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电影与新语言?当代电影理论的中国方案:第十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書城自編碼: 412254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王海洲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7696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香气正念:用气味调节情绪与身体的嗅觉疗愈革命
《 香气正念:用气味调节情绪与身体的嗅觉疗愈革命 》

售價:HK$ 65.8
遗失的文明:走进神秘的考古世界
《 遗失的文明:走进神秘的考古世界 》

售價:HK$ 217.8
缠论精解:轻松读懂缠论(图解版)
《 缠论精解:轻松读懂缠论(图解版) 》

售價:HK$ 54.8
光绪帝传
《 光绪帝传 》

售價:HK$ 54.8
名士自风流:中国古代隐士传
《 名士自风流:中国古代隐士传 》

售價:HK$ 46.2
萨提亚冥想:大师带你聆听自己     萨提亚 身心灵 冥想 成长
《 萨提亚冥想:大师带你聆听自己 萨提亚 身心灵 冥想 成长 》

售價:HK$ 64.9
东坡养生集(全4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 东坡养生集(全4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

售價:HK$ 215.6
尔文书系 中世纪的刑罚 关于中世纪罪犯、女巫和疯子的理性之书 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 探究黑暗时代的法律之光
《 尔文书系 中世纪的刑罚 关于中世纪罪犯、女巫和疯子的理性之书 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 探究黑暗时代的法律之光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本论文集汇聚“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之精华,聚焦数字时代电影语言的革新与东西方电影理论的交融对话。
本论文集是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一次重要展示,对于电影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电影爱好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內容簡介:
第十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本文集是对参与论坛的优秀论文的汇总,展示论坛优秀研究成果。本次论坛主要有两个论题:“ 电影与新语言”和“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从众多论文中评选出19篇,展现了青年电影学生和学者对于电影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书稿结构清晰,体现了青年学者对电影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思考。
關於作者:
王海洲,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兼戏剧与影视分委会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专委会副会长。曾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目錄
序一
孙立军
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高质量发展的路程中,中国电影呈现出类型多元、民族气质凸显的喜人样态,在确立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电影强国的目标已然近在眼前。同样,在电影理论领域,学术界也朝着建立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不断前进,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宏阔视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继续发挥电影领域的引领力量,持续召开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就中国本土电影发展、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常态化的品牌性学术活动,“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已然迈过了十个春秋。十年来,论坛深刻牢记“涉足学科前沿,鼓励创新思维”的宗旨,为全国的青年电影人才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青年,代表着电影理论的未来和希望。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战略性电影理论人才既是北京电影学院光荣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是北京电影学院当前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回望过去十年,我们欣喜的看到从论坛走出的一批批青年学者已然成长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新锐力量,他们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转变为青年教师、从发言学者转变为交流嘉宾,他们的发言文章发表在各个权威期刊,他们的观点成为构建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块块基石。2023 年,北京电影学院继续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就“电影与新语言”及“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在权威专家的多轮次严格评审,精中选精、优中择优后,最终选择 29 篇论文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言论文(本论文集收录 17 篇论文),这些论文聚焦中国电影理论前沿领域,既有对传统电影美学的现代性转化研究,也有对虚拟制作、算法电影等数字时代影像生产的哲学思辨;既有对东方美学视域下中国电影诗学体系的建构尝试,也有对跨媒介叙事中电影本体论的重构探索。青年学者们以敏锐的学术触角捕捉技术变革与文明互鉴双重浪潮下的电影生态变迁,用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的理论话语,勾勒出中国电影学派在数字人文时代的创新图谱。
2019 年 4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因此,在新一届论坛圆满举办之际,我们期待以论文集的形式凝练这一届青年学者们的思想精髓、展示青年学者们的思想成果。当银幕上的中国故事在全球绽放异彩,银幕后的中国理论也正在世界学术版图上书写着独特的东方注脚。这既是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文明复兴的时代跫音。
序二
王海洲
自 2014 年创办以来,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已历经十载春秋,始终坚守“涉足学科前沿,鼓励创新思维”的核心理念,矢志不渝,深耕细作,致力于在中国电影学的沃土上构筑高水平的学术平台。
本届论坛以“电影与新语言”及“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为两大核心议题,为青年学者提供广阔的言说天地,鼓励青年学者展现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回应现实挑战的先锋精神。
“电影与新语言”议题聚焦“新”之维度,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智能手机、影游融合等新技术、新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影像语言与电影形态。青年学者敏锐地捕捉并深入剖析了这些电影内外部的深刻变革,试图揭示电影新语言的本质与内涵。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兴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成为电影工业中的热门话题。AIGC 所展现的人机共创模式,对传统电影生产观念与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青年学者对 AIGC 的兴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生成机制、工业应用、美学风格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同时,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电影,其跨媒介研究的潜力巨大。在跨媒介视野下审视电影新语言的形态与意义,无论是游戏叙事与互动电影的交融,还是竖屏影像对电影的渗透,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新旧媒介之间存在的辩证张力,推动着电影语言不断革新。
“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议题则凸显了“跨”之特色,青年学者沿循跨文化比较、跨时空影响、跨媒介互证等研究路径,旨在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探寻文本内外的跨越与交融,搭建连接东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及不同媒介文化的桥梁。经典议题如郑君里电影的民族化实践、武侠片中的身体景观与影像意境、东西方“气”论与意象美学等,虽已被反复探讨,但本届论坛的青年学者以新颖的视角和理论支撑进行再解读、再诠释,赋予老树新枝以勃勃生机,引发了新的思考与启示。重审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电影理论的影响,挖掘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反思中国电影创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贯通历史与当下、连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征稿启事发布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球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120余篇投稿。经过严格公正的评审,最终遴选出29篇优秀论文入围本届论坛。评审专家们对论文的理论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们现实针对性强、研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论坛的学术风采。整体来看,本届论坛入围论文普遍呈现出“历史视野、发展视角、比较视野”三大特征,研究中所运用的跨学科思维、跨媒介研究、新材料发掘、新观点呈现等思路与方法,与本届论坛的两大议题同频共振。
现将本届论坛部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本论文集收录17篇论文),愿青年学者们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上尽情驰骋,为中国电影学术事业注入最新锐的思想活力!
內容試閱
序一
孙立军
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高质量发展的路程中,中国电影呈现出类型多元、民族气质凸显的喜人样态,在确立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电影强国的目标已然近在眼前。同样,在电影理论领域,学术界也朝着建立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不断前进,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宏阔视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继续发挥电影领域的引领力量,持续召开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就中国本土电影发展、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常态化的品牌性学术活动,“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已然迈过了十个春秋。十年来,论坛深刻牢记“涉足学科前沿,鼓励创新思维”的宗旨,为全国的青年电影人才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青年,代表着电影理论的未来和希望。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战略性电影理论人才既是北京电影学院光荣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是北京电影学院当前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回望过去十年,我们欣喜的看到从论坛走出的一批批青年学者已然成长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新锐力量,他们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转变为青年教师、从发言学者转变为交流嘉宾,他们的发言文章发表在各个权威期刊,他们的观点成为构建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块块基石。2023 年,北京电影学院继续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就“电影与新语言”及“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在权威专家的多轮次严格评审,精中选精、优中择优后,最终选择 29 篇论文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言论文(本论文集收录 17 篇论文),这些论文聚焦中国电影理论前沿领域,既有对传统电影美学的现代性转化研究,也有对虚拟制作、算法电影等数字时代影像生产的哲学思辨;既有对东方美学视域下中国电影诗学体系的建构尝试,也有对跨媒介叙事中电影本体论的重构探索。青年学者们以敏锐的学术触角捕捉技术变革与文明互鉴双重浪潮下的电影生态变迁,用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的理论话语,勾勒出中国电影学派在数字人文时代的创新图谱。
2019 年 4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因此,在新一届论坛圆满举办之际,我们期待以论文集的形式凝练这一届青年学者们的思想精髓、展示青年学者们的思想成果。当银幕上的中国故事在全球绽放异彩,银幕后的中国理论也正在世界学术版图上书写着独特的东方注脚。这既是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文明复兴的时代跫音。
序二
王海洲
自 2014 年创办以来,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已历经十载春秋,始终坚守“涉足学科前沿,鼓励创新思维”的核心理念,矢志不渝,深耕细作,致力于在中国电影学的沃土上构筑高水平的学术平台。
本届论坛以“电影与新语言”及“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为两大核心议题,为青年学者提供广阔的言说天地,鼓励青年学者展现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回应现实挑战的先锋精神。
“电影与新语言”议题聚焦“新”之维度,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智能手机、影游融合等新技术、新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影像语言与电影形态。青年学者敏锐地捕捉并深入剖析了这些电影内外部的深刻变革,试图揭示电影新语言的本质与内涵。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兴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成为电影工业中的热门话题。AIGC 所展现的人机共创模式,对传统电影生产观念与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青年学者对 AIGC 的兴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生成机制、工业应用、美学风格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同时,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电影,其跨媒介研究的潜力巨大。在跨媒介视野下审视电影新语言的形态与意义,无论是游戏叙事与互动电影的交融,还是竖屏影像对电影的渗透,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新旧媒介之间存在的辩证张力,推动着电影语言不断革新。
“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议题则凸显了“跨”之特色,青年学者沿循跨文化比较、跨时空影响、跨媒介互证等研究路径,旨在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探寻文本内外的跨越与交融,搭建连接东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及不同媒介文化的桥梁。经典议题如郑君里电影的民族化实践、武侠片中的身体景观与影像意境、东西方“气”论与意象美学等,虽已被反复探讨,但本届论坛的青年学者以新颖的视角和理论支撑进行再解读、再诠释,赋予老树新枝以勃勃生机,引发了新的思考与启示。重审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电影理论的影响,挖掘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反思中国电影创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贯通历史与当下、连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征稿启事发布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球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120余篇投稿。经过严格公正的评审,最终遴选出29篇优秀论文入围本届论坛。评审专家们对论文的理论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们现实针对性强、研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论坛的学术风采。整体来看,本届论坛入围论文普遍呈现出“历史视野、发展视角、比较视野”三大特征,研究中所运用的跨学科思维、跨媒介研究、新材料发掘、新观点呈现等思路与方法,与本届论坛的两大议题同频共振。
现将本届论坛部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本论文集收录17篇论文),愿青年学者们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上尽情驰骋,为中国电影学术事业注入最新锐的思想活力!

观看之道
——电影中航拍镜头的视觉语义与感知机制
袁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在电影语言体系中,一种运镜方式体现一种观看之道。以俯瞰为特征的航拍镜头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验性的观看世界的新方式。该类镜头摆脱了摄影机的在地性束缚,在影像层面创建了具有大景别、去中心、弱纵深等基本特征的视觉形态,加之电影的运动本性最终形成了一种非人类中心的观看方式与感知路径。回溯航拍镜头的发生历史,极易发现其与战争的深度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具体电影文本中则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表征技法与意义建构方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航拍镜头;电影与战争;俯瞰;空间形态;运动;视觉感知
在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执导的电影《鸟人》(Birdman,2014)中,男主角里根(Riggan)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电影明星,因遭遇生活和事业的双重打击而备受煎熬。里根在经历一番痛苦挣扎后,于舞台剧创作方面获得了艺术升华,并最终在精神层面与自我达成了和解。导演伊纳里图运用超现实手法呈现了重获精神自由的里根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很显然,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不借助以空气动力学研制的飞行载具,人类根本无法离开地表获得超越的视野。问题的关键:在空中俯瞰世界这一视点到底意味着什么?以电影中里根的形态来看,在高空中飞翔的他远离了曾经生活的城市空间;而从里根的内在视角来看,显然他“摆脱了尘世的种种纠缠”,获得了“一种巨大的解脱之感”。里根成为鸟的非人视点,不仅拥有了身体的自由,更是收获了思想的通达。当然,伊纳里图并非专注于在这部电影中开发航拍镜头的表达技能抑或意义建构,甚至并未直接给出在里根飞翔时其眼中的城市景象。但这一叙事动作本身却成为寻找和探索航拍镜头视觉能动性与感知机制的极好案例,乃至提供了阐释这一视觉语义内在机理及其哲学指向的可能性。
在民航客机普及之前,从天空俯瞰大地乃是超越普通人类日常视觉经验的现实与必然。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升级,航拍镜头变得通常且易得。在考古、生态环境、人类学等研究领域,抑或大型救灾等特殊工作场域,无人机同样发挥了其作为整体性视觉效应的关键作用。视觉文化理论家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对此现象给出了一个极为直观且准确的理论描述,即“无人机成了新时代全球视觉文化的缩影”。从荒野到城市、从高山到海洋,无数此前人类无法目睹的世界表象与隐蔽之地,在航拍镜头中得以“再现”。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重塑了人类的世界观。对电影而言,航拍镜头不仅是观看世界或思考人类的独特视角,也是电影语言进化路上的重要表征,甚至有形成一种全新视听语法规则的潜在可能,无疑《看见台湾》(2013)、“航拍中国”系列等纪录片已经为此做了充分的实验与实践。航拍镜头作为电影语言体系中一个显在的新动能,不只是在技术层面发生意义,更是在视觉语义层面为电影艺术的延展提供了更多维度与诸多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媒介考古的角度探讨航拍镜头的视觉功能及其本体特性,并在关注视觉感知机制的前提下,结合具体且具备典型特征的电影文本探索其影像意义生成的显在表征与内在逻辑。此研究思路的确定可视为对电影研究坚守影像本体立场的回归与尊重。
一、电影与战争:航拍镜头作为观看的逆向历史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史都有一些关键阶段”。作为与科技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电影艺术,其每一次语言革新都与电影技术发展水平有着深度的关联性,如声音、色彩、银幕、数字等。正是在各种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电影艺术的语汇系统方可处于一种不断革新与进化的状态之中。那么,推动电影技术发展或更迭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这会是一个异常复杂且难解的议题。但是在梳理航空摄影技术发展与电影语言进化之间的关系时,却极易发现其与战争之间所存在的深度关联性。当然,世界上第一张航拍摄影作品与战争并无直接关联。
摄影先驱费利克斯·纳达尔(Félix Nadar)自 1856 年起便钟情于热气球的研究。在 1858 年的某一天,他乘坐热气球从高空拍摄了一张巴黎的照片。这张照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航拍摄影作品。照片中巴黎的道路、房屋、山脉、天空井然有序且视野广阔;生活世界的日常与生活空间中的琐碎在照片中被一一“隐匿”,一个完整视觉意义上的巴黎被重现。由整体性秩序而形成的几何美感打开了一个早已存在而人类却从未见识过的全景式的“巴黎”。显然,这种视觉体验颠覆了日常感知经验。正如贝拉·巴拉兹(Béla Balázs)所言:“影片并不创造任何形式,但是,通过角度和方位,它能生动地再现现实的各种已有的形式。”至此,人类获得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上帝视点,但也正是这种超验性视觉“破坏了文艺复兴
时期基于人类尺度的视觉思维”。摄影术发明之初,其背后的动机与逻辑,常常被解释为“对抗时间”抑或“唤醒记忆”的技术产物。事实上,作为截取世界表象的摄影机,其意义首先应该指向一种区别于人眼而形成的特殊观看方式。眼睛作为人与世界交流最重要器官,对其功能性发掘成就了形态各异的视觉技术,如显微镜、X 光线等。
对战争而言,让战场“可视化”是对垒双方的首要“理想”。18世纪,普鲁士将军兼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曾把战争比喻为一张图片,且这张图片应该被“印刻或‘固定’在头脑中”。米尔佐夫则认为克劳塞维茨想要的图片正是一张“空中视图”。在没有摄影机的年代,绘制一张“空中视图”难度极高。而随着摄影术的诞生,“空中视图”变得唾手可得。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研究发现,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军事摄影便已初见端倪,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度利用空中侦察以胶片拍摄成的电影片段这一方式得到大力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空中视图”直接转变成为“空中视像”,摄影机与间谍卫星、无人驾驶飞机或视航导弹进行组合便可构成“一种视野覆盖全球”的视觉感知武器的战略系统。当然,“空中视图”还是宣传自身战斗实力或自我美化的有效凭证,如“选择航空摄影来展示国家武装部队的科学和技术优势,并将暴力审美化,即麻醉”。
二战以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全球视觉”成为其显在需求。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全方位开发与研制各种“空中监视”类的技术设备。在 9·11 事件及随后的反恐战争前夕,即2001年7月,美国国防部便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针对无人机航拍项目的未来发展报告。在经历冷战、越南战争以及21世纪之初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系列战争之后,一套被称为“广域运动成像技术”(wide-area motion imagery)的监控系统在美国应运而生。这套“广域运动成像技术”不仅“能够覆盖非常广阔的区域”,而且“可以覆盖整座城市”,甚至“可以不间断地记录下其视野中的所有画面”。资深记者及无人机研究员亚瑟·霍兰德·米歇尔(Arthur Holland Michel)将之称为“全视之眼”,并针对该系统进行了研判与定位。他认为,“在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监视技术中,广域运动成像技术更具穿透性和连续性、更细致,因此更让人无处遁逃”。
从影像本体角度去讨论航拍镜头的视觉表意对战场的意义则是接下来的议题。维利里奥把航拍影像给战争带来的战略性优势的功能价值命名为“军事感知的后勤学”。他认为,“知觉的后勤学(logistique de la perception)开启了一种我们的目光所不熟悉的移情,创造出一种远和近的相互混淆、一种加速现象,这种现象将消除我们对距离和维度的认识”。维利里奥不仅明确了航空摄影对战争的重要性,而且阐明了航拍镜头的视觉特征与常规视觉存在的差异。试想一下,我们在现实战场中平视战场的情景,必是一个破败、混乱、生灵涂炭、满目疮痍而失序的世界。在现实语境里,人与万物获得了充分关联与沟通,而影像片段则直接导致视觉选择的规定性与空间的压缩感,正所谓“人类的视觉所能感知到的要比底片记录下来的东西复杂和有选择性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机会乘坐了空军司令部的飞机,当他在高空俯瞰尚处于战时的那不勒斯(Napoli)时,一座“美丽之城”在其眼前诞生,他如此描述道:“从1000英尺的高空看,这座城市又显露出它的美丽,而且战争开始隐退在远处。”很显然,俯瞰使得这座城市只剩下了那些剔除了时间印痕的“表象”之物。而卡帕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曾无数次近距离目睹因战争而导致的残破与混乱。他那“不要命”的摄影观念直至今天依然影响深远——“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倡导近距离拍摄理念的卡帕,是否会因这次的超验性感知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摄影思想便不得而知了。
如果说卡帕给出了从高空俯瞰那不勒斯的直观视觉感受,那么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则从电影语言层面深度挖掘了航拍镜头的丰富语义及其可能性。在其执导的电影《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1935)中,开篇段落的航拍镜头便是具有完全象征意义的表达,充分凸显了影像本身隐喻性内涵的意指。电影的开头,里芬斯塔尔把摄影机镜头对准空中飘浮的云朵;通过一组云朵空镜的连续剪辑,拥有敏锐情动能力的观众自然将之与“天使”或“上帝”联系在了一起;随着第二组俯瞰人间的系列航拍镜头的跟进,其视觉语义便不言自明——希特勒乃是上帝派来拯救人间的“天使”。高空俯瞰下的纽伦堡(Nürnberg)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建筑物、道路、人群、军队,包括党派符号等各类事物或景观整体亮相,一个无差异的祥和世界、一股强大的井然秩序、一次恢宏壮丽的展现、一种时代精神的建构、一个法西斯领袖形象的塑造、经过场景化的呈现及两组镜头象征蒙太奇(montage)的联动,生成了一段极具感召力的影像表意。里芬斯塔尔通过其操纵电影的才华把航拍镜头的权力意志发挥到了极致。这部为她赢得极高赞誉也给她带去一生痛苦的影片,随着法西斯的罪恶被嵌入历史的耻辱柱,其视觉语义也不断地成为反思或批判法西斯美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材。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简单结论,即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每一次创造性的表达,都在为电影语言的创建提供无限的可能。而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必然对技术敏感,必定会提供一种崭新的“观看之道”、一种独特的感知形式;因为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觉察感知变化方面的专家”。当然,对于航拍镜头视觉语义的具体阐释,当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与现实生活中的观看行为相比,观众在面对航拍镜头时必然要面对如何选择性观看这一具体问题。事实上,观看活动或观看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全身参与的一套复杂的感觉反馈系统,而并非只是眼睛”。即便如《意志的胜利》中的这组航拍镜头,虽然拍摄视角早已由导演提前确定,但对于具有不同文化底色和视觉经验的观众,其视觉感知结果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毕竟观看本身与经验、民族、知识、信仰等庞大的个体认知体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对于能够统摄万物的航拍镜头而言,其为观看提供了无数的选择和可能,进而其意义的生成必然走向多元与差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