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HK$
107.8

《
短线猎金
》
售價:HK$
57.2

《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售價:HK$
217.8

《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售價:HK$
217.8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HK$
64.9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HK$
186.8

《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新色彩》围绕色彩课的教学与实践展开,重点阐述了色彩课的功用、教学方法及其与色彩构成课的关系。《新色彩》指出,色彩课是绘画艺术与设计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类似于物理和化学在理科中的地位。色彩课的教学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实践和体悟来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理论,如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处理等。同时,作者强调色彩课与色彩构成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应孤立看待。在教学内容上,作者主张教授共性知识,如色彩给人的普遍感受,而非个性化的表达。《新色彩》还涵盖了色彩基础知识、临摹与写生技巧、水粉、水彩、油画技法等内容,并提供了训练安排和作品欣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与参考。
|
目錄:
|
第一章 概论 002
第二章 色彩的基础知识 006
一 色彩与光 006
二 色彩三要素 009
三 色彩的混合 010
四 色彩的对比与色调 012
第三章 静物、风景与人物的临摹和写生 024
一 绘画是从光线到色彩的转换 024
二 谈临摹 025
三 整体与局部及分类——观察方法 028
四 静物的写生 030
五 风景写生 032
六 人物的临摹与写生 039
第四章 水粉、水彩、油画技法教程 046
一 水粉画技法教程 046
二 水彩画技法教程 055
三 油画技法教程 064
第五章 色彩临摹、写生的训练安排 068
一 静物的临摹与写生训练安排 068
二 风景的临摹与写生训练安排 069
三 人物的临摹与写生训练安排 070
作品欣赏 073
参考文献 109
后记 109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概论
1.色彩课的功用
上色彩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色彩课是为了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是基础课,学好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色彩这门基础课就像中学生课程里的物理和化学。我们的火箭上天了,火箭,虽然是一个宏大的、极复杂的高精尖工程,但其基本的原理都在物理和化学里。再往上推,物理、化学之基础又在语文与数学,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大学都有这两门基础课程。同理,色彩与素描也是构成我们整个绘画艺术或艺术设计体系的基础。
现在很多的技术都可以用电脑来完成,但是,关键问题是电脑也需要人来下指令。你在电脑面前就是一个指挥官,你的指挥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果。比如,大家都在用Photo-shop,在Photoshop调色板里如何选择颜色,用哪几种颜色搭配构成什么风格和感受的作品,这就需要色彩课中学习所得的基本原则去指导。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基础的东西是不变的。
2.色彩课是对经典理论的体悟过程而非知识的灌输过程
一般来讲,教材的编写是以学界公认的知识为基础,然而在绘画领域,色彩的临摹、写生与创作是一项技术活儿,是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有理论,但却大多属于色彩构成的范围。同时,绘画(包括设计)这东西很奇怪,有时靠理论说教是无法说清楚的,必须在实践中去领悟。色彩构成中的知识背得再好,相关作业做得再好,也不意味着可以不上色彩课了。
所以编写色彩教材是比较头疼的事,似乎只能以经验传授为主。因而,我在这本书中所写的都是一些理论结合实践的、体悟式的文字,来自多年的教学实践,个人认为还是有些效果的。同学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训练才能体会,才能验证。
比如,在色彩关系中,谁都知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但在具体情境中,在面对具体对象时如何来处理好这些关系,却需要学生个人的体悟和老师的启发。
3.色彩课与色彩构成课的关系
这里再讲一下色彩课与色彩构成课的关系问题。我以为:色彩构成课其实就是色彩课的理论化、抽象化的结果。色彩课就是色彩构成课理论的应用。这两门课可分割开去上,但绝不可分割开来看待。有许多老师和学校孤立地看待这两门课,是不对的。有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只重视色彩构成课而抛弃色彩课,这就更不对了。
例如,有经验的画家在创作时非常重视明度色调和纯度色调的设计,其最初的色彩小稿实际上就是学生色彩构成课中所做的作业,简单但却相当重要,对整个创作有着指导意义。
孤立对待色彩课和色彩构成课,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在色彩构成课中教授明度色调的时候,如果不联系具体的绘画实例(设计实例),学生们就无法理解学这些有什么用。
4.色彩课应该教共性的东西,而非个性的东西
我们在色彩课上应该教给大家个性化的东西,还是教给大家共性化的东西?
本来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存在,但最近一二十年来,有很多的错误思潮影响到教学上,或者说有很多思潮错误地影响到教学上,所以有澄清的必要。
最近大家在拼命提倡个性,报纸上讲、电视上讲、网络上也讲,国家各级机构也在鼓励。然而社会上提倡的个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吗?我个人以为,是不可行的。因为个性本身就是个人所拥有的特性,我有我的特性,你有你的特性,他有他的特性。这是不用教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例如我们的生命都来自父母,但我们又都有着异于父母的特质,这些是天生的。天生的特性是教不出来的,只能由教师引导加个人的体悟使之得以很好的发扬。我们在色彩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现代教育体系下的课堂上,教共性的东西,才会人人都体会到。比如,我们看到红色都会有温暖感,看到蓝色有清凉感,这是人类的共性。正是因为色彩学研究这些共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色彩学是科学的、严谨的。如果我们教的是个性的东西,就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无法保证学生都能够理解老师的话语。
其实在其他艺术领域,伟大的作品都是以个性的方式来表达共性。伟大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因为它背后所蕴藏的共性,还因为它的呈现方式是个性的。如果说伟大有些太过崇高,太过高不可攀,那我们就把伟大换成通俗或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这样的结论也应该是成立的。通俗或者是大众喜闻乐见正是艺术设计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