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書城自編碼: 41270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區域經濟
作者: 李雷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50361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HK$ 174.9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权威学者罗培新领衔翻译 把握营商环境核心要义 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权威学者罗培新领衔翻译 把握营商环境核心要义 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

售價:HK$ 327.8
人形机器人 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人形机器人 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HK$ 96.8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HK$ 46.2
汉匈战争三百年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HK$ 97.9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HK$ 129.8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HK$ 68.2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內容簡介:
本书围绕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展开深入研究,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体系,共包含九章内容:第1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新时代广西面临的重要命题”,强调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对广西的重要意义;第2章“对未来产业的基本认识”,介绍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明确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不同行动主体的作用,阐述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基础与形势”,剖析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成就、问题、机遇和挑战,提供现实依据;第4章“国内外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与启示”,梳理国内外经验并总结启示;第5章“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总体思路”,提出总体发展思路;第6章“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重点任务”,针对“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类产业提出发展方向;第7章“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八大工程”,从规划引导、创新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制定发展策略;第8章“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四大保障”,从营商环境、要素配置、管理模式和监督评估四个方面展开;第9章“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七大主体的视角”,呈现不同的实践经验。本书适合对广西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创新感兴趣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旨在为推动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關於作者:
李雷,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产学研合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智库主任、桂林市人大常委会人才智库专家、桂林理工大学社科联秘书长等。主要从事服务管理、创新创业管理、战略管理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入选广西八桂青年学者、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桂林市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广西重大课题招投标项目等科研项目17项。主持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广西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教改项目1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5部、教材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桂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 1%”名单。
目錄
目录
第1章 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新时代广西面临的重要命题 | 1
1.1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关键举措 | 2
1.2 推动广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广西产业新旧赛道切换的历史选择 | 3
1.3 用好国内国际双循环,将广西的区位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的重要抓手 | 4
1.4 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 5
第2章 对未来产业的基本认识 | 7
2.1 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7
2.1.1 未来产业的内涵 | 7
2.1.2 未来产业的特征 | 8
2.2 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 10
2.2.1 未来数字经济 | 10
2.2.2 未来生命健康 | 14
2.2.3 未来材料 | 16
2.2.4 未来能源 | 17
2.2.5 未来装备 | 19
2.2.6 未来农业 | 21
2.2.7 未来文旅 | 22
2.3 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主体 | 23
2.3.1 政府 | 23
2.3.2 企业 | 24
2.3.3 高校 | 25
2.3.4 研究机构 | 26
2.3.5 金融机构 | 28
2.3.6 服务机构 | 29
2.3.7 知识权益运营机构 | 30
2.4 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2.4.1 未来学理论 | 32
2.4.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33
2.4.3 区域经济学理论 | 36
2.4.4 创新创业管理理论 | 43
第3章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基础与形势 | 46
3.1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基本情况 | 46
3.1.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产业规模 | 46
3.1.2 新兴企业数量增加,激发创新活力 | 49
3.1.3 创新平台规模壮大,支撑创新能力 | 50
3.1.4 开放合作力度加大,提升创新水平 | 51
3.2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成就 | 53
3.2.1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 53
3.2.2 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 | 53
3.2.3 传统产业转型取得突破 | 54
3.2.4 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 54
3.3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存在问题 | 56
3.3.1 新兴企业地位不突出 | 56
3.3.2 龙头企业数量少 | 57
3.3.3 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弱 | 57
3.3.4 成果产业化效率较低 | 58
3.4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重要机遇 | 59
3.4.1 创新趋势倒逼广西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未来产业布局 | 59
3.4.2 大变局时代及后发优势有助于广西借鉴经验实现弯道超车 | 60
3.4.3 广西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有布局未来产业的资源禀赋 | 60
3.4.4 广西“十四五”规划已经提出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的目标任务 | 61
3.5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 62
3.5.1 对广西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 62
3.5.2 对广西创新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 62
3.5.3 对广西创新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 63
3.5.4 对广西创新人才提出新的挑战 | 64
第4章 国内外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与启示 | 65
4.1 国外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 65
4.1.1 美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 65
4.1.2 欧盟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 66
4.1.3 日本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 67
4.1.4 韩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 68
4.1.5 小结 | 68
4.2 国内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 70
4.2.1 国家未来产业重要政策分析 | 70
4.2.2 主要区域未来产业创新经验 | 73
4.2.3 未来产业典型发展路径剖析 | 76
4.2.4 卓越企业最佳实践归纳总结 | 77
4.3 对广西的启示 | 78
4.3.1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 78
4.3.2 减少非必要的监管 | 78
4.3.3 加强未来产业人才引育 | 79
4.3.4 建立灵活多元的投入资助机制 | 79
第5章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 80
5.1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思想 | 80
5.2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基本原则 | 81
5.2.1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创新能力 | 81
5.2.2 坚持系统设计,推进全面发展 | 81
5.2.3 坚持目标导向,科学精准施策 | 81
5.2.4 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共生共赢 | 81
5.3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 82
5.4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空间布局 | 84
5.4.1 双核 | 84
5.4.2 三轴 | 86
第6章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 89
6.1 补短板,做强“优中培精”型未来产业 | 89
6.2 重实效,推进“有中育新”型未来产业 | 94
6.2.1 现代海洋产业 | 94
6.2.2 生命健康产业 | 97
6.2.3 通用航空产业 | 99
6.3 创未来,探索“无中生有”型未来产业 | 103
6.3.1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 | 103
6.3.2 氢能产业 | 105
第7章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八大工程 | 109
7.1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产业升级 | 109
7.1.1 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强化产业政策引导 | 109
7.1.2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规划产业发展 | 110
7.1.3 拓展新兴产业空间,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 110
7.1.4 发挥场景创新作用,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 111
7.2 用好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 | 112
7.2.1 明确产业重点需求,攻克前沿关键技术 | 112
7.2.2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提供发展支持保障 | 113
7.2.3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支撑 | 113
7.2.4 紧扣内部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引进战略 | 114
7.3 壮大产业主体,提升产业效能 | 115
7.3.1 强化产业园区引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 115
7.3.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重点优质企业 | 116
7.3.3 搭建数字智能平台,充分发挥产业效能 | 116
7.3.4 深化专业分工协作,壮大产业内生力量 | 117
7.4 推动应用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 118
7.4.1 推进行业试点示范,探索产业发展路径 | 118
7.4.2 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未来产业发展 | 118
7.4.3 搭建未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 119
7.4.4 搭建产品展示平台,吸引优质项目投资 | 120
7.5 借鉴外部经验,打造创新平台 | 120
7.5.1 深圳龙华观澜高新园 | 121
7.5.2 杭州西溪谷区块链小镇 | 121
7.5.3 杭州萧山区智能制造孵化基地 | 122
7.5.4 世界主要经济体 | 122
7.6 促进空间协同,形成完整布局 | 125
7.6.1 发挥首府龙头作用,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 125
7.6.2 发挥平陆运河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 125
7.6.3 依托高新产业园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 126
7.6.4 集聚优势产业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127
7.7 整合优质资源,推进开放创新 | 127
7.7.1 依托信息港载体,吸引外部技术资源 | 127
7.7.2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共同推进区域发展 | 128
7.7.3 借鉴外部成功模式,推动产业深度合作 | 129
7.7.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创新体系 | 129
7.8 外引内培并举,强化人才支撑 | 130
7.8.1 实施产业专项奖励,吸引外部高水平人才 | 130
7.8.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服务保障 | 131
7.8.3 优化人才培养策略,提供成长发展空间 | 131
7.8.4 构建人才激励体系,持续深化人才改革 | 132
第8章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四大保障 | 134
8.1 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制度保障 | 134
8.1.1 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实现流程透明标准化 | 134
8.1.2 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助力未来产业减负 | 135
8.1.3 优化民营经济环境,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 135
8.1.4 加快构建治理体系,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 136
8.2 改善要素配置,强化资源保障 | 137
8.2.1 深化“放管服”,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 137
8.2.2 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 138
8.2.3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构建贷款补偿制度 | 138
8.2.4 优化能源材料供应,保障产业持续发展 | 139
8.3 改进管理模式,提供效率保障 | 140
8.3.1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现高效透明化管理 | 140
8.3.2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先审查制度 | 140
8.3.3 创新集聚区运营模式,提升集聚区赋能水平 | 141
8.3.4 创新集聚区管理模式,完善创新链条构建 | 141
8.4 开展监督评估,加强效果保障 | 142
8.4.1 建立基本规则体系,确保考核公正科学 | 142
8.4.2 健全实施评估机制,确保产业发展方向 | 142
8.4.3 建立分析与工作调度机制,为决策提供依据 | 143

第9章 广西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七大主体的视角 | 144
9.1 政府 | 144
9.2 企业 | 146
9.3 高校 | 149
9.4 研究机构 | 152
9.5 金融机构 | 154
9.6 服务机构 | 156
9.7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 159
参考文献 | 162
內容試閱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未来产业已然成为各国家和地区角逐的关键领域,承载着引领经济增长、重塑产业格局的重任。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在“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平陆运河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势不仅关乎自身经济的跨越腾飞,更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对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有着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在产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广西产业发展存在一定认知偏差,部分观点将未来产业视作传统产业的简单延伸,忽视其颠覆性创新特质与前瞻性战略价值。这种局限导致广西在全球产业竞争中难以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错失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先机,在新兴技术研发投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前沿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这一问题背后是传统产业发展逻辑思想的束缚。传统发展逻辑思想形成于稳定经济环境,注重基于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渐进式发展,强调规模经济与成本控制。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广西产业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及市场需求动态变化敏感度不足。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一些传统制造业未能及时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致使其生产效率提升缓慢,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随着时代的飞速迈进,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重塑了产业发展的边界与模式。与此同时,广西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发展动力源;另一方面,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日益完善的产业基础,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广西未来产业发展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逻辑,而应积极探寻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本书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开放合作等理念为指引,深入剖析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系统研究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本书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涵盖了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的多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梳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为未来产业发展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深入分析广西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包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现状,总结发展成就,剖析存在的问题;广泛借鉴国内外未来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与战略举措;从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多个维度,为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绘制详细的蓝图。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本书丰富了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学者深入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对于政府决策部门而言,本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对于企业和社会各界而言,本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广西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本书得到了相关研究基金的资助,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07405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GXNSFAA0101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72464010),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课题(桂科ZL22064022),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3FGL041),广西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XWK2022013),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创新创业专项重点课题(2023ZJY1422)。本书是广西科技智库“广西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智库”、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广西碳管理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桂林市科技计划项目“广西资源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以及桂林理工大学校级科研机构“桂林理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创新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环境会计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现代企业管理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本书第1章由李雷负责,第2、3、4章由牛佳欣、李雷负责,第5章由李雷负责,第6章由杨雪怡、邹宇昕、曹宇阳负责,第7、8章由牛佳欣、邹宇昕、李雷负责,第9章由牛佳欣、李雷负责。
本书借鉴了未来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创业管理理论等领域的观点,整合了笔者团队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对于前辈学者的贡献表示敬意,对于团队成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王兴中、蒋海勇、李怀晖等老师对本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本书是笔者对于广西未来产业的一个探索性研究,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李雷
2025年3月于桂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