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而液态: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社会学大家鲍曼的最后一课,给每个现代人应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方案)
》
售價:HK$
53.9

《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657.8

《
法律与理性 : 西塞罗《论法律》解读(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86.9

《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斯坦福大学教授齐斯·德福林等力荐)
》
售價:HK$
47.1

《
DK生物运转百科(全彩)
》
售價:HK$
140.8

《
规则怪谈:无罪的嫌疑人 《规则怪谈》系列小说第三部重磅来袭!
》
售價:HK$
52.8

《
文明与战乱:两宋风云300年
》
售價:HK$
85.8

《
万千心理·成人心理治疗计划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吸收艺术史、考古学新成果,探讨史书之外的宋代女性生存实况
重点关注底层劳动妇女,照见被历史遗忘的平凡生命
300余幅图绘,呈现宋代女性如何被塑造与理解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宋代妇女的社会参与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下层劳动妇女,吸收艺术史研究及考古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宋代婴戏图与女教图两类图像,分四章观察宫廷女性与劳动妇女两个群体的真实生活与思想观念,以呈现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嬗变走向。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妇女是宋代农业劳动的重要承担者,却因“男耕女织”一词在宋代的普及,让世人形成了刻板的性别偏见。其实她们在稻麦耕收等体力劳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不限于蚕桑和纺织。此外,宋代女性的职业广泛分布于丝织、贩售、邸店与酒店服务和医药等行当,女性厨师也遍及富户厨房,带来小禽畜进入菜谱和发酵面食普及的食品结构变化。
本书认为,宜从随时转化的“阴阳理论”认识古代女性地位的复杂性和转化性,以考察具体群体的具体问题;使用图像材料研究历史,应甄别历史实况和画家主张的理想图景,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社会风俗和礼教主张。
|
關於作者: |
程郁,1957年生,湖北人。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研究员。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著有《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宋史研究》(第二作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第一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宋代的仕女与庶民女性: 笔记内外所见妇女生活》(大象出版社,2020)等。在《史林》《文献》《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台湾“中研院”《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日本《中国女性史研究》等海内外学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宋宫治内家法
一、宫内的女性关系网络
二、清南薰殿皇后像与称制五太后的历史书写
三、宋人引以为豪的治内家法
第二章 婴戏图中的女孩形象
一、“五男二女”图中的女孩形象
二、宋代婴戏图中的女孩
三、“‘子’包括女”的生育观及其嬗变
四、厌女生育观的发展
第三章 被忽略的宋代劳动妇女
一、宋代妇女参与农耕生产的程度
二、衣被天下
三、从事其他社会性劳动的妇女
四、庶民妇女的家务劳动
五、有关宋代劳动妇女的诸问题
第四章 宋代的女德教育
一、宋代的女教用书及其图像化
二、孝子图中的宋代女性形象
三、道学教化掩盖下的欲望
结语
附录 先行研究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凡论婚姻史或妇女史者,大都认为中国妇女地位之急遽下降,始于宋代,这一派以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 1928年出版)为代表。宋代妇女史研究,便从质疑这一“转折论”开始。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 1983 年出版)提出许多新论点,如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后为学界所发展。其间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对下层劳动妇女的关注,二是新史料的开拓。
20 世纪末,美国学者有关中国妇女史的诸多论著译成中文,风气骤变。据说魏晋妇女十分独立,唐代妇女更为开放,宋代妇女比明清后辈享有更多的权利,于是从先秦到清,几乎都有类似的论点,若将这一派的论文编成通史,似可以得出中国妇女是最具有独立人格之人群的结论。我一直对此抱有疑问。最近研读新译的许曼教授大作,才知道当年的疑问早已被海外女性主义的研究者判为真理了,该书说:“性别研究者已经推翻了中国精英男性在 20 世纪初所塑造的那种关于女性作为受害人的刻板印象,但现实中,在当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隔离女性或者束缚女性的意识形态。” 原来,近代以前中国女性被束缚的形象竟是男性塑造的。20 世纪初的“中国精英男性”,不就是鲁迅、胡适、陈东原等人吗?他们目睹过清末自己祖母、母亲和姊妹的生涯,在被枪炮轰出中世纪后,他们才痛感妇女生活的可悲。难道古代的文献比近代人们的证言更可靠?况且,文献本身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深入,学者致力于寻找新的史料来源。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文献资料得到较充分的挖掘。受海外汉学的影响,近年中国史学界逐渐重视利用图像类史料,2015 年末第一届图像史学年会的召开可作为新趋势的象征。鉴于此,十多年来,笔者致力于广泛搜集宋代的图像史料,试图在史料与史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希望从另一角度诠释宋代的女性形象。在撰写第一部有关宋代妇女史著作时,也尝试引入图像史料 ,尽管困难重重,但感到这一题目的魅力。
2017 年,“基于图像史料的宋代女性文化研究”被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0年,意外地得到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邀请,加入 BBRG(Beatrice Bain Research Group)小组的妇女研究。赴美延迟到 2021 年夏,在美一年,资料方面得到大大的拓展。由于中国艺术史专家高居翰曾在此任教,伯克利的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完备的中文书籍,艺术类书籍更是该馆的主藏,当看到《南薰殿历代帝后图像》触手可及时,简直欣喜若狂,甚至还看到传说中的高罗佩《秘戏图考》。2022 年夏,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结项批准。
课题做至中途,图像数据库日益庞大,文献资料亦堆积如山,想法越来越多,如杨子邻人追羊,因“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宋代墓葬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是婢女,其形象几乎占劳动妇女图像的大半;另一方面,传世的宋画更常见仕女的形象;有关仕女与婢的文献记载也是最多的,追究下去,会达到各一本书的分量,于是,放弃了这两个分部,只能期待于将来。
本书图像史料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收集:一是传世的宋画,如仕女图、女教图、风俗图等;二是考古发现的壁画、雕塑等。笔者并没有能力鉴定画作的时代,只能参考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非纪年墓葬的图像,则参考考古学家的研究。同时代的辽、金深受宋朝影响,特别是那些汉化的文化因素,故采用一些辽、金图像。本书主要关注性别文化的走向,而不是画作的艺术断代。在进行时代流变考察时,也会观察对比前代及后代的图像。
有关宫廷女性的一章最终置于首位。其实,最初并不想写这个主题,以为很难独辟蹊径。看到原南薰殿藏宋帝后图像时,先为真宗刘皇后脸上独特的面纱与其座椅所吸引,与英宗高皇后咄咄逼人的双眼对视之后,这个论题变得有趣起来。从刘皇后起,曹、高、向、孟诸后相继临朝称制,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罕见的,仔细阅读有关五太后的记载,都能看到士大夫对这些女人篡权的非议。观察有关后宫的图像,常能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宫女;又注意到后与妃的随从服饰有所不同,深入挖掘下去,方发现宫内女性之间竟存在盘根错节的关系,曹皇后并不像正传写得那样忠厚,哲宗刘后、徽宗王后都死得如此蹊跷……有关女性关系网的一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全文转载 ;有关称制五太后的有趣论述,由“澎湃新闻·?私家历史”首发 。
有关婴戏图的一章是最早完成的。初看宋婴戏图中的女孩,第一直觉是她们比后代的形象显得活泼。“五男二女”的文献记载,在图像中变得如此生动。初稿完成后,曾投给专业杂志,专家评语一语击中最薄弱处:如何能断定宋婴戏图中有更多的女孩呢?于是,花大量时间查看明清的婴戏图,遍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台北的《故宫书画图录》等,方写成其后部分,制成《婴戏图儿童性别一览表》。
宋代的劳动妇女一直为史学界所忽视。农村妇女又是劳动妇女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最终成为第三章的重点,其形象主要体现在耕织图及宋墓壁画等。如上所述,有关婢的图像及文献非常多,因此本书未能全面深入研究,只收入婢的两个子类:厨娘与乳母。笔者曾深入研究过乳母,在观察大足石刻时,便注意到其中的乳母形象,并认出大足石刻中的接生婆、厨娘等形象。携论文参与重庆大足的国际学术会议,被指定进行大会发言,得到艺术史界专家的指点与肯定,信心得到增强。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东京的社会百态,但其中不见经商妇女的身影,甚至很少看到妇女携儿童上街,与其他图像史料相异,看来画家做了有意的选择。
第四章开始最早,而完成最晚。第二节最先完成。本以为历代孝子图不会太多,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收集到的孝子图越来越多;论文发表之后,仍有相识的学者将图片发来。 有关传世的女教书籍,也很早就开始梳理,主要部分已收入上一本书《宋代的仕女与庶民女性:笔记内外所见妇女生活》,故本章仅注重女教用图像。在观察有关劳动妇女的图像时,看到有的蚕织图及农家乐图有类似仕女的形象,而女教图中正在缝纫、绣花的妇女也更像仕女。女教图往往兼为美女图,统治者则“好德更好色”,于是开始关注女教图中的性主题,这个部分提交给在东京举行的国际会议发表,引来不少争议。
最终,定稿已与最初的设想不同了。出版前,与编辑商得书名为《图像中的宋代女性》,由于天性愚拙,只能尽力研究一些小问题,恐怕未必符合女性主义妇女史的流行观点。
程 郁
2023 年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