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江恩时空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86.9
《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售價:HK$
85.8
《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售價:HK$
75.9
《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售價:HK$
108.9
《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
》
售價:HK$
63.8
《
香港影像志(180余张珍贵影像,180余年时间跨度,汇成一部香港成长史)
》
售價:HK$
316.2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九次修订)
》
售價:HK$
80.2
編輯推薦:
1. 科技与哲学的深度对话:在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重新定义“人”的本质。本书以哲学的高度,剖析了“人类增强计划”背后隐藏的伦理困境与人性挑战。
2. 挑战技术乐观主义:是否变聪明、长寿、美丽,就意味着更幸福?从记忆力的增强到寿命的延长,作者揭示了“增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情感真实感的丧失、伦理判断的复杂化、幸福感的减弱。本书呼吁读者警惕技术乐观主义,重新审视技术与幸福、能力与价值的关系。
3. 哲学爱好者的智慧启迪,技术观察者的现实警醒:作者不仅通过哲学推理深入探讨“更好”的可能性,还结合具体案例如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分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两难。本书不仅适合对技术伦理与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充满关切者的一次思想洗礼。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从哲学视角审视和反思当代人类增强技术的佳作。它聚焦当前方兴未艾又充满争议的人类增强技术,对认知、心理、医药、身体乃至容貌等领域中的增强技术及其思想方案,以及心识上传、激进延寿、虚拟永生、人类赛博格化乃至人与技术之关系等前沿议题一一加以探讨,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兼而有之,读来饶有趣味,又深受启发。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豪斯凯勒探讨人类增强的作品中,本书面世最早,也最有影响。它有说服力地向读者表明了,对技术的追问本身并不应拘囿于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要求我们不断回到“人”这个思考原点,并向技术和人之存在的一切可能性前提开放的哲学“大哉问”!
關於作者:
迈克尔·豪斯凯勒(Michael Hauskeller),德国哲学家,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是当前国际学界“人类增强”和“超人类主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主要著作包括《“更好”有多好?——理解人类增强计划》(Better Humans: Understanding the Enhancement Project)和《超人类主义的神话》(Mythologies of Transhumanism)等。近年来,转向对生命意义问题的思考,刚出版新作《生命的意义:一种主体主义的阐释》(Meaning in Life: A Subjectivist Account)。
译者简介:
钱雪松,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宗教知识论、宗教多样性问题研究等。出版专著《张力中的朝圣者:宗教多样性问题之知识论研究》,译著《信仰的动力》和《存在的勇气》等。
目錄 :
致谢
1 绪论
2 聪明良方
3 让人类好上加好
4 更美好的感受
5 真正的人
6 长生不老
7 通往赛博化之路
8 颜值正义
9 向更强壮进军
10 在此世安居
11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內容試閱 :
1998年,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向非治疗用的人类生殖干预技术的批评者发起挑战,他反问道:“如果我们知道如何通过基因添加来造就更好的人,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呢?”的确,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呢?如此说来,反对它似乎就是完全不合理的。造就更好的人不可能有任何不当之处,因为创造某种更好的事物怎么可能会有错?这道理似乎显而易见。通过生物医学的干预来造就更好的人,这一努力通常被称为“人的增强”(human enhancement)。即便将它当作一个宽泛的概念来使用,以将对众多特定人类能力(如专注力、记忆力或保持清醒等)的强化置于该词之下,但与这些干预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增强”一词却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不仅意指某种要获得改进的特定能力,还指向了运用和借助这一能力的人类自身,也就是“人之为人”本身。这种解读可能并不能立即让人信服。或许“人的增强”一词不过是对人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能力予以增强的一种习惯性表达,它并不意味着,通过增强人的某种能力,我们也将对人本身予以增强。然而,人的增强的热烈拥护者在谈论和写作中,却往往会用“人的增强”来意指其他的东西。例如,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为他的著作《增强进化论》(Enhancing Evolution)(2007)加上了“造就更好的人的伦理方案”这一副标题,朱利安·萨乌列斯库(Julian Savulescu)和尼克·博斯特洛姆(Nick Bostom)也在其晚近论文集《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的导言中以“我们足够好了吗?如果不是,那么可以如何改善我们自身?”(2009:1)这一问题来开篇明义--在这些地方,他们自始至终都表达得很清楚,人的增强应被理解为“作为人类的人”(或作为一个人,但仅当“成为一个人”被理解为“具有与成为人类所实际相关的一切”)这一意义上的增强。如此一来,人的增强就是要让我们变得比我们实际所是更好。这不仅仅是这个或那个方面的更好,也不仅仅是为达成这个或那个目标的更好,而是某种意义尚未获得界定的更好。
如此一来,我们将何去何从?既然让事物变得更好不可能是一件坏事或不值得追求之事,而人的增强又被理解为成为更好的人,那么由此看来,无论谁认为人的增强本身有任何不好之处或认为它不值得追求,我们都可以理所应当地斥之为在胡说八道。因为如果它是件坏事,那么它显然不可能是一种增强,如果它真的是一种增强,那它就不可能是件坏事。要不然我们也可以说“有些水不是湿的”或“有些单身汉已经结婚”。因此,关于人的增强的伦理学看起来其实非常简单:由定义,一切增强都是好的。当然,就算我们决定启动这一增强项目,它也并不能解决我们将要面对的全部问题,因为哪怕造就更好的人这一点本身毫无疑问是值得去做的,我们依然有可能并不知道实际上应如何造就更好的人。然而,这通常被认为纯粹是实践上的问题,它对这一增强项目自身的可取性并不会有何影响。或许,我们最终会证明“基因添加”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连尝试都不应该做。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去改进我们的本性,也知道这样做很安全(即没有任何不良的副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呢?看起来似乎十分清楚,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理由。只要没有任何不良副作用,人的增强就必定是好的,因而也必定值得去追求。
因此看起来,更好的人就是拥有更多掌控力的人:能更好地掌控他们的所感、所忆以及何时死亡(如果永生开始成为负担,我们总还是可以选择自杀)等。因此,增强在根本上就意味着更多的“掌控”。掌控是样好东西——是除了它所要确保的幸福之外最好的东西。但再一次,我们要问的是:事情果真如此吗?掌控永远是好的吗?看起来并非如此,因为至少某些时候,试图去掌控某样事物是自我否定的。出于我们所寻求控制之物的本性,它就不可能行得通。比方说,以我们的情感为例。一种我们能完全掌控的情感将不再成其为情感,因为拥有一份情感意味着被某事物——某样不受我们掌控的事物所打动。它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感动,或者主动让我们自己被打动。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掌控我们的情感。假若我们可以随心意选择是变得满心欢喜还是心怀忧伤,那么悲喜就变成我们自己捏造的产物,因而它们不再能通过充分反映外部世界跟我们的关系来将我们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或许这对于其他事物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幸福本身。如果失去某种程度的掌控对幸福来说必不可少,那么,在更幸福的人这一意义上,制造更好的人就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