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內容簡介: |
《魅力科学课: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课例集》集合了近几年来的数十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课例作品。这些作品是河北省科学学科开展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教师在科学课授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每个案例均围绕“一个核心”,秉持“两个依据”,着眼“五个关注”,从教育理论指导、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目的。
|
目錄:
|
宇宙科学教学课例篇
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引导——“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课例 3
调动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浩瀚的宇宙”教学课例 9
采用互动教学法,培养科学探究力——“美丽的星空”教学课例 16
重选实验材料,增强亲身体验——“日食与月食”教学课例 23
引发认知冲突,形成科学概念——“月相变化”教学课例 28
重视科学情境创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昼夜的形成”教学课例 36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索宇宙”教学课例 42
转变学生角色,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太阳系的奥秘”教学课例 48
在感知的基础上提炼、理解原型——“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课例 53
依托原有认知基础,让学生实现阶梯式发展——“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课例 60
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发挥学生主动性——“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课例 65
地球科学教学课例篇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沙洲的形成”教学课例 73
以探究为核心,培养操作能力——“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课例 79
以实验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课例 86
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促进迁移能力生成——“人类改变地表”教学课例 92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山脉的变化”教学课例 97
采用多种探究方式,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火山”教学课例 102
选取结构性实验材料,注重人性化教学评价——“认识空气”教学课例 109
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风的形成”教学课例 114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建构以实践为主的课堂——“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课例 122
找准教学起点,营造趣味课堂——“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课例 127
创新实验模型,加深学生体验——“雨的形成”教学课例 134
生命科学教学课例篇
|
內容試閱:
|
本书集合了近几年来的数十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课例作品。这些作品是河北省科学学科开展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教师在科学课授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每个案例均围绕“一个核心”,秉持“两个依据”,着眼“五个关注”,从教育理论指导、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目的。
一、围绕“一个核心”,把握科学课程框架
这些作品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握科学课程的整体框架,从学生可触、可及、可观、可究、可思的角度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帮助学生了解、探索科学知识。
二、秉持“两个依据”,彰显科学学科特点
这些作品坚持以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体现科学学科的特点,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比较抽象、有较强知识体系的内容,这些作品注重研读全套教材,找准每节课在整体知识体系中的定位,与此同时,在设计中还注意做到依据但不依赖,信任但不盲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着眼“五个关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这些作品全面分析并阐述了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对课程标准在每个探究活动中的落实给予了准确定位,特别是做到了“五个关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是关注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这些作品从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均贯彻、落实了新课程理念,如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使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等。
二是关注科学知识体系的前后衔接。这些作品在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梳理时,关注同一知识体系在不同年级设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三是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这些作品对学情进行了恰当、充分的分析,并据此对教材内容、实验器材等进行了微调,目的就是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架构。
四是关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建构。这些作品巧妙地整合了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结构要素,实现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及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五是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这些作品注重科学知识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使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本书充分体现了河北省一线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是科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样板。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能为科学课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张素先
宇宙科学教学课例篇
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引导——“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课例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素先
教育理论指导
1.基本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太阳家族”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太阳系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运动的知识。教材从四季的变化引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通过阅读和分析资料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再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但学生对太阳和地球的了解很少。因此,本课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对地球和太阳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对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进行调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模拟实验。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绳子,手电筒,地球仪,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共同探究、了解了太阳系的奥秘。那么在太阳系这个大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员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
(课件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学生回答。)
师:在这八大行星中有一颗我们最熟悉的行星——地球,它不仅绕着太阳转,同时也在自转。毛泽东所创作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话:“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同学们能试着解释这两句诗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