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
售價:HK$
54.8

《
先进电池高质量制造:标准化·大规模·智能化
》
售價:HK$
107.8

《
时刻人文·野兽之魂(当代史学大师卡洛·金兹伯格新近力作,不止“微观史学”,展现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
售價:HK$
64.9

《
弱关系创富
》
售價:HK$
63.8

《
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史(全二册)(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HK$
129.8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HK$
204.6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HK$
74.8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HK$
52.8
|
內容簡介: |
《白居易十讲》由“中国好书”获奖学者莫砺锋教授倾力打造。莫教授凭借多年研究,用十个章节精心勾勒出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这本书不仅讲述了白居易个人的命运起 伏,还通过他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大唐王朝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画卷。莫砺锋教授对白居易的经典诗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诗歌,感受他的情感世界。这本书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充满学术深度的白居易研究心得,适合所有对白居易及其诗歌感兴趣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兼任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jiaoyu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 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出版有《唐诗与宋词》《莫砺锋讲唐诗课》等,其中《唐诗与宋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莫砺锋讲唐诗课》荣获2019年度中国好书。
|
目錄:
|
前 言-------------------------001
第一讲 白居易的青少年时代-------------------002
002 白居易的家世
008 艰难困苦的少年时代
013 崭露头角的诗歌天才
018 三登科第
022 附录
第二讲 《长恨歌》何以成为千古名篇-----------026
026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文学史背景
030 白居易写出《长恨歌》的必要条件
035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真实故事
040 《长恨歌》对某些史实的回避
045 《长恨歌》中的细节虚构
049 “夜半私语”发生在何时何地?
053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057 感伤乎?讽谕乎?
063 《长恨歌》的第一主题:爱情
068 《长恨歌》的白璧微瑕
072 附录
第三讲 京官白居易-------------------------086
086 初入仕途
089 初露锋芒的谏官
095 母丧和服除
098 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的忠贞之士
102 附录
第四讲 白居易对社会的关切--------------------108
108 白居易写讽谕诗的背景
112 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116 对权贵恶行的无情揭露
120 白居易讽谕诗的意义
123 附录
第五讲 《琵琶行》为何感动我们----------------130
130 白居易在江州
133 《琵琶行》的故事
139 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
142 《琵琶行》为何感人?
149 附录
第六讲 地方官白居易--------------------------154
154 初着“绯袍”的忠州太守
157 杭州的西湖和白堤
164 苏州的白公堤
166 清廉自守的地方长官
168 附录
第七讲 元白:互相齐名的亲密朋友--------------174
174 元白的交往过程
178 政治和文学的双重知己
182 休戚与共,情同手足
185 感人至深的友谊颂歌
191 两位多情才子,乐天更胜一筹
197 附录
第八讲 白居易对仕宦的态度-------------------212
212 出仕,还是退隐?
216 白居易为什么要“中隐”?
219 白居易与“甘露之变”
228 “中隐”的道德内涵
231 附录
第九讲 白居易的生活态度-----------------------236
236 从朱熹对白居易的批评说起
240 白居易在诗中记叙俸禄、品服
246 怎样看待白居易对俸禄的态度
252 白居易的实际生活是否快乐?
258 比下有余故而心满意足
263 附录
第十讲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272
272 七老会与九老会
276 捐资开凿龙门险滩
280 安排子嗣与编纂文集
284 唐代的“夕阳红”
287 附录
白居易简谱-------------------------292
后 记-------------------------297
|
內容試閱:
|
白居易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文学奖,也没有盛行于现代的作
家排行榜,所以我们没法说白居易在唐代诗坛上名次如何。当然,即使唐代曾评过优秀诗人奖,或是有过诗人排行榜,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任何文学奖的获奖者都不一定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排行榜上的名次更是意义不大,所以白居易在唐代诗坛上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者说他究竟在唐代诗坛上排名第几,这个问题是没法回答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史实来估计一下白居易的地位。白居易生前就在诗坛上享有大名,他的诗歌风行海内外,受到各阶层读者的热烈欢迎。当时一个名叫葛清的读者甚至浑身上下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句,堪称白居易的超级粉丝。据记载,葛清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歌,而且他对身上的诗句非常熟悉,人家问某一句诗在哪里,他马上就能用手准确无误地指出来,所以别人称他为“白舍人行诗图”,就是一块能移动的白居易诗板。因为白居易做过中书舍人的官,当时人称“白舍人”。
白居易去世五十年以后,晚唐的张为撰写了一本叫《诗人主客图》的书,书中把一些风格独特的大诗人封为某
方面的“主”,比如孟郊是“清奇僻苦主”。意思是在“清奇僻苦”这种风格方面,孟郊的诗歌成就最高,是该派诗人的盟主。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主客图》中的其他大诗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主”,只有白居易与众不同,白居易不是某种风格的主,他被尊为“广大教化主”,意思是白居易的诗歌对广大读者有重要的教化作用,他的影响最为广大。
几乎与此同时,白居易的诗歌也受到日本、新罗(朝鲜半岛三国之一,503 年立国)等东亚邻国的高度重视,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白居易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李白和杜甫。当然,一个朝代的诗坛的总体情形,也许是后人看得更加清楚,因为正像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隔开较远距离的人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那么,在后代读者心目中,白居易的地位又如何呢?大致说来,白居易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虽然比不上李白与杜甫,但在整个唐代诗坛上总是名列前茅的。比如说清代有一本重要的唐宋诗选,名叫《唐宋诗醇》,所选的诗人名单是乾隆皇帝“御选”的,具体篇目的选定与评注则是由梁诗正等著名文人操作的。这本书在整个唐、宋两代只选了六位诗人,其中唐代有四位,宋代有两位,六位诗人的次序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请注意这份名单的次序,六个诗人基本上是按照年代先后来排列的,但是有一处例外:因为按照生卒年的次序,这份名单本应该是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因为韩愈比白居易早生四年,早卒二十二年。那么为什么韩愈和白居易的次序颠倒了呢?这多半是在清代人心目中,白居易和
韩愈都是中唐诗人,但是白居易的地位更高,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唐代大诗人,所以习惯性地把他排在韩愈前面了。
这种情况到了现代也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学术界和阅读界都特别重视诗歌反映民生
疾苦的情况的时代里,白居易作为唐代第三大诗人的地位是相当稳固的。那么,我本人又持什么态度呢?说实话,作为一个读者,我不是特别喜爱白居易的诗,但是我承认他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在我心目中,唐代大诗人的名单是这样的:李白、杜甫并列为第一层次,王维、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并列为第二层次。请注意,这两份名单中属于同一层次的诗人的次序是按年代来排的,没有高下之分。李白和杜甫是同样伟大的,王维、韩愈、白居易和李商隐四人的成就也难分高下。总而言之,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艰难困苦的少年时代
公元772 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七年,白居易出生于郑州的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这时杜甫已于两年前去世,李白已于十年前去世。白居易44 岁时写过一首诗,题目叫《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中有两句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是啊,李白、杜甫都已离开人间,但是在唐代这样一个重视诗歌的朝代,怎能没有一个伟大诗人来当诗坛盟主呢?白居易这样说,多少有点自我肯定的意思。我们也不妨借用这两句诗来评价白居易的降生在中唐诗坛上的意义:白居易在李白、杜甫死后不久来到人间,某种意义上说,真是天意的安排啊,因为天意是要让人间出现伟大诗人的!
古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把这句话限定在诗歌领域内,那真是至理名言。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伟大
诗人都受到过艰难困苦的磨炼,而且必须经受这种磨炼,白居易也不例外。白居易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优裕。白居易出生的第二年,祖父白锽就去世了。白锽是明经出身,曾长期在河南一带做低级的地方官,如鹿邑县的县尉、洛阳县的主簿、巩县的县令等,所以后来把家安在郑州的新郑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萧山县尉、宋州司户参军等小官。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做官,而且经常调动,居无定所,幼年的白居易就随着母亲住在新郑县,他是在外祖母和母亲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
祖、父两代都是明经出身,都做低品级的地方官,这样的家庭背景对白居易有两个重要影响:一是熟悉儒家经
典,从而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为“明经”是唐代的一种科举名目,与进士科考试重视诗赋不同,明经科特别重视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虽然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属于死记硬背,但考生必须把儒家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才能考上,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二是比较接近社会下层的生活,对民间疾苦有较多的了解。帝制时代的京官高高在上,很少走出皇城,他们根本没有机会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也依然是高高在上,与普通百姓相当隔膜。只有低品级的地方官才能直接与百姓接触,才能对民间疾苦有近距离的观察。白锽在白居易出生的次年就去世了,他对白居易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是白季庚对白居易的影响却是相当重大的。白季庚虽然没有担任过太重要的官职,但是他在地方官任上兢兢业业,颇有政绩。781 年,也就是白居易10 岁那年,军阀李纳围攻徐州,当时徐州兵力严重不足,正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组织吏民千余人,协助刺史李洧坚守徐州城。他冒着敌人的乱箭,昼夜在城墙上抵抗,坚守了四十二天,终于等到救兵前来解围,事后白季庚得到朝廷的嘉奖。这种忠心报国、不计自身安危的精神,对日后的白居易有着深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