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汉子民:晚清社会观察

書城自編碼: 41239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余恩思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38129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8.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59.7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HK$ 141.6
中国官箴
《 中国官箴 》

售價:HK$ 120.0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售價:HK$ 115.6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HK$ 198.2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HK$ 151.0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HK$ 219.5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HK$ 94.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1.8
《中国近代史(精装版)》
+

HK$ 118.8
《曹操的自白书》
+

HK$ 429.0
《金朝往事系列 贯穿金朝120年大历史:女真崛起 吞辽灭宋 帝》
+

HK$ 85.8
《日本遣唐使研究》
+

HK$ 112.7
《转折:1947年中共中央在陕北》
+

HK$ 86.9
《通史原理》
編輯推薦:
1.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读物,70多张图片,生动呈现了100多年前华中地区的社会风貌。
2.因为本书的性质,除了学术界可用它作研究资料以外,一般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也可以把它当前朝故事来读。
3.如作者所说:本书意在向年轻读者介绍我们对这个伟大民族的观察,而且我们越了解,对她就越热爱。所以作者选择了几个较为突出的中国人生活的方面,用笔和相机呈现给年轻读者,希望今日播下兴趣之种,来年结出事业之果。
4.“亲历中国丛书”之一,不同的视角,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研究晚清史的重要资料。
內容簡介:
是一本写给英国青少年看的书,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他们在中国兴学启蒙、行医救人等活动,以及中国人的性格习惯、文化风俗、日常生活, 特别是儿童和女子的状况。 作者满怀真诚,记录中国人的生活, 工作和休闲,快乐和忧伤,迷信和希望。书中所附74张照片,十分难得地保留了一些100多年前武汉地区的社会资料。写这本书时(1907年),清朝已到末路。此后百年,政权几度更迭,思潮来来往往,人世纷纷扰扰,中华走向了共和。今昔对比,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關於作者:
余恩思,原名Bernard Upward,音译为伯纳德·厄普沃德,这里采用的中文名出于书中的一份护照。他是英国人,出生于1873年,1897年来到汉口,在中国至少生活了30年。 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中文名丁乐梅),在其所著《中国革命记:1911—1912》中,注明有两章出于余恩思之手。
目錄
第一章 让我们想象
第二章 到汉口
第三章 学习新课
第四章 “布道之旅”
第五章 走乡串户
第六章 男孩女孩
第七章 玩耍时光
第八章 庆典节假
第九章 快乐一天
第十章 医生病人
第十一章 另一家医院,访问麻风病人
第十二章 兴学启蒙
內容試閱
《亲历中国丛书》的策划始于2002年,那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还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时任社长郭又陵先生来我校访问,我带他浏览了本馆所藏的大批与中国有关的西文旧籍。其时自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又一次“西学东渐”热潮正盛,域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经典作品在被有系统、成体系地引进。我们觉得,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离不开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以及后来的外交、商务人士和学者。这些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虽然不是域外汉学的主流,也是与汉学和中国学紧密相关的材料,值得翻译出版。郭社长回去后邀请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担任共同主编,获得首肯。耿先生并为丛书作序,确立宗旨如下:“《亲历中国丛书》只收入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包括探险记、笔记、考察报告、出使报告、书简等。内容力求客观、公允、真实,并兼顾其科学性和可读性。在允许的范围内,力求满足中国学术界的需要,填补空白和弥补不足之处。”也就是说,集中从一个方面配合方兴未艾的对西方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提供国内难得一见的资料。
经过2年的运作,第一批2种译作于2004年面世,反响颇佳。至2010年,《丛书》出满10种,耿昇先生退出,改由郭又陵社长共同主编,笔者写了新序,装帧也更新了。接下来的6年又出版了10种,郭社长荣休,出版社领导更替,此后只履约出版了3种签了合同的书稿,《丛书》的出版于2019年告一段落。
回顾历程,必须感谢郭又陵社长作为出版家的远大眼光和胸襟。这部丛书的经济效益或许并没那么好,社会影响却出乎意料的好。《丛书》中的《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获2012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古老的农夫 不朽的智慧——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可持续农业考察记》被评为第十三届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于2002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曾有意把它纳入,因技术原因未果。学界热烈欢迎这类域外资料,从中发现不少有用的材料。比如《我看乾隆盛世》,书名几成口号,内容被多种著作引用。即便是民间,该书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反响。比如《我的北京花园》中立德夫人客居的到底是哪个王公的园子,一批网友曾热烈地探讨过。其作为史料的意义,更是突破了最初设想的汉学范畴,日益彰显丰富。简而言之,因为《丛书》所选的西文旧籍都是公版书,当初截止于晚清,目前已扩展至民初,差不多涵盖整个近代。
近代史料的形式多种多样,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学界对与政治史相关的档案文献关注较多,其他,尤其是与当时中国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相关的记载被相对忽略。本丛书所收集的纪实性著作的作者包括政府官员、军人、商人、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他们游历经验丰富,受过良好教育,在中国的时间少则半年,多则几十年,其中许多人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在中国的所历、所见、所闻做了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因为记录者是外来人,从而对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天然地怀着某种好奇,对中国人无意识或不屑记录的内容的转述,到今天恰恰成为极为珍贵难得的史料。又因为近代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各地的山川风物和社会百态多已烟消云散,却被凝固在这些西方人的著述当中了,就像琥珀中的昆虫,历尽岁月,依然栩栩如生。它们不但是研究中外关系、中外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资料,正可以补上述之阙。换言之,这类旧籍有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不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都有可能从中发掘出有用的材料,一般读者也可把他们当作Citywalk的指南,据以追怀各地的当年风貌,得到有趣的阅读体验。
我们还要再次强调,整理、翻译、出版这一系列丛书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历史资料,因而尽量少做删节,也不在文中横加评论。但是这些书的原作者,都来自100多年前,那样的时代,身份各异,立场多样,有些人免不了带有种族优越、文化优越和宗教优越的心态,行文当中就表现出对当时的中国、中国人、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等的歧视。也许还有个别人是怀着对中国进行宗教侵略、思想控制、殖民控制等目的来到中国的。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他人的善意旁观,也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对一些恶意的观点,坚持批判的态度。
因此,同样非常感谢九州出版社同仁的眼光和胸襟,愿意接过这套丛书继续出版。我们的计划是一边先再版早期的反响良好的译作,一边逐步翻译新书。再版的译文都请原译者修订一过,唯当初的翻译说明或序言之类一仍其旧,以存历史,特此说明。

李国庆
2023年岁末于哥伦布市细叶巷


本书作者原名Bernard Upward,音译为伯纳德·厄普沃德,这里采用的中文名出于书中的一份护照。他的生平资料很少。我们目前只查到他是英国人,出生于1873年,1897年被英国伦敦会派来汉口传教。1907年4月号的《美国神学学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heology)载有他参与撰写的一篇文章,注明他是汉口伦敦会传教士(vol. 11, no. 2, p. 185—216)。英国传教士、记者埃德温·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中文名丁乐梅,1881—1972),在他描写辛亥革命的《中国革命记:1911—1912》(China’s Revolution: 1911-1912)中,注明有两章是出于余恩思之手(第十三章“袁世凯”和第十五章“导致革命爆发的一些因素”),书中的许多照片也是他提供的。《武汉地方志·武汉市志(1840—1985)》上有简略的一条,说他“1926年受汉口协和医院院长纪立生派遣,与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之子刘西满联系获得13亩赠地,使该院得以建成”。由此可见,他在中国至少生活了近30年。
作者在“前言”中说到本书的缘起、读者对象和目的:受英国伦敦总会之邀,写给英国青少年看,希望能以此吸引他们加入或支持海外传教事业。因此,本书不像一般的传教士著作那样充斥着似是而非的政局分析、枯燥乏味的宗教说教 或对中国事物的一知半解,而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他们在中国的活动,包括兴学启蒙、行医救人,以及中国人的性格习惯、文化风俗、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和女子的状况。上述种种,加上所附的大量照片(74张),虽然历时已久,不够清晰,仍十分难得地为我们保留了一些100多年前武汉地区的社会资料。
也因为本书的性质,除了学术界可用它作研究资料以外,一般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也可以把它当前朝故事来读。作者写这本书时(1907年),清朝已到末路。此后百年,政权几度更迭,思潮来来往往,人世纷纷扰扰,中华走向了共和国。今昔对比,读者或能从本书所描写的看出我们的社会风俗、民族性格、教育方式、医食住行,到底有多少进步。当然,余恩思是个传教士,写作本书时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传教事业。对于由此而生的荒谬之处,读者自可会心一笑而置之。如能敞开胸怀,或许也能自本书拾得吉光片羽。本书底本是英国伦敦会1908年版的The Sons of Han: Stories of Chinese Life and Mission Work。译文是三人合作的成果。具体而言,邹秀英译了第1—6和第11—12章,徐鸿译了第7—10章,本人译了正文目录、插图目录和作者前言,并审校了全稿。两位女士尽管是第一次为《亲历中国》丛书翻译,译稿都既忠于原文,又生动流畅,所以并不需我做多少改动,不敢掠美;如果有错,其责还是在我,亦不敢推卸,特此说明。


李国庆
2012 年 6 月于俄亥俄州立大学镜湖畔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青少年读物,也可以看作是传教士的老生常谈。
本书主旨是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和在这个伟大的民族中传教的一些情况。这个题目是如此宽泛,选择便成了最大的困难。儿童生活丰富多彩,本书可以很容易就被他们的故事和活动填满。民间传说也是个有趣的话题,材料极其充沛,包括许多神奇的故事。巨细无遗地描述我们在华中地区传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恐怕不是个好办法,因为本书意在向年轻读者介绍我们对这个伟大民族的观察,而且我们越了解,对她就越热爱。所以作者选择了几个在传教士看来较为突出的中国人生活的方面,用笔和相机呈现给年轻读者,希望今日播下兴趣之种,来年结出事业之果。

余恩思
1907 年 7 月于汉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