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編輯推薦: |
孩子的学习其实并不需要耗费父母太多精力,如果我们觉得教导孩子学习很吃力,那一定是我们的方法错了。
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孩子的大脑也是如此。
作为父母,我们正确的做法,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如何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呢?就是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满足感。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孩子的学习就再也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
內容簡介: |
每天为孩子的学习操心,但是半点用都没有;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拼命催促孩子学习,他就是无动于衷;
半分钟热度,孩子的注意力从来不在学习上;
孩子一遇到学习困难,就打退堂鼓;
成绩总是不理想,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
学龄孩子父母都会遇到各种让人抓狂的问题,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燃起学习兴趣,自己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再也不用家长操心呢?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呢?
德国学习教练卡罗琳·冯·圣安格,在本书中提出了一整套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实用高效学习激励法,帮助父母摆脱永远担心孩子学习的思维怪圈,成为越来越轻松、不吼不叫、不骄不躁的父母。
|
關於作者: |
【德】卡罗琳·冯·圣安格(Caroline von St. Ange)
学习教练,教育活动家。
卡罗琳·冯·圣安格在15岁时就创办了自己的家教学校,近二十年来,她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探索学习之道。
她的研究目标是鼓励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学校与学习相关的问题,由此提高更多孩子的学习潜力。
|
目錄:
|
序言 终极挑战
第一章 用成长型思维帮助孩子成长
“我不会做!”
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
如何改变思维模式
让学习成果一目了然
研究英雄
不要对孩子说“你很聪明”
把犯错作为沟通机会
大脑就是一块肌肉
要不要表扬孩子?
第二章 孩子的学习风格
所有人的学习风格都是混合型
VARK 模型:视觉型学习风格
VARK 模型:听觉型学习风格
VARK 模型:读写型学习风格
VARK 模型:动觉型学习风格
保持灵活性
第三章 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怎么办?
绝望的家长
压力和恐惧
奖励
理性说服
胜过任何奖励:内心的满足感
正确激励孩子
当孩子拒绝上学时
第一种激励方法:动之以情
第二种激励方法:与生活建立联系
第三种激励方法:动手实践
小结:功到自然成
第四章 战胜拖延症
拖延症
A 型拖延症
B 型拖延症
第一种方法:5分钟诀窍
第二种方法:阶段性小目标
第三种方法:压缩学习时间
第四种方法:主动探讨
小结:生活的赢家
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的重要性
目标调查
PPP 目标设定法
设定明智的目标
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小结:一个目标可以帮大忙
第六章 孩子的个人优势
强化优势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发挥优势,弥补短板
你的优势是什么
激发孩子的优势
圣诞老人的来信
还有种方法:热水澡式鼓励法
小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
第七章 家庭作业的理论
家庭作业经常影响家庭和睦
关于监督做作业的问题
对学习进度无须焦虑
关键点
“过去的孩子都可以独立完成!”
第八章 家庭作业的实践
家庭作业偷走整个下午
步骤 1:确定做作业的时间
步骤 2:设置听觉启动信号
步骤 3:规划家庭作业时间
不要干涉孩子做作业
如何制订学习计划
孩子的注意力能保持多久
课间休息的艺术
精彩的注意力小游戏
不要忽视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
你有什么心事吗
作业太难了
作业太容易了
做作业时能看电视吗
借助计时器实现学习自由
只学一小时——然后就结束!
小结:这就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第九章 关于家庭作业的疑问
如何为孩子布置书桌
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何照顾好弟弟妹妹
需要找学习搭档吗
写作业与做练习的区别是什么
家长要帮孩子批改作业吗
孩子在休息时能看电视吗
完成作业后再读点书?
第十章 关于犯错的问题
错误就是机会
让孩子不再害怕犯错的五句话
孩子总是重复犯错怎么办
如何看待很少犯错的孩子
孩子总是追求完美怎么办
第十一章 考试恐惧症
从紧张到恐慌
当恐惧到浑身发软时
恐惧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战胜恐惧的诀窍
考场小贴士
小结:考试恐惧症是可以战胜的
第十二章 考试与成绩
“化圆为方”
早已过时的考试文化
优先级错误
过于单一的评分标准
把学习之旅比作徒步旅行……
1 分的悲哀
后进生该如何提高成绩
考试成绩会抑制学习动力
考试与成绩之外的备选项
改变对成绩的态度
小结:为什么应该废除成绩
第十三章 只有合作才能进步
话语的力量
家长与老师需要携手合作
天使螺旋
小结:趁阳光明媚时修屋顶
|
內容試閱:
|
前言 终极挑战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我“学习教练”的这个头衔时,可能心里在想:“哦,天哪——真是闻所未闻!学习教练?想当年,我们就是老老实实上学,简简单单做作业,照样学习进步。如今这些孩子,学习竟然都需要教练啦!”
有趣的是,这些人只有在真正遇到子女中的“挑战者”的那一刻,才会放弃上述想法。我在这里所说的“挑战者”,指的是那些拒绝“老老实实上学”、无法“简简单单做作业”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愤怒、撒谎、尖叫、骂骂咧咧、把笔甩飞,唯一的目的就是逃避与学校有关的一切。那些严重厌学的孩子,或者说即使上学也如坐针毡、心神不定,甚至根本学不进去的孩子,现在格外需要认真读一读这本书。还有些小家伙会不断拖延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或者只是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内勉强做一点。这些孩子也许需要换一种学习方法。
相信我,这样的孩子数量多得惊人,必须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因材施教,而“多种不同方法”需要通过“学习教练”才能实施。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帮助。不出所料的话,老师和家长将对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明显进步感到惊讶。既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又可以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这是我向所有家长和老师做出的郑重承诺。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做出的承诺。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全新一代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权自主做出决定:“你今天想穿黄毛衣还是红毛衣?”人们告诫孩子应该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你其实不必亲吻马丁叔叔。”此外还有:“感觉不饿的话,就没必要把饭吃完。”如今的孩子有权在餐桌上参与交谈。过去那种粗暴的方法、专制的作风以及严格的教学纪律正在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充分顾及所有人需求的“民主式”家庭模式越来越普遍。我本人非常支持这种变化,并且坚信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孩子们应该受到尊重,根据其年龄段让他们自主选择,同时尊重孩子的边界感——这些也都是我的主张。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让孩子们能够更早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这种个性的孩子随后要在小学度过6年时光。而这些学校仍然沿袭着几十年前的那套教学方式:“这是课本,我是老师,你现在必须做这个,今天必须学那个。我们三个星期后要考试,如果你到时候还没学会,就只能得6分。今天下午你必须完成课本第67页编号3的作业,记住一定要字迹工整,写在红色作业本上。”
学校沿用这套方法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成年人没有体验过其他教育方法,想当然地认为学校就应该这样教书育人。在我们看来,除此之外,如何才能学到知识?如何才能衡量学生的成绩?的确,这套体系对很多孩子来说仍然行之有效,但对孩子中的“挑战者”来说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这些小挑战者具有独立的个性,意志坚定又爱刨根问底,而且喜欢自己做决定,接到工作指令就想质询原因。他们不会盲目学习,因为他们认定的学习前提是首先让自己了解为什么必须学习。他们想知道学习的“意义”——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许指的就是“用处”。他们需要获得真正的学习动力。比方说,如果要让他们在五年级的生物课上学习“葡萄蜗牛的器官知识”,那么他们就有权提问: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些知识跟我有什么关系?
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我每天都会收到上百封信件,其中大约40%带有类似的内容:“亲爱的卡罗琳女士,您能不能帮帮我?我实在不知道该找谁了。我的儿子/女儿就是不愿意学习‘读写算’。为了让孩子上学,我们确实尝试过各种办法,但是现在只剩下争吵和泪水。家庭作业毁了家庭和睦。我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家长们抱怨的这些话都是事实,这确实令人遗憾。不过有一点需要纠正:他们并没有尝试一切办法。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这些方法都可以带来令人惊喜的改变——而这正是我在很多贫民区中学担任学习教练时经常经历的。这本书就记录了很多良性转变的实例。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是那些“单纯”的孩子——我将其称为“听话型学生”——也可以从本书中获益。这些听话的孩子往往乐于配合老师的要求,虽然早已对课本了如指掌,可他们还是愿意额外做上几页作业。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同样需要更多的学习动力,需要享受更多的快乐,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更大进步。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学习,他们(必须)学什么。他们应该学会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学校,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
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足以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18年后的职场领域将是何种形势,目前几乎无人可以预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竭尽所能将孩子们培养成有创造力、擅长批判性思维、具备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面对挑战时无须逃避。
如何让所有孩子都掌握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是本书的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