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谓明治(历史学堂)
》
售價:HK$
63.8

《
古典的别择(艺文志·古典)
》
售價:HK$
57.2

《
弱关联:在旅行中探寻检索词
》
售價:HK$
53.9

《
稷下先生(稷下学宫的历史探究,稷下先生的故事再现)
》
售價:HK$
74.8

《
我和她们不一样
》
售價:HK$
74.8

《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
售價:HK$
54.8

《
先进电池高质量制造:标准化·大规模·智能化
》
售價:HK$
107.8

《
时刻人文·野兽之魂(当代史学大师卡洛·金兹伯格新近力作,不止“微观史学”,展现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身临其境,感受地球以绝佳的耐心
用时光雕刻出中国西部独特的地理风貌
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西部,高原、山原宽谷、沼泽、湖泊等多种地貌组合于此,这里海拔之高、地形之崎岖、峡谷之密集,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格局,几乎成为了中国美丽风景的代名词。
资深地质工作者的动情讲述
是对真实地理的非虚构文学描述
这本书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广袤迷人的图像,作者努力寻找科研与科普的衔接点,集科普性、可读性于一体,同时,这本书还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读本,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赞叹。
40余位专业摄影师,跨越24个维度
拍摄下200多幅精彩照片
全书收录了大量专业摄影师拍摄的200余幅高清照片,对应书中所讲述的每一处地理地标,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壮丽景致的震撼。同时,书中还专门绘制了50余张关于地理地貌的成因图,让地理科普更为直观和形象。
不仅是对中国西部地理的全方位展示
更是一次对生命、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反思与升华
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世今生,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人们结草而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作者、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李忠东多年地理考察的成果之作,力图从西北以北、帕米尔之上、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等五个板块建个人主观的西部地理“形象”。作者以专业的地质工作者视角为读者勾画了中国西部的广袤与迷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象,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西部大野的苍茫辽远和雄奇峻秀。书中没有堆砌生涩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没有权威的居高临下,保持着纪录片式的理性克制,又充满理工科的浪漫,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更是一部非常全面、深入浅出的科普中国西部地理的难得佳作。
|
關於作者: |
李忠东,男,1971年生于四川雅安,现居成都,就职于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旅游地学专家,科普作家,长期从事旅游地质研究,常年行走于野外,主持完成上百个地质公园等景观地的调查,曾经担任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一直试图用键盘和相机记录地球故事,一直努力用科学和人文精神解读自然。出版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大河奇峡》等作品,《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获得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典赞·科普中国”2023年度科普人物。
|
目錄:
|
01
西北之北
可可托海:牧羊人的“金山银海”
喀纳斯,中国“雄鸡”最美的尾羽
如此“浑蛋”: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石蛋地貌
天山北麓, 一条斑斓的彩色走廊
帕米尔高原:多少美丽,多少遗憾?
塔什库尔干谷地:冰川下的景观大道
02
青藏苍茫
阿什库勒火山群:世界屋脊上的高海拔火山景观
天上的阿里:四条重量级山脉汇聚下的斑斓大地
喜马拉雅山脉:看地球最高的山
念青唐古拉山脉大陆性冰川:
易贡藏布 :神奇的“突刺”与“雨舌”
澜沧江古盐田:阳光与风的传奇
03
横断东西
横断山: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一见倾心,爱上雪山
海子山:冰帽冰川侵袭后的“异域奇迹”
巴塘茶洛:横断山的气热泉群景观
鲜水河断裂带:优美而危险的诗意栖居
玉石之峰与黄河曲流
横断山脉的“红”与“黑”
04
天造大盆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
大渡河峡谷:雄阔与幽深之美
1700岁,两株桢楠的故事
05
云贵高原
阶梯边缘:大小凉山的“宽窄”“凉热”
螺髻山,“冰”与“火”的世界
大湖如链:云南高原的断陷湖群
湘西,云贵高原边缘的台地峡谷
|
內容試閱:
|
序
对我国大陆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划分就是北方、南方,东部、西部。北方、南方更多用于对气候、地理、性格类型的划分。如北方代表寒冷干旱,南方代表温润多雨;北方人粗犷厚重,南方人细腻温婉。而东部和西部则更多用于地貌、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划分。如西部代表山地冰川,东部代表平原河湖;西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且,我们还有以“东西”一词来泛指一切,而以“南北”一词表示差异的用语习惯。
胡焕庸线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其实它也是一条对中国大陆“东、西”两分的对角线,不同之处在于后来我们指的东西部更多是的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而胡线则主要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角度划分。近100 年来,这条神奇的中国对角线,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人口学的范畴。人们发现,我国的很多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现象都与这条线息息相关。追溯到古代,这条线甚至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实力此消彼长的标志线、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死线。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线的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比如,它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线的东南是平原、丘陵、海滨,是沃野千里的富庶,是田园牧歌的诗意,是江南烟雨的温婉;线的西北是沙漠、戈壁、雪山,是苍茫起伏的高原,是大漠孤城的荒凉,是“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的豪迈。
这种差异,正是“东部”和“西部”带给我们的最大魅力。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常年行走在西部。从阿尔泰山至横断山,这是西部的西部,板块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拼接,沧海桑田、陆地高原之间的切换更替,使这里地势高亢,地貌复杂,景观多元。它几乎汇聚我国全部的雪山冰川,90% 的瀚海、沙漠。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发源地均位于此。这里还是地球表面海拔最高之地、地形最崎岖之地、峡谷最密集之地。
然而,这片山水现在彼此相连,不分彼此,但在遥远的亿万年前,它们曾经属于不同的超级大陆,之间隔着波涛汹涌的大洋。当我第一次见到西部的这般景象时,它们似乎被时间定住,或者还停滞在过去的时空。眼前的这些岩石,出现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地区,可它们都曾经是2 亿年前海底的沉积物。我们走到它面前,用罗盘测量它在大地出露的状态,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细微结构,试图去理解这些岩石形成之初的环境,它们曾经是海边的细小砂粒,随波逐流,在地球引力下缓慢沉淀,不紧不慢。它们会把大海的细微变化保留在岩石的结构中,像是谍战片中的特工,在貌似正常的现场,故意给我们留下一些记号。通过观察,我们接收到了这些信息。
从北部的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向南越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然后是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一直到云贵高原,我们一路追寻。地质构造的复杂多变,地形地貌的跌宕不羁,不断带给我全新思考,而地球始终充满了谜,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它既近在咫尺,又似乎遥不可及。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大自然时,都有强烈的无力感。
如何讲述我国西部的地球故事,这是一个难题。我国古代的地理书往往是“八股文”式,充满了学究之气,如言地理必言《山海经》《禹贡》《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很快便陷落在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就算具备一定科学考察精神的《徐霞客游记》,也仅仅算是带有地理探索成分的行旅游记。而近现代地质、地理学家,也多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论述西部,虽充满“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却很少有人俯下身段,接地气地写几篇大众看得懂的文章谈谈西部地理。
地球上的山川,皆有故事。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它们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们追溯它们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应被忽略或忘记。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又因何“如此这般”?我们动辄“隆起”“抬升”,下笔便是“风化”“侵蚀”,并不是为了弄些看不懂的名词来故弄玄虚,也不是为了卖弄“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这景观大多与地球的演化息息相关。地球内部的每一次细微变化、调整,透射在地球表面,都可能是天崩地裂、江河易貌。而景观的形成恰好将地球的演化历程折射给我们,所以探究山水江河的形成,也是在探寻地球留给我们的密码,这不仅很重要,而且很有趣。
大约在200 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这就是人类。人类出现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的产生。但人类文化的形成又紧紧附着在地理山川、土地风物之上。追溯文化的源起,我们往往最终会追溯到一座山、一条河。人们因地制宜,结庐而居、筑城造廓、聚人成邑,一切文明与思想最终都和这座山、这条河纠缠交织。这就是我们要从地理看西部的原因。
阿尔泰山是我国的北境之山,它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戈壁延伸至西伯利亚。阿尔泰山不仅景观优美,还被称为“金山”,这里蕴藏的稀有金属矿世界闻名,因矿而兴的可可托海充满传奇色彩,而喀纳斯更被称为“北国仙境”。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边缘发育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它似山非山,似峰非峰,千疮百孔,又极尽奇绝,干燥而凛冽的定向风吹蚀是这种地貌形成的关键。
天山历来神秘,但天山除了雪山、森林、草场,还有一抹鲜艳的红色。天山北麓的红层带将大自然的瑰丽色彩发挥到极致,这里的泥火山可以和美国的黄石公园泥火山媲美。
说到山,其“祖”在帕米尔,西部的几条重要山脉全部汇集在此。帕米尔是《山海经》记载的“不周山”,是丝绸之路上的“葱岭”,是玄奘翻越过的“波谜罗川”,但它也是中国之痛,帕米尔八帕现在仅一帕半在中国。宽谷是深入理解帕米尔的关键。萨雷阔勒岭与昆仑山之间,塔什库尔干河谷是新疆最美的景观大道,著名的中巴公路就从河谷中穿过。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大陆近百年没有火山喷发”,而唯一能挑战这个结论的,就是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群中的阿什火山。2016 年,我们的考察组历尽艰辛进入这个无人区,去探究从280 万年前第一次喷发到现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地上的阿里你也许熟知,但从天上看到的阿里呢?军旅摄影师向文军常搭乘米格171 直升机执行任务,他通过高空舷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阿里。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也最年轻的褶皱山系,仅中段便汇聚了全球14 座海拔8000 米以上高峰中的9 座。新219 国道康马至萨嘎段,约400 千米的路程,成为全球绝无仅有的9 座8000 米级雪山观赏之路。
我们往往只注意青藏高原的高和寒,很少关注其深。实际上,藏东南是地球表面最深邃的地方和最崎岖的地区之一。从空中俯瞰,易贡藏布大峡谷和雅鲁藏布江就像一柄长剑刺入青藏高原的腹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剑锋所指直抵高原腹地,单之蔷先生将这个区域称为“雨舌”。雨舌吻过,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森林茂盛,是桃花最高的远征。
澜沧江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在澜沧江长达4900 千米的行程中,滇藏交界这一段最为狭窄与陡峻。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在这样狭束的空间里,人类居然利用洪水冲刷堆积的点滴土地,播种耕耘,繁衍生息,并且凿井架田,背卤晒盐,将人与自然的传奇续写千年,延绵至今。
在构成青藏高原的巨大山系中,横断山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突然转向,山水南北相间而行,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别出心裁、最不可思议的神奇之山。
横断山是一个盛产雪山的区域,这里分布着我国最东的雪山群。“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传佛教经典《时轮经》中的“香巴拉”,一直是“理想净土”的最高境界,也是现代词“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传香格里拉便隐藏在一个雪山环抱的地方,她会是横断山的某一座雪山吗?
稻城北部的海子山是一处类似火星表面的蛮荒之地,这些“异域奇象”来源于70 万年前的冰帽冰川侵蚀,而这片古冰帽遗迹的存在又引起了科学家们的“争吵”,它关乎着在冰川时代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样子。
横断山是我国温泉密集区,也是除西藏以外的高温水热活动密集区。在四川巴塘县的措普沟,无数高温水汽、温泉从地下汩汩而出,常年云蒸霞蔚,热气缥缈,并伴随磅礴的间歇喷泉和惊天动地的水热爆炸,这里成为横断山难得的可以观赏的热泉景观。
在四川西部,有一条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地震沿断裂带形成众多的地震遗迹,甚至还因此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地震建筑——崩柯。这条断裂带还发育一种极为特殊的景观——糜棱岩石林,它与新龙红山的高寒丹霞一起构成横断山“红”与“黑”的奇异世界。
黄河流经四川境内,有两个地方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它与长江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最东段的莲宝叶则,一个是它留在若尔盖草原的曲流。莲宝叶则的花岗岩峰丛嵯峨嶙峋,被称为“仙界”“魔界”。而黄河遇上若尔盖,也上演着迁徙、漂移、侵蚀、袭夺的大戏,留下最为繁复的曲流和最柔美的倩影。
北纬30 度线穿过的大陆中西部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而唯有四川盆地是一个温润多雨的绿色盆地,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天府之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红色盆地,中生代形成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以低山、丘陵、平坝的形态交替出现。盆地的西南边缘发育一种当地人称为“红圈子”的奇特地貌。在多次考察中,我们发现这是一种新的丹霞地貌形态,以发育大型环形绝壁而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丹霞,我们称之为“环崖丹霞”。
流淌在四川盆地边缘的大渡河,既是一条蜿蜒的大河,又是一条充满委屈的大河。这条无比美丽的大河既滋润着两岸生灵,也孕育了无数非渡不可的英雄悲歌。大渡河支流青衣江流域的荥经县有一座云峰寺,因殿前有两棵1700 岁的桢楠树而闻名,它们又是如何躲过皇木采伐的刀斧之灾,活成一个传奇的呢?
在云南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大湖,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断陷湖。而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过渡地带的大小凉山历来神秘。这里既有逼仄深幽的峡谷,又发育有宽缓的河谷和盆地,更有众多四面或三顶绝壁环绕的大断崖,仿佛地球的边缘。而云贵高原另一端,在地壳持续强烈的抬升作用下,巨厚的碳酸盐岩被流水切割、溶蚀,最终在湘西形成中国最为壮观的岩溶台地峡谷群。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由北向南跨及24 个纬度,跨越中国西部几乎所有的重要山脉和重要河流。这些山脉和河流都曾经是我从事地质工作的区域。从20 年前开始接触地理,它们又成为我的研究对象。地质和地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地质关注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以及演化,而地理更关注地球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有点像医学中的内科和外科。我一直试图用地质的思维去解决地理的问题,就像外科的问题往往需要先解决身体内部的问题。也一直试图以“科普”和“人文”的方式去解读地质。后来为《中国国家地理》撰稿,所写大多与西部有关。也陆续出版过一些姑且称之为“旅游地理”类的书籍,2016 年还创办了“侠客地理”微信公众号,不遗余力自讨苦吃地一写八年。
在这本《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我选择了27 篇最能代表中国西部的篇目,它们大多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是有关西部的地理教科书,它无法系统、完整地阐释西部地理,但它能让读者尽量整体地认识中国西部;它也不是一本有关西部旅行的路书,不具备引导大众出行旅游的功能,但它能为行者提供科学参考。当然它更像是一张有关西部地理的拼图,27篇文章就是27 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它拼出的西部一定是斑斓的。
李忠东
2024 年12 月25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