院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嘉定)基地咨询专家、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南法治传媒智库专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其他省部级课题近十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研究方向为网络刑事法学、人工智能法学。
|
目錄:
|
第一章 网络暴力的概念特征与现实成因
第一节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与发展态势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二、网络暴力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网络暴力的典型特征
一、参与主体范围广泛
二、参与主体的主观动机存在差异性
三、暴力行为产生心理层面的强制力
四、暴力事件的发展具有迅速性
五、危害后果具有严重性
第三节网络暴力的现实成因
一、个体行为层面
二、群体心理层面
三、网络环境层面
第二章 网络暴力法律治理的介入正当性与边界
第一节网络暴力法律介入的正当性
一、网络暴力法律介入的实体利益
二、网络暴力法律介入的程序利益
第二节网络暴力法律治理的介入边界
一、网络暴力公共领域法律治理的介入边界
二、网络暴力私人领域法律治理的介入边界
第三章 网络暴力的法益侵害和类型划分
第一节网络暴力的法益侵害
一、法益与法益侵害
二、网络暴力法益侵害的类型
三、网络暴力侵害法益的层级关系
四、网络暴力法益保护的边界
第二节网络暴力的类型划分
一、侵犯个人法益的网络暴力
二、侵犯社会法益的网络暴力
第四章 域外网络暴力的法律治理现状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体系完善、手段多样的美国治理模式
一、美国网络暴力治理现状
二、美国网暴治理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多法并治、重拳出击的德国治理模式
一、德国网络暴力治理现状
二、德国网暴治理的经验启示
第三节行刑主导、主体联动的日本治理模式
一、日本网络暴力治理现状
二、日本网暴治理的经验启示
第四节刑法规制、行政管理的韩国治理模式
一、韩国网络暴力治理现状
二、韩国网暴治理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民事行政视野下的平台责任
第一节网络暴力中平台的民事行政权责
一、网络平台的事前权责配置
二、网络平台的事中权责配置
三、网络平台的事后权责配置
第二节民事行政视野下的平台公益诉讼
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认定
二、严重情节的认定
第三节民事行政视野下的平台权责实践
一、网络平台的事前权责实践情况
二、网络平台的事中权责实践情况
三、网络平台的事后权责实践情况
第六章 我国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现状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我国网络暴力的司法回顾
一、死亡博客案:网络暴力治理的起点
二、分散式的网络暴力治理格局
三、一体化评价机制的尝试
第二节我国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现状
一、后果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频发
二、刑事法律规制缺位
第三节网络暴力刑法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法规范体系性不足
二、现有罪名与网络暴力行为不完全相容
三、“自诉为主”程序制约了网络暴力犯罪打击成效
四、“法不责众”倾向使刑事程序的启动陷入尴尬境地
第七章 公民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路径
第一节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义务边界
一、网络场域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意义和内涵
二、网络场域内公民言论自由的现实挑战与保护限度
第二节类型化网络暴力的罪名选择适用
一、侮辱谩骂类网络暴力犯罪的罪名适用
二、造谣诽谤类网络暴力犯罪的罪名适用
三、侵犯隐私类网络暴力犯罪的罪名适用
四、杂糅型网络暴力犯罪的罪数关系研究
第八章 公民网络暴力犯罪的公诉标准和程序转换
第一节网络暴力犯罪的公诉标准
一、网络暴力犯罪一般诉讼原则
二、网络暴力犯罪自诉转公诉的标准
第二节网络暴力犯罪的程序转换
一、程序转换的具体规则与举证责任分配
二、对自诉转为公诉程序规则的反思与优化
第九章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适用展开
第一节平台失职与网络暴力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认定
一、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作为义务来源
二、实践层面:平台失职与网络暴力结果的实践检视
三、理论层面: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平台作为义务辨析
第二节平台失职入罪的实质判断
一、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设立背景与常见司法适用
二、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实质判断
三、“严重情节”的实质判断
第十章 网络暴力的平台刑事免责制度构建
第一节网络暴力的平台刑事合规治理
一、合规免责的前提:平台在网络暴力案件中的刑事责任
二、合规免责的理据
三、合规免责机制的基本建构路径
第二节行刑衔接视角下“责令改正”前置要件的功能定位
一、“责令改正”要件的功能定位:合规思路下的行政治理
二、“责令改正”要件的含义厘清
第三节特殊人群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保护机制
二、残疾人网络暴力保护机制
三、老年人网络暴力保护机制
|
內容試閱:
|
前言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用户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互联网时代为众多的网络用户带来了更广阔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及更多元的表达途径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空间中出现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近些年来,从“浙江女子取快递造谣案”到“寻亲少年遭舆论攻击自杀案”等,频繁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以及不可挽回的损失,也使得网络空间本身的环境遭到污染毒化。
中央网信办多次展开“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旨在对网络暴力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理,这也充分彰显了网络暴力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想要实现网络暴力的溯源治理和全流程治理,既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解释提供治理的良法基础,也要明确网络暴力治理中各主体的责任边界。一方面,网络平台是网络暴力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只有赋能网络平台的治理权力和压实网络平台的治理责任,才能及时完成网络暴力的预防、处理以及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广大网络用户是网络暴力的直接实施者,也是网络暴力防治的主力军,只有通过“教惩结合”的手段,在通过教育引导提高网络用户网络道德和网络素质的同时,也通过平台处罚、民事追责、刑事制裁相结合的全方位惩戒体系实现针对网络暴力的一般预防。然而,在网络暴力的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困境。对于网络暴力实施者,由于“法不责众”的惩戒观念以及当事人取证困难、成本高昂等情况容易导致对其惩治“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对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由于网络舆论传播的滚雪球效应以及侵权成本与维权成本之间的失衡等原因容易导致其受到多次伤害,进而出现不可挽回的结果。如何通过法治红线切实规制网络暴力实施者以及通过权利边界保护网络暴力受害者是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尝试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网络暴力治理的成效,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本书聚焦网络暴力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填补网络暴力治理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的漏洞,力求实现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在编纂过程中,本书立足于新近出台的有关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解读网络平台的权利义务,明晰网络暴力所涉条文的设置内涵,剖析网络暴力规制的程序与实体问题,构建网络暴力疑难问题的理论出路。
本书27余万字,共分10章,涵盖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中的各类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一章为网络暴力的概念特征与现实成因。该章主要对于网络暴力的概念特征以及现实成因进行研究,厘定网络暴力的概念界限与行为特质,为网络暴力的法治化治理提供概念基础。第二章为网络暴力法律治理的介入正当性与边界。该章进一步讨论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涉及公民言论自由等私领域的问题法律法规介入治理的正当性以及介入的边界。第三章为网络暴力的法益侵害和类型划分。该章指出厘清网络暴力的治理路径首要的便是厘清网络暴力所侵犯的法益类型与法益层级,通过对于侵犯法益的类型可以将网络暴力行为分为多种类型,从而归入不同的规制路径。第四章为域外网络暴力的法律治理现状与经验启示。该章通过对域外的网络暴力治理的模式进行梳理从而为我国的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第五章为民事行政视野下的平台责任。该章旨在梳理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的网络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各环节中的责任边界以及目前网络平台的治理实践情况。第六章为我国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现状与现实困境。该章一方面对网络暴力的立法沿革和执法情况等治理现状进行呈现,另一方面则分析出现这种治理现状背后的原因与困境,提出网络暴力刑法治理的现有问题。第七章为公民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路径。该章明晰公民网络暴力的刑事构罪与公民的言论自由之间的区分界线,并结合之前章节对于网络暴力类型的划分确定公民实行的网络暴力行为的罪名认定与适用。第八章为公民网络暴力犯罪的公诉标准和程序转换。该章对公民实施网络暴力行为涉及的程序问题展开研究,包含自诉、公诉区分标准,举证责任划分,司法机关相互衔接等问题。第九章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适用展开。该章明晰网络平台在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义务,同时解决网络暴力的危害后果与平台的不作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以及本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第十章为网络暴力的平台刑事免责制度构建。该章主要研究网络平台通过合规治理免责的可能,以及通过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中“拒不改正”这一行政前置要件出罪的可能,同时探讨网络平台对于特殊人群保护机制的构建。本书整体上的研究进路大致呈现为从网络暴力的概念定义到网络暴力治理的法律法规解释、从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到网络暴力的治理出路、从网络暴力的民事行政规制到网络暴力的刑事规制这三大研究脉络。
本书是我主持的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安全的刑法保障研究”(项目号:22BFX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书由我本人担任主编,夏杰、沈赞欢分别担任副主编,本书撰稿人还包括曹智、郭丰、宫赵雅、李嘉裕、王春晓、吴俊婷、席子怡、袁珺卿、袁卓然、朱军彪等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本书能够出版,法律出版社张珺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怀胜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4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