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品系统与世界生态(2021年美国历史学会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获奖作品。一部融合饮食史、环境史、科技史的力作,揭示“地球不能承受之食”的来龙去脉)
》
售價:HK$
93.5

《
心流2.0 在复杂世界中创造最优体验 心流米哈里 斯图尔特·唐纳森 《心流》《发现心流》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64.9

《
日本艺术50讲(一本读懂日本5000年艺术史,20余种艺术类型,280余幅经典之作)
》
售價:HK$
240.9

《
货币的本质 罗布·迪克斯 金融、理财、投资、财富破局、货币贬值、通胀、债务、红利、金融危机
》
售價:HK$
64.9

《
无法独处的现代人(“当今用英语写作的zui伟大的社会学家”、畅销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齐格蒙特·鲍曼对我们这个时代睿智的诊断书)
》
售價:HK$
75.9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HK$
85.8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HK$
47.1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文献、历史研究角度对临济正宗法脉、近代著名禅宗大德来果禅师及相关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了细致的考察,对部分人事史迹和临济高旻一派在现当代传承上的某些问题作了合理的辨正。除生平年表外,还将来果禅师重要言行录及门人、好友撰写(或口述)的纪念、回忆性文字次第编入,有史有实,可信可亲,是国内一部研究来果禅师的长编类著作,也是研究近现代禅宗文化的重要著作。
1、本书作者师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教授达默迪纳尊者学习巴利经典,长期从事南北传佛教文献、思想、历史之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杂阿含经校释》(全八册,含三册《杂阿含经词典》)填补了该学术领域的空白,荣获2014年全国及地区多项图书一等奖,并有数种著、译作品于海内外出版发行。
2、本书是两位作者在《杂阿含经校释》之后的又一力作,从文献、历史研究角度对临济正宗法脉、近代著名禅宗大德来果禅师及相关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了细致的考察,对部分人事史迹和临济高旻一派在现当代传承上的某些问题作了合理的辨正。除生平年表外,还将来果禅师重要言行录及门人、好友撰写(或口述)的纪念、回忆性文字次第编入,有史有实,可信可亲,不仅是国内一部研究来果禅师的长编类著
|
內容簡介: |
中国文化离不开禅,禅离不开历代高僧标显的宗门传承,在中国历史上,高僧往往是所处时代、社会的特殊结点。谱主来果是近现代著名禅宗大德,以学识深湛、戒律精严、兼具事功,与虚云和尚并为宗门云梁。禅师幼年异禀,逾冠出家,参禅悟道后住持扬州高旻寺三十余载,秉持临济正宗法脉,擎祖庭、整寺院、定规约、兴禅林,果令禅风大畅江左,为时高标。一九五三年示寂沪上“静七茅蓬”,终年七十三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谱从文献、历史研究角度,对谱主及相关历史背景、事件、人物都作了尽可能细致的考察,对部分人事史迹和临济高旻一派在现当代传承上的某些问题作了合理的辨正,是目前研介谱主的一部长编类著作。除生平年表外,本谱还将谱主重要言行录及门人、好友撰写(或口述)的纪念、回忆性文字次第编入,或收入附录,有史有实,可信可亲,是研究近现代禅宗文化的重要著作。
|
關於作者: |
王建伟(1958~ )、金晖(1971~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师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教授达默迪纳尊者学习巴利经典,长期从事南北传佛教文献、思想、历史之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杂阿含经校释》(全八册,含三册《杂阿含经词典》)填补了该学术领域的空白,荣获2014年全国及地区多项图书一等奖,并有数种著、译作品于海内外出版发行。
|
目錄:
|
前言 / 1
简历 / 1
年谱 / 5
一、 应兆出生至在家修行
一八八一年 一岁 / 5
一八八二年 二岁 / 5
一八八三年 三岁 / 6
一八八四年 四岁 / 7
一八八五年 五岁 / 7
一八八六年 六岁 / 7
一八八七年 七岁 / 8
一八八八年 八岁 / 9
一八八九年 九岁 / 9
一八九O年 十岁 / 9
一八九一年 十一岁 / 10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 10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 11
一八九四年 十四岁 / 12
一八九五年 十五岁 / 12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 14
一八九七年 十七岁 / 14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 15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 16
一九OO年 二十岁 / 17
一九O一年 二十一岁 / 17
一九O二年 二十二岁 / 17
一九O三年 二十三岁 / 17
二、出家受戒至雪峰闭关
一九O四年 二十四岁 / 18
一九O五年 二十五岁 / 18
一九O六年 二十六岁 / 25
一九O七年 二十七岁 / 32
一九O八年 二十八岁 / 34
一九O九年 二十九岁 / 35
一九一O年 三十岁 / 35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 40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 / 41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 / 41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 / 41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 / 44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 / 48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 / 48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 / 48
三、住持高旻至辟“乐道园”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 / 49
一九二O年 四十岁 / 52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 / 58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 / 61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 / 64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 / 67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 / 71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 / 74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 / 77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 / 81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 / 86
四、五大工程至发愿朝海
一九三O年 五十岁 / 90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 95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 99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 103
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 109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 113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 117
一九三七年 五十七岁 / 122
一九三八年 五十八岁 / 127
一九三九年 五十九岁 / 132
一九四O年 六十岁 / 136
五、付法妙善至移锡沪上
一九四一年 六十一岁 / 140
一九四二年 六十二岁 / 146
一九四三年 六十三岁 / 262
一九四四年 六十四岁 / 266
一九四五年 六十五岁 / 269
一九四六年 六十六岁 / 273
一九四七年 六十七岁 / 276
一九四八年 六十八岁 / 280
一九四九年 六十九岁 / 283
一九五O年 七十岁 / 287
六、静七开示至传法示寂
一九五一年 七十一岁 / 293
一九五二年 七十二岁 / 294
一九五三年 七十三岁 / 298
附录
一、来果禅师自行录·序(高鹤年) / 301
二、扬州高旻寺来果禅师塔铭并亭记(温光熹) / 303
三、重修来果老和尚舍利塔记(释德林) / 306
四、缅忆来老(陈道谨) / 308
五、高旻寺四寮规约·序(释德林) / 314
六、来果禅师像赞(释禅慧等) / 315
七、高旻祖师像赞(选自《来果禅师语录·法语卷四》) / 319
参考资料 / 323
后记 / 326
|
內容試閱:
|
来果禅师,近代著名禅宗大德,学识深湛、戒律精严、兼具事功,与虚云和尚并为宗门云梁。其幼年异禀,逾冠而出家,初则参方普陀、驻足金山、潜修终南,最后承法高旻,为临济正宗法脉。住持扬州高旻寺三十余载,擎祖庭、整寺院、定规约、兴禅林,果令禅风大畅江左,为时高标。一九五三年示寂沪上“静七茅蓬”,终年七十三岁。遗著《来果禅师语录》、《来果禅师自行录(附<异行录>)》、《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丈室、禅堂、客堂、库房四寮规约》等,是研究近、现代佛教史和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
一
民国一代的佛教大师,人人自有一番苦行苦修、求道悟真的冷暖经历,芒鞋素履、足下生辉,步步彰显超凡的人格、操烈与过人的智慧、定力——斯皆通于古今中外一切圣贤,来果禅师诚不例外。在住持佛法的路线抉择上,来果禅师毕生以弘扬禅宗为己任,所谓“专宏斯道”者,不演经教、不劝念佛,领众参禅、唯论见性,改革寺制、三学并举,一句“念佛是谁”直参究竟——则是群星璀璨处令人瞩目的特殊亮点。
宗门教下的历史
“唯论见性”的禅风肇自慧能大师,经过几代弟子的发扬,成为中国佛教实修一路的主流,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理论的走向。
慧能之前,中国佛教从初传到成熟,基本以译传和阐释经典为主,在实修方面则显得较为薄弱。这种薄弱首先体现在戒律上,佛教东渐,戒律均由出家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等自由择取,并无严格依某部律实行受戒的羯磨。这种现象直至唐代道宣修订法藏部《四分律》建立律宗,才有相对明显的改变。其次,在禅修上,依止从原始经教(阿含)发展出来的止观法门,结合毗昙学(阿毗达磨)的研习,一直是早期禅修的共通状态。但随着各种教相判释的陆续出台和《阿弥陀经》的译出,不仅阿含教、毗昙学及其止观法门等均被判作小教、打入冷宫,同时在《阿弥陀经》的影响下,一些注重实修的出家人,如慧远大师等,则将他们对于毗昙学的兴趣转向了念佛生西(净土宗由此产生)。此外,来自南印度的菩提达摩持《楞伽经》而提倡“二入四行”,主张“藉教悟宗”,开大乘禅修之门,下传六代;又,隋唐间,天台宗兴起,摄大小乘止观,法脉绵延。两宗虽然也出大师,但其规模和影响力都远不及经典的传译、抄写、阐释及大藏经的编订等。
中国佛教实修风气的大规模展开是在慧能立宗以后。其对实践的看重几近极端:对达摩禅(藉教悟宗)和大乘教(各派学说)一概弃置不顾,一切教义概念皆以为羁绊,离心破相、抽钉拔楔,唯论见性!风气甫开,东土上下由南至北打成一片,影响固不止于当世也。即今反观,禅宗已然成为整个中国佛教的核心,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
慧能宗法,一味直指,师资颇有“老婆”风范。接续数代,则五宗七派各显神通,棒喝茶饼,沉峻犀利,呵佛骂祖,愈演愈烈,乃至话头、公案、机锋、转语无所不用其极。总可谓东土禅宗鼎盛之相。
然物极必返,固无可免,禅风骀荡之时,名不副实的“狂禅”也已粉墨登场,本来轻教的宗门逐步走向蔑视皈依、荡除戒律的境地,所谓任运随缘的生活令众禅和混迹于世俗(唐代纵有《百丈清规》,也未能阻止狂禅的滋生和蔓延),追求实证、唯论见性的禅宗不期然而然地堕入歧途。是故法眼以后,宗门开始往教下回归,原本一味的参禅也转身为禅净合修,种种举措皆为了遏制狂禅,冀令式微的禅宗在教下得以复苏。而事实上狂禅并未因此稍歇,迨及南宋,道宣所倡律宗一脉几乎断尽。明清之际的蕅益大师虽青年立志要兴戒律,可是到了晚年,也感叹回天无力,只求念佛生西了!
延至近代,曾为中国佛教的实修广开行路的禅宗正法已鸿迹难寻。传承临济法脉的高旻禅寺,在来果禅师接法以前,尽管禅堂仍赫赫有名,出过虚云和尚这样的高僧,但就寺院整体而言,除却常规性的禅七,在僧制和寺制等方面都积下了厚重的历史陋习。四方丛林概莫能外(纵观虚云和尚在鸡足、法鼓、南华的改革风波便可知大略),换言之,此时的禅宗,宗风、道场都难以回复最初的纯粹。曾被提倡过的禅净合修,名目形式虽被沿袭下来,但并未实际走出过一条通途,只能说禅和们既参话头又兼念佛而已,当年回归教下的改良计划,何曾真正地“拯救”了禅宗!
所谓“教下”,顾名思义,即在经教的摄受下循序渐进地修行。一切经教的根本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离不开闻思修次第。而禅宗末流乃至狂禅一路,漠视戒律,诳言慧悟,于定学或不得入、或落空寂。此病不除,禅宗即转教下,也无实义——脚下踏空,岂容实修乎?
在中国,戒学的落寞,历史悠久。弘一大师说:“南宋后禅宗益盛,律学更无人过问,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唯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如是观之,大足令人兴叹不已!明末清初有蕅益、见月诸大师等欲重兴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书不得见。当时蕅益大师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初讲时人数已不多,以后更少,结果成绩颓然。”(《律学要略》)
如是缺戒,必致三学失衡。虚云和尚也反复提醒:“佛门旧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何以如此呢?因为修行以戒为体,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没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会沉沦汩没。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丝毫破损,浮囊稍破,必定沉溺。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可是,“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戒律的遵守,近来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严守戒律,还说持戒是执着,那种高调,是多么危险!”(虚云《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开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旻寺的临济法脉危如朝露,亟需栋梁之才。幸而因缘际会,月朗禅师伯乐识良马,执请来果出山,承法高旻。
三学并举的禅法
古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或非人人能得,而“穷”固人人有之。所以,无论贤愚,必先在“穷”处着手,修身、修己、养生、养性。所谓“大乘”者,奚乖此理耶?总是先得“自利”——得道、解脱、心无所住,而后方能“利他”——六度万行、普济群生。古道如斯乎。
来果禅师接法升座、住持高旻,从此全心全意将自所修、所得和盘托出,在靡秽的丛林中披荆斩棘、开荒拓路,苦心经营、培育僧才,奋力为祖庭建立起三学并举的法堂,将严律、专定、宗慧——“坚修戒定慧门”——的烙印鲜明地打在了高旻寺的门牌上。
严律。从改革寺制入手,“谨守陈规莫慢忘,诸佛圣戒作衣裳”(《来果禅师语录?法语卷四》)。从前寺院内僧俗杂处,客堂、库房、丈室、衣汤各寮一切作务均由在家众承担,来果禅师为了“伽蓝肃静”,将寺院从杂俗的状态中清理出来,在出家与在家之间划出一道明确的界限,先把寺务从俗人身边收回,转付僧人。然后分几步断绝所有经忏佛事,敬告居士“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自誓“宁讨饭,或饿死,不做经忏主人”,人称“和尚是铁打的规矩”。过去地方官员来寺,常住必须殷勤招待,夏日还要持帖上下宴请入寺吃“荷花斋”,凡此种种,来果禅师接住之后并皆设法一一辞尽。
对内重整出家人僧务和道业之间的关系,一切以道业为核心,将僧务的内容及分工、合作的方式,从上殿、普佛、上供、送往生等,一直到禅堂开示、斋堂洗碗等,事无巨细,皆依宗门古规重理修订,制成《丈室、禅堂、客堂、库房四寮规约》,时时处处警策行人,以“严肃大众,清净僧仪”。“当知丛林规矩,为行人悟心大法,见性宏模,现为行法基础,未来为进道阶渐。”(《来果禅师自行录》)“守得一分规矩,除得一分恶习,修得一分福慧,除得一分生死。”(《高旻寺四寮规约?丈室规约》)从此不仅理顺了寺院内部的日常生活运转,也直接收摄、锻炼了禅和们的身心,有了这些规范,僧人的动止便有了基本的自律准则,同时端正了出家的基本意识,“始具参学之人面目”也。
至一九三九年,规约既定,非为高旻一寺之准的,更为十方道场之共典。
专定。来果禅师来到高旻,不仅要求山门清净,更要求道业纯粹,在百废待兴之际,仍坚持“如有缘法,先修禅堂”。其有甚者,规定高旻寺的禅堂只许坐香,禁止其他闭关、般舟行、念佛七、持午、讲经、学社、学戒堂及焰口等活动。高旻以“坐香”闻名于世,即坐禅以香计,不论跏趺,世称“金山腿子高旻香”(镇江金山寺要求坐香必结跏趺,从早到晚每一支香都不例外,故有“金山腿子”一说)。来果禅师则主张延长坐香的时间,“堂内僧人一天要行坐十四支长香”(《密参禅师事略》),致使高旻上下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了无开口之处,可谓“常住一支静香,中外尊敬,禅众悦服”。为了尽可能地勉人积功培福、专心办道,来果禅师还规定“凡是禅和子进了高旻寺山门,三年内不许出山门”(《密参禅师事略》),并改每年两期更换执事、散发单银为三年一期,以励行人多修净因。禅堂内除了日课,每年还会打许多“生死七”(《释本焕》),禅和们在禅堂内用功,要求做到“不顾危亡,不离绵密”,为的是“七期里用功,全仗一个精进”,“打七规矩是严厉的,……就是今天你们向过去诸祖告生死假,又向我告生死假。……生也打七,死也打七,好也打七,病也打七,终归打七。……任是行、住、坐、卧,不问动静,终归把一个‘念佛是谁’抱得牢牢的,死也不放松”(《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高旻寺的坐香规约,经来果禅师因时因地略为损益,一时国内各大丛林均以为式。(《来果禅师语录?达本序》)
宗慧。宗门坐香,定慧相即,所谓“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敦煌本《坛经》),常以各种话头、公案为业处,引发疑情、参究心性。此法沿至来果门下,则于百千话头、公案中唯取“念佛是谁”一句为业处,不更不改,急起追问,以知轮回大苦为动力,以明心见性为要务,以了生脱死为究竟。“生死大事不明,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果禅师语录?法语卷四》),总之,就是紧紧围绕“四圣谛”的根本教义来展开禅法的实践。
《杂阿含经》云:“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来果禅师在家时即一心要求“了生死法”,出任方丈后,当然更要座下禅和“痛念生死”,每言:“悲乎!昏昏大地,蠢蠢含灵,建立一个‘苦’字上。山僧深研这一‘苦’字,不由泪下!”“你们不彻底知道自己有个不得了的大病,……这个大病,就是‘生死大病’。”“你们要见到生死的苦,三恶道的苦,转眼就下去,好怕!好怕!唯愿你们彻底地认识!”
直切开示生死苦因,“由一念不觉造成无量生死。乃至到了现在,仍是心心造生死,念念造生死。……现前一刹那、一刹那念念不息,就是念念造十法界生死的因。因既造成,将来感果丝毫不差。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你若种的佛因,当然感成佛的果。若是种修罗、地狱因,一定要去受修罗、地狱的果报。这就是念什么就种什么因。……一切烦恼无明,种种的因种下去,生死还有了期吗?”“身有三业,口有四业,意有三业,共为十恶。身三就是杀盗淫,口四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就是贪嗔痴,共十业。”(《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极意劝人立志灭苦,“宗门下的事,没有别的事,就是一个参禅悟道、了生脱死的事。然参禅是参自己的禅,了生死是了自己的生死,并不是替别人办的。你有天大的本事,替别人也替不来”。“高挂钵囊,以悟为期”,“总而言之:彻底大悟为究竟”,“以大悟为了期。不悟,总是参”。(《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当然,来果禅师一生最费婆心的地方或许还是向众人反复指明这条灭苦的道路,“以此‘念佛是谁’是敲门瓦子、指路碑。……任何诸祖无不是在一则公案上一门深入,……这是宗门下最要紧的”。“这个生死大病,不同世间的病,非吃‘念佛是谁’的药不可。”甚至为了鼓励一门深入,不惜分辨:“你们仔细地想想看,还是看经可以了生死,还是念佛、持咒可以了生死?……看经,只许种一点善根,知道一点意义,要说了生死,做不到;念佛,念‘阿弥陀佛’,了生死可以,要教他到涅槃山顶做不到;持咒,身心清净,可以得点神通,了生死不可以。”直截标榜:“宗门下……是动中的定。何以?跑香是动,盘腿子、搬垫子是动,一天到晚是动。虽然是这么动,在这个动中,‘念佛是谁’历历明明,丝毫不间断。这一个动中定,任是一切动不能动这一个定,因为它是一个动做成的,全定是动,全动亦是定。”教导大众:“‘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几句话,是说用功人一天到晚心行上的事。见得要你们动静一如。不分昼夜,用功是要这样的。为什么要这样?不可以歇歇吗?要晓得,你有这样真切的功夫,将来才有真切的悟处。如果你有一处没做到,将来的悟处就有一处不到。真悟是一悟一切悟。若有一点未悟,就不能说真悟。所以要你们现在的行真,将来的悟一定会真。但是,这个悟,并不是求悟,亦不是想悟,也不是信口说悟。要得真悟,必要真行。行到,它自己会悟。”(《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倓虚大师赞言:“来公宗、说兼通,痛念祖道秋晚,别出手法,普接三根;隐理致机用于普说之中:直说、横说,法说、喻说,粗说、细说,方便、了义说。始自入门途径,翦尽荆榛;规矩法则,堂堂轨范。心行由粗入细,总归一条心行,而至无心。功夫由站立不长,而至能稳、能长,成团、成片。逐日策发,一路挟持;令学者田地稳密,寻究到无用心处,而豁见自己安身立命所在。观其觌面提持,钳锤紧密:婆和处,如剥尽核皮,与人下口;严峻处,如驱耕夺食,逼人纳财。反复伸说,而不为费辞;行到说到,而全无孤负。凡兹打扫洁净,荡涤一切依稀、光影、穿凿、卜度之病,无非志在学者证得本分清晰;如此荷挟,刻骨究实,不妨易得。”(《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倓虚序》)
民国至今,天下丛林以如此三学弘扬禅宗的道场恐不多见,来果禅师能在世人心中留下禅宗泰斗的英名,成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禅宗史上不得不留下一笔的人物,固有其因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