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现代海权论的开山之作,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
售價:HK$
108.9

《
与世界各国并立:世界史中的明治维新(从全球化视角解读区域性变革)
》
售價:HK$
103.8

《
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
》
售價:HK$
152.8

《
大学问·生命的尺度:从海德格尔到阿甘本的技术和生命政治
》
售價:HK$
92.0

《
壹卷YeBook 清代宗族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HK$
105.0

《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纪念版)
》
售價:HK$
151.0

《
番茄工作法成功励志为人处世经商之道书籍
》
售價:HK$
41.8

《
算法交易:制胜策略与原理(珍藏版)
》
售價:HK$
108.9
|
編輯推薦: |
1.30多部代表性纪录片案例评论,直击行业“现场”。
2.40余位中外纪录片人亲述创作心法,形成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对话。
3.提出“价值 审美”双引领标准,为创作提供可操作性路径。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个案解读”,收录30余个不同类型的新近代表性纪录片案例评论,并邀请柯文思、竹内亮、祖光、陈宏、洪雷、薛兆丰、干超、范立欣等海内外知名纪录片导演或制作人为他们的作品撰写创作阐述等;下篇“发展前瞻”,从“类型拓展”和“趋势把脉”两个方面,围绕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若干热点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展望未来路径。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旨在联动业界和学界,以实践创新和价值引领为两翼,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出发评价作品,以评促创,改善中国纪录片创作和评论生态,推动中国纪录片事业高质量发展。
|
關於作者: |
韩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传播案例库》《映像中国:纪录片参与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等。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文艺评论近百篇。著作、论文、评论获教*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第六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著作”“优秀评论文章”、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等荣誉。主创《镜头里的中国》《生活在中国——奥利弗·格朗让》等多部视听作品,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中欧青年电影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国内外影视节展并获奖。
|
目錄:
|
目 录
上 篇 个案解读
历史与文化
《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的影像实践 …………………………………… 003
干超:以万缕深情,溯中华文脉,答“何以中国” ………………………… 009
《中国(第三季)》:纪录片如何表现上古文明 ……………………………… 012
周艳:在有限和无限之间……………………………………………………… 017
《美术里的中国》:美术纪录片的融合表达 ………………………………… 021
李熠祺:执有情义画笔,绘无尽意中国……………………………………… 025
《西泠印社》:君子的“刀法”与“活法” …………………………………… 029
许继锋:《西泠印社》的中国气质和影像美学 ……………………………… 033
《发掘记》:聚焦最朴素、最真实的考古人的故事 ………………………… 038
刘军卫:零落成泥碾作尘
——《发掘记》三年回望………………………………………………… 042
《武梁祠》:以图像为媒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 ……………………………… 046
彭金棣、王静:斯文在兹
——从《武梁祠》看鲁派纪录片的定位与呈现………………………… 050
《重生技》:微纪录片揭秘文物如何“活起来” ……………………………… 057
朱允:人语,和物语…………………………………………………………… 061
文献与政论
《津门往事》:历史与现实的互文与互动 …………………………………… 068
祖光:让往事成为有温度的故事
——《津门往事》如何讲述天津历史…………………………………… 073
《白山黑水铸英魂》:纪传体文献纪录片的突破之道 ……………………… 077
陈宏:《白山黑水铸英魂》铸就最动人的思政课 …………………………… 081
《山河岁月》:理论文献纪录片要解决大众观赏性问题 …………………… 089
夏蒙:礼赞百年风华 谱写英雄传奇 ………………………………………… 092
《两岸家书》:书信为媒的家国叙事与共情传播 …………………………… 101
洪雷:共同的记忆
——那些家书里的两岸故事……………………………………………… 104
《澳门二十年》:“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记录与阐释 ……………………… 108
赵曦、王廷轩:新主流纪录片创作的变与不变……………………………… 116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主旋律微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 ………… 123
钟山:跨越时空的青春热血…………………………………………………… 134
《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中国治国理政故事的“新政论”探索 … 136
魏克然:用世界语态,讲好中国故事………………………………………… 144
乡村与城市
《柴米油盐之上》:聚焦“人”与共情的传播 ……………………………… 146
柯文思:关注人的故事、人的共同命运、人的共通情感…………………… 151
《书店,遇见你》:空间观察与主体互动下的创新表达 …………………… 153
范永东:在书店,遇见你……………………………………………………… 157
“闽宁纪事”系列:编年体纪录片的“小正大”创作 ……………………… 166
洪炜:以平凡人视角记录“山海携手”的振兴画卷………………………… 169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脱贫题材纪录片的时代书写与建设性表达 ……… 174
王冰笛、李姝莛、李佳琳:记录中国人与命运相搏的故事………………… 180
《于青山绿水间》: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影像建构 …………………… 187
孙璐:“乡村振兴”中的朋友们 ……………………………………………… 190
《黄河尕谣》:文化乡愁与纪录电影的银幕归路 …………………………… 192
张楠:我只想拍摄与我真正有关的作品……………………………………… 198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从“舌尖”到“中国”的空间叙事之道 …… 201
张涵冰:被生活灌溉,因生活芬芳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创作手记 …………………………… 204
人物与社会
《万物经济学》:纪录片的学科联动与智识传播 …………………………… 209
薛兆丰:通过纪录片讲述普通人的经济学…………………………………… 214
竹内亮“疫情三部曲”:“我在现场”看见的真实中国 …………………… 217
赵萍:竹内亮疫情纪录片“三部曲”的创作背后…………………………… 227
《武汉战疫纪》:新闻纪录片与新冠报道议程的主动设置 ………………… 229
葛云飞:国际传播要注重作品真实感及话题的“时度效” ………………… 242
《中国医生》:医者仁心的影像重建 ………………………………………… 244
张建珍:以真实影像医社会之心……………………………………………… 247
《看不见的顶峰》:山高人为峰 ……………………………………………… 250
范立欣:电影化叙事与纪录片真实性的平衡………………………………… 256
《Z世代青年说》:网生代的别样自白 ………………………………………… 258
何青:在青春的顶点相遇……………………………………………………… 261
自然与生态
《航拍中国》:用影像观照祖国大地山河 …………………………………… 264
李浩洋:做简单,不简单……………………………………………………… 268
《我们的国家公园》:自然类纪录片的生命美学呈现 ……………………… 272
曾海若:自然之旅
——我们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一些体会………………………………… 277
《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中国野生动物纪录片 国际合作模式创新………………………………………………………………………………… 281
史慧:讲好中国的珍稀野生动物故事………………………………………… 286
《与象同行》:共同体观念下的共情表达与话题传播 ……………………… 288
陈熠之:让中国自然题材纪录片走向世界…………………………………… 293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叙事 ……… 295
李晓:重建信仰
——人与自然的共生之路………………………………………………… 299
《叶尔羌河》:流淌而开的多彩新疆故事 …………………………………… 302
刘丽婷:用心用情绘就新时代新疆的绝美画卷……………………………… 306
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
《再会长江》:一位日本导演跨越十年的长江情缘 ………………………… 311
竹内亮:《再会长江》
——跨文化创作的探索…………………………………………………… 314
《历史照亮未来——我的博物馆故事》:金砖国家联拍联播纪录片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317
蒂亚戈·阿拉基利安:博物馆如何改变人民生活
——《因赫蒂姆博物馆探秘》的背后故事……………………………… 322
《从长安到罗马》:纪录片参与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互鉴 …………………… 325
唐世鼎:穿越古今丝路探寻,讲述文明交融互鉴…………………………… 335
《新丝路上的交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一带一路”叙事 ……………… 337
葛云飞:“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构建和实践探索 ………… 340
《大工告成》:“大国工程”纪录片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 346
金灵:大“工”告成,功在当代……………………………………………… 359
《镜头里的中国》:元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 362
韩飞:团结“国际朋友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 369
下 篇 发展前瞻
类型拓展
“一带一路”纪录片十年发展探析(2013—2023年) ……………………… 373
新世纪以来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与美学嬗变……………………………… 379
抗美援朝纪录影像创作的历史溯源与当下观察……………………………… 384
真实呈现新时代西藏魅力景观………………………………………………… 389
纪录片里的国家公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的新符号表达………………… 394
擦亮中国基建的国家名片
——基建工程类纪录片火热背后………………………………………… 398
互动纪录片要观照认知诉求与社会现实……………………………………… 402
《里斯本丸沉没》:历史记忆打捞与国际传播 ……………………………… 406
看见“后台”:百亿神话《哪吒2》的幕后纪实 …………………………… 418
纪实类短视频《二舅》“刷屏”背后的思考 ………………………………… 423
现实类纪录片的角度、温度、锐度…………………………………………… 427
中国纪录片的类型化思考……………………………………………………… 431
趋势把脉
新时代、新征程、新纪录
——文艺座谈会以来中国纪录片发展新气象…………………………… 436
新中国纪录片70年:光影流变中的“国家相册” …………………………… 443
2024年中国纪录片:地方发掘、技术驱动与价值拓展 …………………… 451
2023年中国纪录片:类型突破与现代化描摹 ……………………………… 469
2022年中国纪录片:暖起来 融起来 活起来 ………………………………… 484
建设性纪录片的温暖现实主义表达…………………………………………… 491
纪录片创新不能“避实就虚” ………………………………………………… 496
李子柒“归来”对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三重启示…………………………… 499
从我出发:纪录短片的私影化趋势探寻……………………………………… 503
纪录片如何亲近年轻人………………………………………………………… 506
纪录电影进院线的困境与出路………………………………………………… 511
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 516
国家、市场、人民:主体协同与中国纪录片的功能拓展…………………… 520
|
內容試閱:
|
前?言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本评论集旨在开展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系列评论实践,观照当下纪录片创作,坚持价值导向,解读艺术精品,着意审美引领,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与评论,是一组有机互动关系。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更新创作观念,提升创作能力,生产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文艺评论,为繁荣纪录片创作提供引导。
本评论集紧紧围绕评论与创作的有机互动关系展开。抓住一个“牛鼻子”,即重点关注主流纪录片创作,并观照多元题材类型;抓住“创新驱动”这一核心要素,思考中国纪录片创新性不足问题的解决路径;抓住“价值引领”“审美引领”这两个关键导向,探索构建中国纪录片评论新的价值标准。此外,系列评论主动纳入问题意识,不仅融合建设性的思考,也呈现学者的文化担当,激浊扬清,以期营造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健康评价生态体系。
本评论集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个案解读”,收录30余部不同类型的新近代表性纪录片案例评论,并邀请数十位海内外知名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为他们的代表作品撰写创作阐述和评论回应。在此,笔者向参与本评论集撰写或提供相关支持的纪录片人表达最由衷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他们分别是(中国纪录片人按拼音首字母排序):陈宏、陈熠之、范立欣、范永东、方励、干超、葛云飞、何青、何苏六、洪雷、洪炜、金灵、李东珅、李浩洋、李佳琳、李姝莛、李晓、李熠祺、刘军卫、刘丽婷、刘丹丹、彭金棣、史慧、孙璐、唐世鼎、王冰笛、王静、王廷轩、夏蒙、许继锋、薛兆丰、曾海若、张涵冰、张建珍、张楠、赵萍、赵曦、钟山、周艳、朱允、祖光,以及海外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合作者蒂亚戈·阿拉基利安(巴西)、柯文思(英国)、魏克然(印度)、竹内亮(日本)……他们不仅锐意创新,推出精品力作,还在工作之余总结创作经验和心得,或专门撰文对笔者的评论进行回应。感谢这些前辈和师友,如果没有他们的影片和文字,这本书便无从谈起。
下篇“发展前瞻”,从“类型拓展”和“趋势把脉”两个方面聚焦和讨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若干热点话题,把脉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纪录片行业提供相关启示。在评论集的后续修改中,笔者删去了一些相对晦涩宏大的理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理论与概念在评论中的比重,更重视回归自我感知,加入了更多评论观察和思考,在体量上则期待文章以短见长,增加亲近性和可读性。
中国传媒大学的多位研究生参与了本书部分评论的撰写和文稿整理工作,包括王侯、赵甜、郭卿宇、成亚生、符世傲、吴禾昆、蔡爽、黄绮婷、刘畅、王羡茹、李英杰、李金斋、徐嘉伟、姚佳宁、郭雨荷、吴睿等,在此特别致谢。在纪录片评论领域,我们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创作事业的繁荣,纪录片理论研究和评论也迎来了爆发。除了传统报纸和学术期刊上的专业评论,在全媒体时代,像“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纪录中国”“美兰德视频大数据”“微博纪录片”“凹凸镜”等专业垂类新媒体崛起,成为连接学界、业界、观众的重要桥梁。此外,纪录片逐渐走向公众化,人民群众作为纪录片优劣评判者的主体价值更加彰显。随着纪录片接受的“向云端”转移,从一次小小的点击、滑动拖拽,到弹幕、评论、打分、“踩”、“赞”,都影响着纪录片在注意力市场的“命运”,让“以评促创”拥有了人民基础。
新时代纪录片评论体系建设不是学界自己的事情,要团结行业一线,也需要连接多媒介,动员多主体参与,并在评论、理论和创作三者的有机互动中完成。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评论中生发理论,在评论中引导创作,以此推动中国纪录片迈向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