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二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把执行做到极致破解管理难题引爆团队执行力
》
售價:HK$
41.8

《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学衡社会史丛书)
》
售價:HK$
140.8

《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售價:HK$
140.8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HK$
261.8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HK$
140.8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HK$
1716.0
|
內容簡介: |
摩擦纳米发电机由王中林小组于2012年在国际上*先发明,目的是利用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的耦合把微小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这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并具有****的输出性能和优点,近些年来,其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都发展迅速。《摩擦纳米发电机理论与技术》系列全面涵盖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系统理论及其带来的快速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技术应用总结。《摩擦纳米发电机理论与技术 第1卷:理论与技术基础》共4卷、53章。第1卷主要介绍其理论与技术基础,第2卷展现了其在微纳能源领域的尖端应用,第3卷主要介绍其在收集蓝色能量、环境能量方面的前沿应用,第4卷主要介绍其作为传感器与高压电源的前沿应用。这些应用领域涉及能源、环境、医疗植入、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及物联网等众多方向。本分册涵盖第1卷内容。
|
目錄:
|
目录前言第1章 摩擦纳米发电机简介 11.1 引言 11.2 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发明 11.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现 21.4 摩擦起电机理 31.4.1 固-固情况 31.4.2 液-固情况 31.5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基本理论 51.6 麦克斯韦方程组机械驱动系统 71.7 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的计算 81.8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模式 101.8.1 接触-分离模式 101.8.2 水平滑动模式 101.8.3 单电极模式 101.8.4 *立层模式 111.8.5 滚动模式 111.9 决定性品质因数 111.10 定量化摩擦电序列 131.11 增强表面电荷密度 151.11.1 材料选择 151.11.2 电荷泵 171.12 提高耐久性 171.12.1 工作模式下的自动切换 171.12.2 工作频率的放大 181.12.3 使用液体润滑层 181.1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技术应用 181.13.1 作为纳米和微电源 181.13.2 作为自驱动传感器 191.13.3 蓝色能源 201.13.4 作为高压源 201.13.5 作为研究液-固界面电荷转移的探针 201.14 摩擦纳米发电机与电磁发电机的比较 211.15 结论 23参考文献 23第2章 固-固接触起电的起源 262.1 引言 262.2 金属间接触起电 272.2.1 电子转移模型 272.2.2 金属-金属接触体系电子转移模型的理论研究 312.3 涉及电绝缘体的接触带电 332.3.1 摩擦电序列概述 332.3.2 绝缘体接触体系中的电子转移模型 362.3.3 绝缘体接触体系中的表面化学效应 442.3.4 绝缘体接触体系中的材料转移效应 462.3.5 相同绝缘体材料之间接触起电 472.3.6 绝缘体接触体系中的尺寸效应 472.3.7 绝缘体系统中接触起电的理论计算研究方法 482.4 涉及半导体的接触起电 502.5 结论与展望 53参考文献 53第3章 液-固接触起电机理 583.1 引言 583.2 液-固摩擦研究背景 593.3 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 603.3.1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603.3.2 声悬浮 633.3.3 法拉第杯 653.3.4 **性原理计算 663.4 液-固界面处的接触起电 663.4.1 液体-绝缘体界面 663.4.2 液体-半导体界面 753.4.3 液体-金属界面 773.5 接触起电的王氏模型 783.6 双电层模型的讨论 803.6.1 传统双电层模型 803.6.2 王氏混合双电层模型和“两步”形成模型 813.6.3 回顾双电层模型及其相关领域 823.7 总结 84参考文献 85第4章 动态半导体结机械能-电能转换 904.1 引言 904.2 化学势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914.3 化学势差发电机的基本理论 924.4 化学势差发电机的基本器件结构 934.4.1 半导体-半导体电极对 934.4.2 金属-半导体电极对 944.4.3 电极表面态的影响 954.4.4 接触间隙的影响 974.5 化学势差发电机的电学输出性能 984.5.1 负载电阻的影响 984.5.2 接触-分离频率的影响 994.5.3 最大分离距离的影响 1004.6 摩擦伏特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1004.7 摩擦伏特发电机的器件结构 1014.7.1 平面接触 1014.7.2 尖端接触 1034.7.3 金属-绝缘体-半导体接触 1054.8 摩擦伏特发电机的多物理场效应 1074.8.1 摩擦-光伏效应 1084.8.2 摩擦-热电效应 1084.8.3 界面电场效应 1104.9 总结 111参考文献 111第5章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理论 1145.1 引言 1145.2 一般极化矢量P和动生极化项PS 1155.2.1 外加电场引起的极化 1155.2.2 物体相对运动引起的极化 1165.3 位 移 电 流 1175.3.1 位移电流的定义 1175.3.2 扩展位移电流 1195.3.3 动生极化项和位移电流的影响与意义 1215.4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与模型 1225.4.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数学物理模型 1235.4.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等效电路模型 1275.4.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机电耦合模型 1305.5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 1325.5.1 接触分离模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 1325.5.2 单电极模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 1365.5.3 水平滑动模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 1365.5.4 接触式*立层模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 1415.5.5 滑动型*立层模式摩擦纳米发电机位移电流 1445.5.6 柱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位移电流 1495.6 结论与展望 1545.6.1 结论 1545.6.2 展望 156参考文献 156第6章 球形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定量计算 1596.1 引言 1596.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一般结构 1606.2.1 的周期性运动 1626.2.2 无量纲数 1626.3 简化模型 1636.4 案例A:电极电荷密度均匀分布 1646.4.1 电容 1646.4.2 电势差 1666.4.3 参数优化 1676.5 案例B:等电极电势 1686.5.1 电容 1686.5.2 电势差 1696.5.3 *优化 1706.6 参数化和积分 1716.6.1 有限平面圆形电容器 1736.6.2 球形电容器 1776.7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比较 1806.7.1 有限圆盘电容器 1816.7.2 理想公式 1816.7.3 精确方法 1816.7.4 边界元法 1826.7.5 奇点附近的积分 1846.7.6 有限元法 1876.7.7 结果 1876.8 结论 188参考文献 188第7章 固体材料摩擦电荷密度的量化 1907.1 引言 1907.2 摩擦电荷密度分析 1927.2.1 力 1927.2.2 功函数 1947.2.3 介电常数 1967.2.4 表面形态 1977.2.5 厚度 1997.2.6 合成方法 2007.2.7 湿度 2017.3 摩擦电荷密度的测量 2027.3.1 定性测量技术 2027.3.2 定量测量技术 2037.4 机理 2157.5 固体材料摩擦电荷密度的改进 2177.5.1 表面工程 2177.5.2 表面化学修饰 2197.5.3 电荷注入 2217.5.4 电荷捕获 2227.5.5 复合材料 2237.6 总结 224参考文献 224第8章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品质因数 2298.1 引言 2298.2 有效最大能量输出 2308.2.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输出周期 2308.2.2 摩擦纳米发电机最大能量输出周期 2308.2.3 摩擦纳米发电机循环的实验演示 2328.2.4 每周期有效最大能量输出 2338.3 品质因数 2368.3.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品质因数 2368.3.2 不同模态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结构形式 2378.3.3 基于考虑击穿放电效应的Eem的品质因数 2388.3.4 压电纳米发电机的标准化评估并与摩擦纳米发电机进行比较 2388.4 输出能量密度 2408.5 环境生命周期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 2438.6 潜在应用 2458.7 结论 249参考文献 250第9章 电路设计提高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和能量利用效率 2539.1 引言 2539.2 电荷激励提升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 2549.2.1 电荷激励技术的基础 2569.2.2 电荷激励技术的发展 2629.2.3 电荷激励技术的应用 2669.3 能量管理提升摩擦纳米发电机能量利用效率 2709.4 总结 278参考文献 278第10章 摩擦纳米发电机耐久性 28110.1 引言 28110.2 优化摩擦电材料基体性能 28310.2.1 优化摩擦电材料的力学性能 28310.2.2 优化摩擦电材料的抗磨性能 28610.2.3 优化摩擦电材料的自愈合性能 28710.3 优化摩擦电材料的表面性能 29110.3.1 材料表面纹理设计 29110.3.2 材料表面涂层设计 29310.3.3 材料表面基团设计 29310.4 优化摩擦电材料结构特性 29410.4.1 非接触工作模式设计 29410.4.2 滚动运动模式设计 29510.4.3 滑动液体模式设计 29610.5 优化摩擦电材料的界面特性 29710.5.1 自清洁界面设计 29710.5.2 界面润滑设计 30110.6 结论 303参考文献 303第11章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源管理系统 30911.1 引言 30911.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气模型 31111.3 机械开关和开关电容的电源管理 31411.4 前端整流拓扑 31711.5 使用有源开关的功率变换器拓扑结构 32011.6 具有无源电子开关的功率变换器拓扑结构 32411.7 摩擦纳米发电机电源管理中未来的挑战 32911.7.1 提高输出功率 32911.7.2 输出电压或电流的调节 33011.7.3 超级电容器或电池中的能量储存 33111.7.4 混合纳米发电机的电源管理系统 33111.8 结论 331参考文献 332第12章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存储 33712.1 引言 33712.2 电容器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存储设备 33912.3 超级电容器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存储设备 34212.3.1 超级电容器作为*立单元与摩擦纳米发电机耦合 34212.3.2 微型超级电容器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集成 34312.3.3 集成柔性超级电容器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可穿戴自充电能源系统 3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