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礼学史
》
售價:HK$
173.8

《
埃及通史:托勒密王朝
》
售價:HK$
77.0

《
改变课堂的教育理论:理解与运用(第2版)
》
售價:HK$
85.8

《
使行录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242.0

《
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
》
售價:HK$
61.6

《
吸引力旋涡:遇见生命中的每个奇迹(个人修养励志人生规划个人提升 事业突破情感修复 财富累积身心健康)
》
售價:HK$
61.6

《
7068
》
售價:HK$
50.6

《
油画棒涂色系列 大师风景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资治通鉴注》是胡三省所作,他是南宋遗民,是爱国史学家,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是同年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杜门著书,宋史无传,故其生平事迹,知者甚少,学者只认为他长于地理考证,故《通鉴注》成书后六百六十年,前三百六十年沉埋于若无若有之中,后三百年掩蔽于擅长地理之名之下,至于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精神,很少有人注意。本书乃将《通鉴注》加以分析研究,把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和学术成就,作了具体详尽的介绍和阐发。全书分二十篇: 前十篇讲史法,后十篇讲史事,引书二百五十余种。书中并对研究历史的基础知识多所讲述,对于从事历史科学研究者有很大帮助,并且是研究《通鉴》及《通鉴注》的重要参考论著。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被誉为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陈垣将本书称做其“学识的记里碑”。宋元之际,当时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曾对《资治通鉴》作过一系列校勘考证,在其中融进了自己因国破民衰而产生的诸多悲情。而日本侵华时期身处沦陷区的陈垣先生对此感同身受,于是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陈垣先生还以此观照现实,在其中融进了诸多现实感悟,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民族情怀。
|
關於作者: |
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
目錄:
|
出版説明
《通鑒胡注表微》導讀
内容提要
胡三省跋宋高宗書徽宗文集序墨迹跋
小引
本朝篇第一
書法篇第二
校勘篇第三
解釋篇第四
避諱篇第五
考證篇第六
辯誤篇第七
評論篇第八
感慨篇第九
勸戒篇第十
治術篇第十一
臣節篇第十二
倫紀篇第十三
出處篇第十四
邊事篇第十五
夷夏篇第十六
民心篇第十七
釋老篇第十八
生死篇第十九
貨利篇第二十
徵引書目略
重印後記
|
內容試閱:
|
陳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圓庵,廣東新會人,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在元史、歷史文獻學、宗教史等領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幾種專著、百餘篇論文的豐富遺產。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陳垣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陳垣著作集”乃我社於二〇二三年推出的叢書,該叢書將曾經在我社出版的三本陳垣著作重新集合出版,分別爲《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和《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今次復增收《元西域人華化考》和《通鑒胡注表微》。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這使得宋元之交成爲一個頗值得玩味的時代,以詩禮風雅自居的中原士夫面对輕儒尚武的大環境,家國之恨,身世之感,甚至斯文掃地之慨,無不縈繞於心。在這種社會狀況中,《元西域人華化考》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這種力量不因貶斥而毀損,甚至在西域人心中生根,使其傾心相隨,折節相從。胡三省是宋末元初一位傑出的歷史學者,他用注《資治通鑒》的形式來表達心中的家國之恨,身世之感,陳垣慧眼識英,將之表而出之,同時也寄寓了自身在日軍侵華、生靈塗炭的亂世之中難以宣泄的苦楚與愛國熱忱。從史學角度來説,前者開創了歷史研究的新維度,後者參千三百餘年之史事而觀之,並提點以校勘、避諱、考據等研究方法,研究者得學問之門徑,愛好者亦可得一《資治通鑒》之精編本。這兩本書可以説從一新一舊的兩方面反映出,陳垣先生既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的舊學功夫,另一方面又開辟了通往新史學的道路。
本次出版以《勵耘書屋叢刻》第一輯之《元西域人華化考》及1958年科學出版社版《通鑒胡注表微》為底本,參考市面上通行本之二書。《通鑒胡注表微》體例較爲複雜,有相次排佈的《通鑒》正文、胡《注》與陳垣《表微》三部分,本次整理按底本各低一格排列,並區分三種字體。《資治通鑒》問世之後,司馬光本人及後學有《資治通鑒考異》、《資治通鑒釋文》等著作,其内容散入《通鑒》正文附之而行,故本書《通鑒》正文中多有《考異》語,《辯誤篇》為辯證《通鑒釋文》之誤,正文后皆附《釋文》語,凡此皆從胡《注》字體,與《通鑒》正文接排。如本書導讀所言,陳垣引書,好剪裁原文,只求文意完足,不會照本直錄,如此省略統不處理。但本書《通鑒》正文中又有其概括撮述之語,承上條省略同一年份之“又”字,引述司馬光之語所謂“溫公曰”者,統一改同注文字體以區別之,庶幾使條目清朗。如遇其剪裁原文而偶使文意不全者,如《書法篇》原《通鑒》卷一“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條下胡《注》:“溫公之意,蓋以天下莫大於名分,觀命三大夫為諸侯之事,則知周之所以益微,七雄之所以益盛;莫重於宗社,觀智、趙立後之事,則知君臣之義當守節伏死而已;觀豫讓之事,則知策名委質者,必有霣而無貳。”“智趙立後”與“君臣之義”何干,“觀智、趙立後之事,則知”後原有“智宣子之所以失,趙簡子之所以得”兩句,補入方使文意完足,故以方括號補入。《邊事篇》《通鑒》卷二四九“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條《表微》中有“挺而走險”一語,雖曩昔無所謂文字規範之説,亦並以圓括號括去誤字,以方括號補入正字,請讀者知悉。
參考通行本時發現若干誤字如下:《元西域人華化考》卷二之一陸文圭《送家鉉翁序》“釋棚掉甲”,“棚”應為“掤”。《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有句“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箭放回箭袋,弓收回弓囊,意爲不再使用武器。卷四之一姚燧序《唐詩鼓吹》“於鼓吹之陪犦稍而導繡幰者”,“稍”應爲“矟”,“犦矟”乃是一種古代儀仗。卷五之二《四庫總目》譏《云藝圃集》將高克恭載入元詩為失斷限,“《云藝圃集》”應爲“《元藝圃集》”,乃是明人李蓘編選的詩集。《勵耘書屋叢刻》本亦誤“掤”為“棚”,後二字不誤。為保留底本原貌,“掤”字同前例以方括號補入,原“棚”字以圓括號標出,請讀者知悉。《通鑒胡注表微》通行簡體字本夾雜諸多繁體字,因而甚至有誤作繁體之字,如《勸誡篇第十》原《通鑒》卷二八三胡《注》所引《詩經》之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后”不應繁為“後”。《臣節篇第十二》原《通鑒》卷一三五第三條《表微》引《隱居通議》琵琶亭詩曰“老大蛾眉負所天,尚留餘韻入哀絃”,“絃”即“弦”,通行本因形近而誤為“纮”。此二字科學出版社版皆不誤。因學力有限,或有未及更正釐清處,歡迎讀者方家批評指正。
另外,徵得陳垣先生哲孫陳智超先生同意,二書各冠以其所撰寫的導讀兩篇,《元西域人華化考》附以創作歷程一篇、陳垣先生信函若干、陳垣先生學術年表一篇,以饗讀者。
上海書店出版社
二〇二五年五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