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恩思,原名Bernard Upward,音译为伯纳德·厄普沃德,这里采用的中文名出于书中的一份护照。他是英国人,出生于1873年,1897年来到汉口,在中国至少生活了30年。 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中文名丁乐梅),在其所著《中国革命记:1911—1912》中,注明有两章出于余恩思之手。
本书作者原名Bernard Upward,音译为伯纳德·厄普沃德,这里采用的中文名出于书中的一份护照。他的生平资料很少。我们目前只查到他是英国人,出生于1873年,1897年被英国伦敦会派来汉口传教。1907年4月号的《美国神学学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heology)载有他参与撰写的一篇文章,注明他是汉口伦敦会传教士(vol. 11, no. 2, p. 185—216)。英国传教士、记者埃德温·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中文名丁乐梅,1881—1972),在他描写辛亥革命的《中国革命记:1911—1912》(China’s Revolution: 1911-1912)中,注明有两章是出于余恩思之手(第十三章“袁世凯”和第十五章“导致革命爆发的一些因素”),书中的许多照片也是他提供的。《武汉地方志·武汉市志(1840—1985)》上有简略的一条,说他“1926年受汉口协和医院院长纪立生派遣,与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之子刘西满联系获得13亩赠地,使该院得以建成”。由此可见,他在中国至少生活了近30年。
作者在“前言”中说到本书的缘起、读者对象和目的:受英国伦敦总会之邀,写给英国青少年看,希望能以此吸引他们加入或支持海外传教事业。因此,本书不像一般的传教士著作那样充斥着似是而非的政局分析、枯燥乏味的宗教说教 或对中国事物的一知半解,而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他们在中国的活动,包括兴学启蒙、行医救人,以及中国人的性格习惯、文化风俗、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和女子的状况。上述种种,加上所附的大量照片(74张),虽然历时已久,不够清晰,仍十分难得地为我们保留了一些100多年前武汉地区的社会资料。
也因为本书的性质,除了学术界可用它作研究资料以外,一般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也可以把它当前朝故事来读。作者写这本书时(1907年),清朝已到末路。此后百年,政权几度更迭,思潮来来往往,人世纷纷扰扰,中华走向了共和国。今昔对比,读者或能从本书所描写的看出我们的社会风俗、民族性格、教育方式、医食住行,到底有多少进步。当然,余恩思是个传教士,写作本书时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传教事业。对于由此而生的荒谬之处,读者自可会心一笑而置之。如能敞开胸怀,或许也能自本书拾得吉光片羽。本书底本是英国伦敦会1908年版的The Sons of Han: Stories of Chinese Life and Mission Work。译文是三人合作的成果。具体而言,邹秀英译了第1—6和第11—12章,徐鸿译了第7—10章,本人译了正文目录、插图目录和作者前言,并审校了全稿。两位女士尽管是第一次为《亲历中国》丛书翻译,译稿都既忠于原文,又生动流畅,所以并不需我做多少改动,不敢掠美;如果有错,其责还是在我,亦不敢推卸,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