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HK$
107.8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HK$
86.9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HK$
152.9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HK$
105.6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HK$
68.2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HK$
65.8
|
內容簡介: |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共分为九章,系统阐述了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第一章至第二章介绍课程论的基础知识、小学课程的意义及类型。第三章至第四章探讨小学课程设计的取向与模式,包括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和社会中心等取向,以及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等设计模式。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围绕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展开,分析了目标的选择与功能、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第七章和第八章聚焦课堂教学,讨论了教学主体及其交往关系、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结构。第九章则重点阐述了小学课程评价的理论、模式与方法,为课程设计提供反馈与改进依据。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课程论的发展 2
第二节 小学课程论的对象 13
第三节 小学课程论的地位 16
第二章 小学课程的意义 19
第一节 小学课程的概念 20
第二节 小学课程的功能 26
第三节 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 29
第三章 小学课程设计的取向 38
第一节 小学课程设计取向的价值内涵 39
第二节 知识中心课程取向 44
第三节 学习者中心课程取向 48
第四节 社会中心课程取向 51
第四章 小学课程设计的模式 57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58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 63
第三节 课程设计的情景分析模式 68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自然模式 73
第五章 小学课程的目标设计 78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79
第二节 小学课程目标的选择 89
第六章 小学课程的内容设计 98
第一节 小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99
第二节 小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111
第七章 小学课堂教学主体 117
第一节 小学教学主体概论 118
第二节 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冲突和共识 130
第八章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137
第一节 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138
第二节 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45
第三节 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49
第九章 小学课程评价 158
第一节 小学课程评价概论 159
第二节 小学课程评价的模式 164
第三节 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 169
参考文献 178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①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
②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③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名称
④课程论的研究方法
⑤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⑥以往研究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论述
⑦本书所阐述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
小学课程论是关于小学课程活动与事业的系统思考。课程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成熟,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一方面,课程论产生于教育实践,另一方面,理论上对课程论的研究又在进一步丰富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因此,对小学课程论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知与处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了全面深刻理解课程论的知识体系,对这一学科形成基本的认识,我们有必要了解课程论的学科化过程、学科对象以及它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第一节 课程论的发展
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是我们进行这一学科学习的“首要之义”。通过对课程论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以在头脑中形成对课程论的基本认识。这不仅是学习历史的过程,更是从历史中吸取精华,“站在巨人肩膀”创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这些人物与事件既构成了学科的发展历史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的进程。因此本书根据课程论发展中标志性的人物与事件对课程论学科化发展进行梳理,具体划分为萌芽期预备期、形成期和繁荣期。
一、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萌芽期
课程学科形成的时期并不久远但构成课程学科的基础却有悠久的历史。广义的课程思想可以回溯到古代,课程始于人类教育活动的起源。,主要指对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认识和探寻。但那时的课程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处于蛰伏时期。但古代的课程思想对后代的课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课程论学科化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课程论及其思想
1.孔子及“六艺”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课程方面,孔子将周代官方的旨在培养武士的“六艺”进行系统整理,确定了“礼”“乐”“射”“御”“书”“数”构成的古代培养君子的课程体系。“礼”包含祭祀、丧葬、军事、日常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就是射箭技术;“御”是驾车技术;“书”是识字、书写等;“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六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传统文化排除了殷周以来的天命鬼神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古代的教育内容。
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重礼乐教育,且文武兼具智能兼求,并且在课程实施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六艺”课程既是孔子要求的儒家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代系统的课程体系与思想,对后代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