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HK$
96.8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HK$
95.7

《
第3选择
》
售價:HK$
96.8

《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售價:HK$
74.8

《
道德偶然研究
》
售價:HK$
105.0

《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
售價:HK$
90.0

《
走向现代:东亚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
售價:HK$
115.6

《
蜉蝣国度
》
售價:HK$
73.2
|
編輯推薦: |
沙漠战场上,*队无法“就地取食”。加之北非幅员辽阔、环境恶劣,让盟军和轴心国*队都只能利用几个固定基地作为后勤跳板,向沙漠空旷地带发起短暂进攻。在这片一望无垠的沙漠上,交战双方实施了大胆的战术行动,一旦失误,代价也可能极为高昂。不过,随着各部队的战斗经验愈发丰富,他们也逐渐适应了环境,并开始以更谨慎的方式行事。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福尔奇克是美国装甲兵出身,对于具体装甲兵的作战实操可谓如数家珍。在他笔下,漫长的机动、修理维护、忙于补给、搜索侦察,构成了装甲兵的日常。作为内行,他的许多观点都不同于大众,对战场名将的评价也观点鲜明。对于具体战例的描写,他也尽量从装甲兵的主体立场去考虑。
本书提供了大量照片、插画、剖面图、地图和参数表格,并制作了分析坦克数据、战区坦克交付情况和作战命令的战术级插图和附录,追根溯源地对沙漠中的装甲战进行了新的研究。
|
內容簡介: |
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队在北非沙漠展开的战争是纯粹的机械化战争,该战区先后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这个战区也是英军、英联邦*队和后来的美军与轴心国*队在三年中一直保持接触的战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福尔奇克关于北非坦克战历史的书分为两卷,重*介绍了1940年—1941年在利比亚和埃及进行的装甲战,以及1942年—1943年的装甲战,包括突尼斯战役。《沙漠装甲:北非坦克战——1940年至1941年从贝达富姆到十字军行动》是其中的前卷,探讨了这场战役的前半段历史——从1940年的意大利攻势和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部队的到来,到1941年为托布鲁克解围的英国十字*行动。
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对这个时期的盟军和轴心国的装甲部队、装备、条令、训练、后勤和作战情况进行了研究,评价了战场上的各方,还评价了隆美尔以及很多英国将军的指挥艺术,辅以大量插图,图文结合地还原这段历史。
|
關於作者: |
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队在北非沙漠展开的战争是纯粹的机械化战争,该战区先后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这个战区也是英军、英联邦*队和后来的美军与轴心国*队在三年中一直保持接触的战区。
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福尔奇克关于北非坦克战历史的书分为两卷,重*介绍了1940年—1941年在利比亚和埃及进行的装甲战,以及1942年—1943年的装甲战,包括突尼斯战役。《沙漠装甲:北非坦克战——1940年至1941年从贝达富姆到十字军行动》是其中的前卷,探讨了这场战役的前半段历史——从1940年的意大利攻势和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部队的到来,到1941年为托布鲁克解围的英国十字*行动。
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对这个时期的盟军和轴心国的装甲部队、装备、条令、训练、后勤和作战情况进行了研究,评价了战场上的各方,还评价了隆美尔以及很多英国将军的指挥艺术,辅以大量插图,图文结合地还原这段历史。
|
目錄:
|
献词
致谢
前言
引言
一章 战前理论和技术影响
二章 参战装甲部队,1940年—1941年
第三章 早期装甲作战,1940年—1941年
第四章 “非洲军团”抵达
第五章 装甲*杀
术语表
附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沙漠地形经常给坦克部队的运动带来问题。由于沙漠中缺乏足够的地物以供识别,车辆会扬起呛人的细沙,地表还会涌起热浪,因此战术导航和定位会十*困难。在夜间,由于周围的一*看起来都是相同的,因此上述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士兵们就算离开部队不远,也很难找到回去的路。在近些年的中东冲突中,虽然GPS导航和热成像设备已广泛列装,坦克兵已不像过去那样容易迷路,甚至能依靠上述先进手段了解自身确切位置,但即使如此,他们仍会偶尔在沙漠中走错方向。而在1940年—1943年的北非战役中,坦克兵只能依靠磁性指南针和基本导航知识。不仅如此,由于坦克材料为钢制品,很容易使车上的磁性指南针失灵。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指挥官只能下车查明方位。另外,坦克兵手中的地图也错误百出,就算上面标出了某些地物,其注解也往往模糊不清。这导致部队和指挥官经常在沙漠中迷路—尤其是在精疲力竭或战斗压力过大时。其中后果*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1年4月6日—7日的夜间:三位英国将军—奥康纳(O’Connor)、尼姆(Neame)和康贝(Combe)—因迷路而被德军巡逻队俘获。
沙漠曾让装甲战术家们浮想联翩。这些人一度认为,沙漠的开阔地形非常适合机械化大部队进行快速机动。在二战中,双方的指挥官们都做过此类尝试,但他们很快发现其“铁钳”总会在关键时刻用尽燃料。战前的“坦克狂热分子”们还认为,仅靠坦克一种*器就能决定战局的发展,步兵、炮兵或工兵的支援不过是点缀。但1940年—1943年的沙漠战证明,这种想法也完*是异想天开。虽然沙漠为坦克冲锋和大范围机动包抄提供了条件,但事实上,开阔地形很容易导致坦克在很远的地方就暴露自己,并让敌人拥有更多的反应时间,使其能从容布置防御火力。这种情况曾导致英国坦克兵于1941年6月在哈尔法亚山口(Halfaya Pass)遭遇惨败,并让美军坦克兵于1943年2月在西迪布济德(Sidi Bou Zid)付出了更沉重代价。北非装甲战的历史经验表明,要让装甲部队在当地发挥最大作用,就必须依托周密情报和后勤规划,让各个兵种相互配合,使装甲部队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一举发动决定性打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