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史 随书附赠专有名词对照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巨著
》
售價:HK$
437.8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HK$
141.9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HK$
96.8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HK$
53.9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HK$
140.8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HK$
140.8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HK$
96.8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中国多民族聚居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例》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从城市、街道、社区、居民四个层次研究了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特征。*先,基于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国多民族城市以及乌鲁木齐城市及空间发展的认识,运用生态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乌鲁木齐城市人口分异特征和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从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及其居住空间的历史过程,划分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和社会区类型。其次,通过社会调查研究了居民日常行为特征和活动规律,探讨了社区设施(商业、医疗、教育、宗教、市政道路等)对居民日常行为和满意度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居民对居住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并调查了社区居民邻里交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乌鲁木齐城市居民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后,提出了乌鲁木齐建设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的重点。
|
目錄:
|
目录序言 i前言 iii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一、城市社会空间 1二、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4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7第二节 中国多民族聚居区域 10一、中国多民族聚居省(自治区、直辖市) 10二、新疆多民族聚居区 14三、中国多民族聚居城市 19第三节乌鲁木齐城市及其空间发展 22一、自然本底与历史沿革 22二、市域人口与经济发展 25三、城市特征与形态演变 29第二章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33第一节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3一、研究区域 33二、数据来源 34第二节居住人口空间分异 35一、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异 35二、人口密度空间分异 36三、流动人口空间分异 38四、老龄人口与退休人口空间分异 39五、学历人口空间分异 40第三节就业人口空间分异 41一、农业与非农人口空间分异 41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空间分异 41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空间分异 43第四节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44一、社会要素统计特征 44二、社会空间系统分异重构 46三、社会要素绝对空间分异重构 47四、社会要素相对空间分异重构 48五、社会空间群居性和混居性状况的重构 50第五节社会空间分异与距离关系的重构 51一、人口基本特征随距离变化特征 52二、主要少数民族人口随距离变化特征 55三、教育水平人口随距离变化特征 57四、产业就业人口随距离变化特征 58五、同我国主要案例城市的比较分析 61第三章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划分与社会结构模式 63第一节1982年城市社会区划分与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63一、1982年城市社会区主因子提取 63二、1982年主因子及其空间特征 65三、1982年社会区类型及空间结构模式 66第二节2011年城市社会区划分与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68一、2011年城市社会区主因子提取 68二、2011年主因子及其空间特征 70三、2011年社会区类型及空间结构模式 74第三节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特征 78一、社会区主因子变化 78二、城市社会区变化特征 79三、社会区影响因素变化 79第四章乌鲁木齐社区居民满意度 82第一节城市社区概况及调查社区选择 82一、乌鲁木齐市社区概况 82二、选择调查社区 85三、调查社区的基本特征 89第二节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 92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92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2三、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 97第三节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 98一、社区类型差别 98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99三、社区居民个体差异 100第五章乌鲁木齐社区居民空间感知 103第一节典型案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103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103二、社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105三、社区外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107第二节商业设施与购物行为 111一、居民购物行为特征 111二、商业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13三、商业设施对居民购物行为的影响 | 114第三节医疗设施与就医行为 117一、居民就医行为 117二、医疗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19三、医疗设施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 | 123第四节教育设施与子女受教育行为 123一、居民子女受教育行为 123二、教育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25三、教育设施对居民子女受教育行为的影响 128第五节宗教设施与清真寺礼拜行为 128一、居民清真寺礼拜行为 128二、宗教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30三、宗教设施对居民清真寺礼拜行为的影响 130第六节市政道路设施与居民通勤行为 131一、居民通勤行为 131二、市政道路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32三、市政道路设施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 135第七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模式 136一、线形布局模式 136二、“T”形布局模式 136三、“十”字形布局模式 137第六章乌鲁木齐社区居民邻里交往 138第一节邻里交往与邻里关系 138一、邻里交往 138二、邻里关系 138第二节乌鲁木齐居民邻里交往 139一、交往频率 139二、交往对象 142三、交往方式 142四、邻里认知 143第三节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对策 144一、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144二、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对策建议 145第七章建设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 148第一节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48一、宜居城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148二、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149三、建设宜居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150四、宜居城市是政府管理的现实需求 151第二节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借鉴 151一、宜居城市评价标准 151二、宜居城市建设实践 158三、建设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启示 165第三节乌鲁木齐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重点 167一、规划先行,构筑合理城市空间 167二、推进“乌昌石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经济影响力 167三、加强文化建设,体现多元文化特征 168四、构筑生态绿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168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169六、加强城市综合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 170参考文献 171附录调查问卷 1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