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售價:HK$
60.5

《
解码生物电
》
售價:HK$
75.9

《
艾略特波浪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75.9

《
修真十书研究
》
售價:HK$
151.8

《
破碎的杀意(“叙诡天花板”浦贺和宏!《德尔塔的悲剧》后,简中最新悬疑!)
》
售價:HK$
64.9

《
大学问·太平天国再研究
》
售價:HK$
140.8

《
九色鹿·星槎竞帆 无远弗届:大航海时代亚洲区间贸易
》
售價:HK$
141.7

《
壹卷YeBook——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修订版)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HK$
90.2
|
編輯推薦: |
1. 起底西方“政治正确”,理性理解西方社会乱象
“性别是流动不居的”、“动物应当享有和人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应该在生命的尽头考虑安乐死”......基于善意的“政治正确”,逐渐走向偏激和疯狂,西方学界与社会为何推崇明显反常识的观念?
这本书痛斥西方“政治正确”,理清西方舆论场,深挖性别主义、动物权利与生命伦理的理论起点及其悖谬,近观西方社会思潮的演变和社会乱象
2.关注社会议题,以哲学家眼光剖析深层的学术根源
美国可以按心理性别上厕所,甚至跨性别男性可以参加女子运动比赛,法国把动物列为法律主体,有人提议可以公投健康人献出器官……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已在西方掀起狂浪,但性别流动、动物权利、安乐死、器官捐献等也已经一再引起大众热议。本书作者身为法国知名哲学家,并不局限于讨论社会议题,而是理性深挖思潮背后的哲学根源,条分缕析,从哲学的视角解读社会话题和思潮背后的价值衡量和人性根源。
3.风趣幽默,讽刺辛辣,可以笑着读的哲学书
用玩笑解说严肃的思想,以幽默批判流行的思潮。本书以嬉笑怒骂的风格讲述性别理论、动物权利、生命伦理这三个哲学门类的思想渊源,辛辣的讽刺糅
|
內容簡介: |
为少数性别认知障碍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演变为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某种性别;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为保护动物,导致禁止吃肉和用动物做实验,甚至要给动物赋予法律地位;
尊重绝症患者的临终苦痛而提倡的安乐死,却因合法化和商业化运作,变成鼓励任何人都可安乐死;
对器官捐献这一善举的推崇,走向争夺陷入昏迷患者的器官,甚至可以投票让一个人去死而抢走其器官……
从善良出发的种种理念为何走向荒谬乃至邪恶?又为何在西方世界成为不可反对的“政治正确”?
本书关注在西方引起广泛讨论的三个社会议题:性别的流动性、动物权利和保护、安乐死和脑死亡。这些议题主要由三个前沿的理论学科主导:性别研究、动物研究和生命伦理。
围绕这些议题的讨论都始于善意和宽容,旨在减少生命的苦痛,相关学科的奠基人也都是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大学者,如玛莎·努斯鲍姆、朱迪斯·巴特勒、彼得·辛格、唐娜·哈拉维等。但是这些始于善意的观点在看似理性的分析之后走向了令人咋舌的荒谬,其偏激与悖谬经由学术研究放大,来到社会议题甚至公众立法的层面,成为西方“政治正确”的组成部分。但这样的“政治正确”不但没有带来平等与和谐,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和混乱,其思想也不再呈现最初的善良。
本书作者、法国知名哲学家让 - 弗朗索瓦 ? 布劳恩斯坦无法容忍愈演愈烈的乱象,对涉及这三个议题的知名学者及其理论主张做了深入梳理和批评,从性别理论、动物研究和生命伦理的学科基础出发,批判这些前沿理论的核心——对人的身体和人类边界的蔑视。
他提出,这些由跨越边界和蔑视身体生发出的思想,在相关学者的宣扬和论证下,颠覆了大众的朴素认知,却借由网络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传播量,以此强行扭曲原本的善意。
他驳斥这些从善意出发而走向荒谬的观点,批判学界对社会思潮的不良引导,以此鼓励读者捍卫自身的常识,维护生而为人的朴素道德。
|
關於作者: |
让-弗朗索瓦?布劳恩斯坦
法国知名哲学家。
巴黎一大荣休教授。
索邦大学法律与哲学科学研究所正式研究员。
法国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合作研究员。
国际奥古斯特?孔德协会、孔德故居、孔德博物馆主席。
|
目錄:
|
序言 始于善意,终于丑恶
第一部分 社会性别,与对身体的否认
1 约翰?莫尼—— 一名蹩脚的发明家
2 福斯托-斯特林与男女之别的终结
3 巴特勒与当代诺斯底信仰
4 而且,社会性别还是流动的……
第二部分 动物,与对人的遗忘
1 辛格与“动物解放”
2 动物权利
3 “边缘案例”论证
4 彼得?辛格的伦理学暴论
5 唐娜?哈拉维的宇宙大混合
6 为“例外主义”辩护
第三部分 安乐死,与死亡的常态化
1 安乐死狂热
2 鼓吹杀婴
3 “可疑死亡”:对死亡的重新定义
结语 要么是人文主义,要么是堆肥主义
致 谢
译后记 西方反对西方?
|
內容試閱:
|
中译本序言
七年前,《荒谬的善意》在法国刚问世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是我在书中危言耸听,认为我所揭露的有关性别、动物以及安乐死的荒唐事或许大多仅发生在美国或其他英语世界,而绝无可能威胁到像法国这样拥有悠久普世主义和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国家。很多人认为,那不过是一些过激言论,因而并
不值得我为此大费周章。然而,此后的现实却不断证实我的担忧。如今,性别理论已经在法国的大学课堂上占据统治地位,而“跨性别现象”也像在英语世界中一样在法国蔓延。鼓吹、推广所谓“跨性别儿童”的宣传报道大有递增之势,紧随其后的便是在医院接受诊断的“跨性别”幼童、青少年数量的激增。而今,在法国,还想像从前一样使用“男性”和“女性”这类词语已经会被认定为歧视。同样,以人类享有的诸项权利为模版而对动物赋权的主张也在法国的法学院系当中大行其道,而这些院系按说本应是更能抵御“政治正确”教义渗透的所在。当下的趋势甚至要为所有“非人类”存在(包括树木、植物以及河流)赋权。而谈到我在本书中所揭露的“安乐死狂热”,近几年也同样在法国广为传播。法国议会已经准备推进安乐死的合法化了,理由是不能在这个议题上落后于比利时和荷兰。而所谓“不值得活下去”的生命的认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总之,我当年在书中所阐述的这些社会议题,其中很多观点如今已在法国得到落实。其实,当时只要有人愿意多花些心思去读一读英语世界中最知名的学者们的文字,就不难预见如今发生在我们周遭的这些事情。
在上述这些荒唐事以外,还有其他狂热之举在“觉醒”文化的大旗下层见叠出,这一思想源自美国、而今席卷西欧大学与社会的思想。借由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死亡及其在社交媒体上激发的公众情绪,“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或称“黑命贵”)运动在美国取得了惊人的影响,并随之蔓延到了法国和英国,尽管种族问题在英法的呈现方式与完全不可在美国相提并论。那种陈旧的、早已被法国社会扫清的种族主义困扰,如今不知为何又被摆上桌面。在“批判性种族主义”(批判性种族主义在术语源头层面源于 18、19 世纪法国的科学种族主义理论,即意图以科学为依据论证种族主义合法性的理论。近年来,该术语又沉渣泛起,改头换面后重新出现在法国的舆论和理论视野当中,如今主要指以“反对种族主义”的名义而进行的种族划分、区别对待和理论批判。故在此译为“批判性种族主义”。——译者注) 激进分子的眼中,法国存在某种“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系统性指的是这种种族主义不以实施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却在实际上违背了“被种族化的族群”的意愿。而所谓的“被种族化的族群”,指的就是黑人以及那些来自法国前殖民地的移民。在这些激进分子看来,有移民背景的“郊区青年”(法国原则上禁止种族统计。因此,基于其国内“政治正确”的考量,“郊区青年”一词在法国应运而生。而郊区青年以黑人和阿拉伯人为主。——译者注) 是法国从未真正终止的“殖民”政策的受害者:他们天生就被歧视。
......
姑且将法国的具体情况按下不表。觉醒主义的疯狂意识形态的存在本身还不是最令人瞠目的,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各种荒谬乃至罪恶的政治乌托邦——相比之下,这些“觉醒”意识形态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它们竟然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西方高校。该如何解释这些荒谬主张的诱惑力
呢?更重要的是,该如何抵御它们?我们无法在此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非常详细的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观点、主张已经不再是人们可以用理性论证的方式予以回应的了。因为,当有人指责生物学本身就是“男性化”时,讨论所依据的现实基础显然已经荡然无存,因而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论证了:
比如像这些激进分子中的一位,就对一名尝试与其辩论的美国教授叫嚣,“逻辑本身就是种族主义的”……因而,当有人声称一切真理都是“情境化的”,因为一定会与某种政治性语境挂钩,并进而连“真理”这个概念本身都要否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是绝无可能说服这种人的。
我们认为,这场运动之所以自称“觉醒”并非毫无缘由。它首先指的就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神启,或者更准确地说,一种特定教派意义上的神启,与美国历史上数次出现并植根于其文化肌理之中的新教“大觉醒运动”传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门新兴宗教中,所谓的“白人特权”取代了“原罪”的理论位置,而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罗宾·迪安吉洛(Robin DiAngelo)的作品则被尊奉为新的“宗教经典”。新的宗教仪式也应运而生(如下跪、公开忏悔、给“被种族化”的族群洗脚等),随之产生的还有一套新的密传语言(如所谓“包容性书写”和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如“非二元”“性别流动”“被种族化”等),同时还有一套名副其实的“圣像破坏运动”(破坏雕像、破坏书籍,如今甚至已经发展到了要破坏整个学科,比如古典研究学科)。而那些胆敢在高校内部抵制这场运动的人都会被“取消”(指对被“取消”对象实施抵制,尤指对该对象实施网络抵制,以对其形成压力或实施社交惩罚。——译者注) 。如今的许多西方高校之中,学术自由也只是明日黄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觉醒”教是一种缺乏“宽恕”观念的宗教,因为其中的所谓“白人特权”是一种不可被救赎的“罪”。而至于“觉醒”教派的末世论,则往往以某种“生态启示录”的面目示人,令信徒以一种焦虑和狂喜交集的诡异情绪苦苦守候。
我们有理由相信,纵然这种“宗教”在表面上缺乏吸引力,但实实在在地回应了某种真实的需求:它填补了那些曾有信仰、而今却已大规模去基督教化的国家中所出现的巨大的精神空虚。如此看来,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以及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提到的“没有宗教就没有社会”的理论观点似乎在这些国家得到了印证。对于一个早已告别一切超越性的西方世界来说,在短时间内迅速重归信仰又谈何容易……
而如果非要说在暗淡前景中唯一的好消息,那就是这股“觉醒”浪潮目前还仅在西方肆虐,而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正以惊讶甚或不时带着某种怜悯的目光注视我们——其中很多人将这种“觉醒”狂热视为我们文明衰竭的前兆,并震惊于承接如此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的当代继承者为何如此热衷于自我毁灭。
因而,我们应该期待在文明层面更具生气的国家不要被这些荒谬的意识形态所引诱,而也正因如此,我对《荒谬的善意》在中国出版感到格外欣慰。
最后,请允许我在此感谢我才华横溢的学生李鹏飞(笔名大飞),正是他促成了本书的在中国出版并担纲了翻译。
让—弗朗索瓦·布劳恩斯坦
索邦大学当代哲学荣休教授
2025 年 4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