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HK$
63.8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HK$
272.8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HK$
107.8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影视传播概论》共五章,系统阐述了影视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介绍了影视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人类传播的演变、电影传播及其技术演变、电视传播及其技术演变等内容。第二章探讨了影视传播的属性和特征,分析了其艺术属性、文化属性及其共同特征与差异性。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影视传播的内容、形态和功能,包括新闻咨询、教育服务、审美娱乐等内容类型,电影与电视的传播形态,以及社会功能与负面影响。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涉及影视传播的符号与语言、接受与批评。全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为影视传播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目錄:
|
第一章 影视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演变 001
一、口语传播 001
二、书写传播 002
三、印刷传播 003
四、电子传播 005
五、网络传播 008
第二节 电影的传播及其技术演变 009
一、电影的发明 009
二、无声电影的传播 012
三、有声电影的传播 015
四、彩色电影的传播 017
五、高科技电影的传播 019
第三节 电视传播及其技术演变 023
一、电视的发明 023
二、彩色电视 029
三、卫星传播 031
四、有线电视 034
五、高清晰度电视 040
六、数字电视 043
第二章 影视传播的属性和特征
第一节 影视传播的艺术属性 050
一、影视传播的审美特性 050
二、影视传播的综合艺术属性 052
三、时空艺术属性 055
四、视听艺术属性 058
第二节 影视传播的文化属性 061
一、机器文化属性 061
二、大众文化属性 064
三、产业文化属性 065
四、娱乐文化属性 069
第三节 号影视传播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 073
一、影视传播的共同特征 073
二、影视传播的差异性 075
三、影视传播的局限性 082
第三章 影视传播的内容、形态和功能
第一节 号影视传播的内容 088
一、新闻咨询 088
二、教育与服务 091
三、审美娱乐 093
第二节 电影传播的形态 096
一、故事片 096
二、纪录片 103
三、美术片 108
四、科教片 110
第三节 号电视传播的形态 112
一、电视新闻类节目 112
二、社教类节目 117
三、电视文艺类节目 122
四、电视服务类节目 126
第四节 影视传播的社会功能 128
一、影视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 128
二、影视传播的负面影响 134
三、影视传播负面功能原因分析 140
第四章 影视传播的符号和语言
第五章 影视传播的接受和批评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27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影视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演变
一、口语传播
5000年前的巴格达是一马平川,据说那里曾经屹立着一座无比辉煌的巨塔——“巴别”通天塔。诺亚的子孙们都讲着同样的语言,他们聚居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大河流经过的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地牧羊,建造城市,越来越沉醉于自己的辉煌。终于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要建造一座通天的巨塔,让所有的人都住在里面,人们也就不必分散在各地。诺亚的子孙们所建造的通天塔一步一步地接近上帝。看着这群散发着无限力 量的人类,上帝感到了无比的恐慌。他设法阻止塔的建设,变乱了天下人的语言。无法沟通的人们只能放弃通天塔的建设,从此就散居在世界各地。直到今天,在底格里斯河畔还有一座很大的建筑物,据说那是通天塔的遗迹。通天塔的传说,一方面显示了上帝的权威,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口语传播的局限性。尽管如此,语言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仍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就像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的:“没有东西可以比语言更能使我们成为人类。”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森林中走出来,是源于两种能力的掌握:一是制造工具的能力;二是语言能力。据考证,人类的语言能力大约在35000年到4000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语言能力的具备提高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拥有了口语传播方式的人类从此逾越了动物的信号传播的羁绊,可以说,语言是人类能够成为自然界主宰的重要武器之一。
口语传播是前文明社会人类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使个人经验和见识成为部落的共享知识和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正是依靠这种传播方式,掌握了钻木取火、狩猎耕种以及高级的陶器、铁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等。如果没有口语传播,人类就不可能从日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与转变,人类文明的步伐也就会停滞。口语传播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即使当人类拥有了其他传播形式之后,口语传播在文化传承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希腊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荷马史诗》,它就经历了古希腊人长期口头流传和加工完善的过程。《荷马史诗》的传承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家庭的妇女教育,这是一种从老祖母、妈妈的嘴到儿女的耳的纯粹的口语传播方式;其二则是通过像伊安之类的吟诵诗人的唱段,他们是在公共场合进行口语传播的人。《荷马史诗》就是通过这样两种口语传播的方式得以发展和完善,从而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文献。
由于口语传播的载体是声音,这就决定了口语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传播空间的有限性;其二是传播时间的有限性。上述两者都是由声音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其三是意义的精确性和极强的地域性。由于口语传播的空间有限性和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人类只能选择部落形式群居。在口语传播阶段,面对面的交流场景使得讲述者和聆听者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因此,口语传播的信息精确性在所有传播形式中是最高的。在口语传播作为人类主要传播形式的时代,也是知识十分有限的时代,讲述者不仅是一位信息传播者,更是一种部落文化的书写者。
二、书写传播
作为第一种传播技术,书写的出现使得人类文明进入了斑驳陆离的发展时期。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口语传播越来越难以承载日益增多的知识,书写成为确保传统、固定传统、交流与传递知识的唯一手段。书写传播的出现也是人类愈益增多的知识对于传播技术要求的结果。
文字的发明是书写传播出现的首要条件。据考证,西方的文字大约出现在3000年前,中国出现文字的可靠记载是在5000年前。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结绳、八卦、仓颉。根据文字学者的研究,前面两种说法与文字实际上相距甚远,仓颉造字在史实上是有可能性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文字出现的先驱应该是图画,这也是世界各地最早的文字以象形文字为主的原因。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完成了从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的转变。对经常游走在欧洲、非洲、亚洲之间的苏美尔人来说,一种比较准确的书写方式是他们迫切需要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最初也是由图形符号组成的。书吏用简化的图形将牛、羊等事物记录下来,图形符号逐渐固定成为统一格式,从而保证了书写与阅读的一致。他们一方面简化了图画,经常用局部代表整体;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符号的所指意义,比如“足”,除了可以表示“足”之外,还表示“行走”、“站立”等与“足”相关的动作。在苏美尔人的手中,象形文字就发展成为表意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