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售價:HK$
217.8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HK$
64.9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HK$
186.8

《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售價:HK$
54.8

《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售價:HK$
107.8

《
《营造法原》解读
》
售價:HK$
184.8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声乐教学论》分为“心篇”“技篇”“史篇”和“教篇”四个部分。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心篇”主要探讨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声乐教学的必要性、情感表达、艺术与科学结合、艺术表现与风格、教学术语的理性思考等内容。
“技篇”则聚焦于歌唱的技术层面,涵盖歌唱运动的基本原理、基础发声训练、歌唱语言的特点及其应用、歌唱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史篇”讲述了声乐发展简史,包括歌剧,艺术歌曲,民歌等内容。
“教篇”描述了声乐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实践等知识点。
|
關於作者: |
俞子正,男高音,197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大来模 学,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歌剧系。1986年在“日本国际音乐比赛”获得第三名、“日本文化放送音乐比赛”获第一名,1986年和1987年,在东京等地演出了《托斯卡》等歌剧并举行了20多场个人音乐会,获得极大的成功。1987年回国,年底获得“江苏省音乐舞蹈节”大奖、首届苏文学艺术奖”,1989年获得颁发的“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奖”,1990年5月晋升为教授.在全国各地参加重要音乐会演出百余场次。还应邀赴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地演出。199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等。
1993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2002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多次到德国、日本演出,并担任日本大阪国际音乐比赛的评委。2008年底,再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撰写论文20余篇,专著3部,主编的教材4套,参著多部,指导的学生多人次在国内外音乐比赛中获奖。
张晓钟,男中音,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93年进修于上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东省声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州歌剧学会会员。
长期从事高师声乐教学,并深入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主持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主持或参与的教研课题,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五届七届“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获“全国第四届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广东省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主、参编全国音乐专业教材《声乐教育学》等5部。活跃于声乐舞台,参演“上海音乐学院校友名家音乐会”“羊城圣诞音乐会”“长恨歌”“黄河大合唱”等多场大型音乐会;出版个人独唱专辑《八千里路云和月》;其业绩入编《中国专家人才库》《21世纪人才库》和《中国音乐家词典》。
|
目錄:
|
序
修订说明
心篇
第一章 声乐教学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第二章 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 3
关于“以情带声” 3
关于“乐感” 14
关于歌曲演唱的几个要点 16
第三章 声乐艺术与科学 26
关于中西结合 26
声乐艺术与科学技术 27
第四章 艺术表现与风格 30
关于艺术表现的不同层面 30
关于“感觉” 32
作品风格与演唱风格 34
第五章 教学术语的理性思考 39
“放松”的意义 39
“自然”与“自如”的认识 40
“气”与“力” 41
关于“换声” 41
关于“字正腔圆” 42
教学术语的暗示作用 43
歌唱与文学的关系 44
歌唱与说话的发声状态比较 47
技篇
第六章 歌唱运动基本原理 49
歌唱运动的基本原理 49
歌唱呼吸方法 51
歌唱生理结构和发声基本原理 54
歌唱共鸣原理和运用 63
第七章 基础发声训练 68
声部的判断 68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69
基础发声练习 70
从发声练习过渡到歌唱 77
练声曲的作用 79
第八章 歌唱语言 88
语言的重要性 88
汉语特点与歌唱 89
意大利语基本知识 94
外语歌词分析的重要性 100
第九章 普遍存在的问题 107
歌唱训练要遵循科学性 107
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08
课后练习 112
与声乐学习有关的体育锻炼 114
史篇
教篇
|
內容試閱:
|
序
歌唱,是人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歌唱在所有音乐表演形式中,又是最亲切、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一种。人有生生不息的歌唱愿望,有对歌唱艺术的真诚喜爱。而这般执著的歌唱愿望和对歌唱艺术的喜爱,正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文化表现和文化需求。因此,没有什么艺术能像歌唱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参与者——浩浩荡荡的听众、爱好者,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前赴后继”、绵延不断的“志愿者”、“后备军”……
生活中的歌唱大都围绕自我需求的满足而产生,是情之所使、兴之所至。它没有负担、没有框框,任由发挥,自然放达。在普通群众生活形态的歌唱中,不乏能人高手,有的歌唱可以达到极为动听、感人,甚至沁人肺腑,撼动心灵的艺术境地。但是不管怎样,就基本性质而言,它终究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活动。然而,作为社会分工下的专业的歌唱,情况则迥然不同: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掌握相应的方法、技能,并把自己的歌唱活动纳入为欣赏者提供服务(或其他工作目的)和赢得他们积极评价而展开的轨道上来。这样的歌唱,显然已不再是一种任由为之的自在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自为的社会劳动。专业歌唱的诱人风光,吸引着大批自觉有几分天资的年轻人趋之若鹜,而且常常以为,“光环”即在前方不过几步之遥。然而真的跨进了大门,却又发现从自己脚下到理想的彼岸之间,原来横着一条十分漫长的艰辛历程。
“声乐”一词已相当普及,但“声乐”是什么?“声乐”所及的范围在哪里?“声乐”与歌唱、演唱之间是什么关系等基本概念,恐怕不少人,包括一些视声乐为自己“本行”的“业内”人也未必都能说清楚。所谓“声乐”有两重含义。一、从音乐学的意义上说,“声乐”是音乐表演形式中一个大的部类的统称,即与“器乐”相对应,凡是由人声歌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轮唱等等形式)的音乐都叫做声乐。二、从音乐表演的意义上说却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符合特定规范的歌唱才被称作“声乐”。比如,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浩如烟海的民歌,成百上千种戏曲、说唱,它们各有自己的演唱规范,尤其戏曲、说唱,不仅规范严格,还有不少专门的演唱方法、技巧,以及系统的练习活动,但它们既不自称也不被称为“声乐”。可见,在中国,实际上,“声乐”主要是指在中外艺术歌曲(广义的。也包括经过整理、加工、改编的民歌)、歌剧(唱段、选段)范围内,符合特定规范的歌唱。显然,要做到符合其特定规范,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法、能力、修养等等,因此便需要接受系统的训练。这种训练——为要取得上述歌唱的知识、技法、能力、修养、资格的人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即为声乐教学。
声乐,教也难学也难。毫不过分地说,艺术教学本来就难,音乐艺术更难,音乐中的声乐尤其难。声乐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模式、教学体系……科学的、通用的、有效的、稳定的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并不能为声乐教学结果提供什么必然的,肯定的基本保证。按照这一体系、模式来培养、训练的学生中,一路顺利脱颖而出的不乏其人:但是学了几年仍“不开窍”,转了几位老师还没搞清“声部”,乃至学了过后反而连歌都唱不了的也不少见。一个成功者可以名噪乐坛、蜚声四海;但是在他背后不知有多少“失败者”、“平庸者”、“半途而废者”充当“分母”,而声乐上的“分母”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专业方面的一般“专业工作者”。声乐教学中“名师出高徒”的道理格外重要:然而“借师扬名”、“因生显贵”的例子也几乎随手可得。出众的学生大都有他得“真传”、受“点化”的经历,但同时又很难把培养他的功绩完全归属在某一位教师身上;同样,大量的不成功者都不是开始就不行。但几经努力而终究不成之后,可能连到底在教学上出了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哪些环节上有过什么失误,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补救的等等,大概都难以得出师生共识的结论。声乐和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太突出了,它不能像弹钢琴、拉提琴那样,一天十几小时勤学苦练;不能像弹坏、拉坏了琴弦可以换根新的;更不能像破损的琴体可以重新修复而完好如初。声乐,每个人的自备“乐器”各有差异,又都藏在各自的“黑匣子”里,教学中对许多关键性的重要问题的表述,只能采用借喻性的、象征性的、甚至主观色彩极强、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很难确切理解的、含混不清的语言。许多基本的、要领性问题的解决,只能靠感觉,揣摩;靠悟性的觉醒,灵性的碰撞。总而言之,事实上,在声乐艺术已经达到日臻完美、无懈无瑕地步的今天,声乐教学上却还存在许多不确切、不稳定、无法科学控制、精当传授的因素,在沿袭了几百年,以具先进性、优越性、有效性宣昭于世的教学体系中,还潜在着许多似是而非、令人困惑的盲点和误区。凡此种种,声乐教育界既有热切的求解希冀,又深知其间的复杂和艰险。可以说,在声乐教学领域中,改革的压力与困难同样巨大,冲动与徘徊相互交织。
然而近些年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日益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力地拉动着声乐特别是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改革跨向新的视野: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更紧迫地促使人们,把包括声乐在内的整个音乐教育改革问题,放到育人、兴国的全局性的高度重新思考。俞子正同志的这本《声乐教学论》即在这样的背景和时机中,带着一股盎然生机“破土而出”,呈现在人们面前。
心篇
第一章 声乐教学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声乐是音乐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是对于专业音乐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科或音乐教育学科,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声乐教学如何体现师范性呢?怎样与专业音乐院校有所区别而显出自己的特色和长处呢?一般认识上可以区分为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专业音乐院校主要培养歌唱家,而对于大部分师范大学音乐学科来说,更多的是培养各种层次的声乐教师。虽然也有不少毕业生分流到其他工作岗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因此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在培养方向知识结构等方面应该和专业音乐院校有所不同。
在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歌唱仍然是音乐教学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中学音乐课和有关的艺术活动基本上还是以歌唱教学为主也许在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仍将保持这种状况。因而我们的声乐教学至少有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如何培养有一定声乐基础的音乐教师,然后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声乐教学。
随着师范院校的师资情况和生源情况的逐渐改变,我们的教学已经不自觉地与专业音乐院校有所区别了,只是没能提高到理论上来。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师范院校音乐学科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索改革,一些师范院校的音乐学科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探索,譬如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格局,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师范学院得到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和大发展时机的到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探索真正意义上的有师范教育特点的声乐教学模式。
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学科,作为声乐教学,其本质和规律是一样的,在师范院校实行音乐院校模式的声乐教学事实上也是切实可行的。许多师范院校音乐学科的声乐教学也常以音乐院校的标准来要求,譬如音乐比赛获奖、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独唱音乐会等等都是衡量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标准。无论是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还是音乐院校的教师,其专业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科建设;学生声乐艺术实践的能力越强,也就越能显示出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优秀声乐人才辈出,在国内外音乐比赛中获奖频频,具备一定的实力。而师范院校的声乐师资大部分都来自于音乐院校,在他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学方式上,承袭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必然性,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经历了许多年的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但是,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还是有区别的。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演唱好,还必须懂得系统的声乐基本理论和掌握声乐教学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法,同时具有比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在实践方面,音乐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艺术表演的舞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则是音乐教学岗位和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中学生;在声乐方面,他们从事的是最初的声乐启蒙教学,是从最基础的练习开始的教学。因而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良好的歌唱技术十分重要,而如何教好声乐则是万分重要,演唱得好是他们的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却是他们的责任。从这个意义来看,师范大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比音乐院校更具有全面性,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从他们的教学引申下去,可以关系到中国的声乐事业和音乐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是:
1.学生必须学会“唱”。即使是以器乐进入大学的学生,也应该将“声乐”作为必修课,至少学习两年以上,掌握基本的歌唱方法,积累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
2.学生应该学会“教唱”。能够发现声乐训练中的各种问题。,能够辨别问题存在的根源,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声乐教学的原则,比较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3.尽可能多地了解声乐作品和文献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声乐作品风格特点。同时,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适应科学的发展,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技术。
于是开设声乐教学课程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由于师范院校音乐学科的大部分学生声乐起点相对较低,尽管通过四年的训练,真正在声乐上有所成就的毕竟少数。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掌握了改正与自身存在的发声问题有关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学习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学生掌握的发声问题仅限于自己接触过的问题,甚至有许多人对自己的问题也尚未弄清,而对于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声乐上的问题,了解很少或几乎不了解,这种情况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是不利的。因此,系统地研究声乐教学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需要理智地、科学地学习声乐,而不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方式。学生必须了解声乐教学的理论、教学方式知道出现问题的根源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明白各类学生的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和依据。开设声乐教学论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师范院校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区别可能体现在此。既要掌握扎实的演唱本领,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更多更广泛的教学知识。
几十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声乐教学总是希望能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路子,既与音乐院校的专业一脉相承,又能体现出鲜明的特点。这将是我们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美育教育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展开和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