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被困住的人(余华、李翊云等名家推崇的短篇大师,历时20多年创作,73个受困于生活的故事,洞见人性的幽微之处和人生的真相)
》
售價:HK$
240.9

《
灯花笑共此灯(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系统家庭治疗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3.5

《
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
》
售價:HK$
75.9

《
复利效应
》
售價:HK$
48.4

《
莫雷诺心理学:慢性焦虑(西班牙临床心理学家经典入门指南,焦虑症与恐惧症治愈手册。冲破情绪困局,揭示焦虑本质)
》
售價:HK$
54.8

《
莫雷诺心理学:克服强迫症(第5版,西班牙临床心理学家经典入门指南,强迫症的诱因、病症与治疗,收录强迫症自测表)
》
售價:HK$
54.8

《
杰出投资者的情绪管理课:揭秘巴菲特不住在华尔街的真相(德国年度财经图书奖)
》
售價:HK$
87.8
|
內容簡介: |
历时六年多,本书的两位主要作者带领其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研究团队,深入北京多所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及其家庭和所在社区开展田野工作。两位主要作者具有专业的文化人类学学术背景,其作品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围绕多维文化交融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本书描摹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迁子女的教育生态系统,对学校文化交融教育实践进行呈现,诠释随迁子女文化交融的逻辑框架,并具体分析文化交融情境及其内在逻辑,同时探讨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文化区隔问题。据此,本书从中提炼出随迁子女多维文化交融的理论内涵和要素。
|
關於作者: |
樊秀丽,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学术)。现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从事教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大凉山彝族における葬送儀礼と霊魂観を通してみ帰属集団意識の形成》;《芳年华月草生木长——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发展史志(1956—2016)》;译著《智识的生产技术》等。
刘谦,副教授,201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导资格。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各类课题。 在北京市各区县的随迁子女学校开展田野工作数年,并于2013至2014学年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在费城公立学校开展田野工作。出版专著3部,编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一 “交融”理论溯源与借鉴
二 文化融合理论溯源与借鉴
三 随迁子女的“文化区隔”表象
四 对先行研究的评析
第三章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
一 获得在流入地就学机会(1996—2003)
二 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经费(2004—2009)
三 打通在籍学生升学渠道(2010—2014)
四 创新户籍制度严控人口(2014—2019)
五 总结
第四章 以日常生活蕴含文化融合教育——古二分小学田野报告
一 概观田野研究学校
二 生态系统视角下学校日常生活的文化融合教育层次
三 特定群体在学校场域中的文化融合样态
四 结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融合教育实践
第五章 多元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交融——石景山实验小学分校田野报告
一 学校基本情况
二 多维文化交融:实小分校的多元文化教育
三 结语:以多元文化教育促多维文化交融
第六章 从游戏世界解读随迁子女“斑驳”的社会文化融合状态——利民学校田野报告
一 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文化融合含义
二 从游戏透视文化
三 研究方法
四 随迁子女的游戏实践
五 结语:随迁子女斑驳的社会文化交融状态
第七章 升旗仪式视角下的融合教育机理——小武基校田野报告
一 融合教育机理纽带:学校升旗仪式场域的概观
二 研究方法
三 仪式理论与实践过程
四 结语:升旗仪式中的融合教育作用机理阐释
第八章 政策保障合法教育权益——上海市随迁子女文化交融教育调查报告
一 城市特性与管理逻辑
二 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
三 随迁子女的教育实践
四 总结
第九章 培养城市建设者——深圳市随迁子女社会文化交融情况调查报告
一 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
二 “来了就是深圳人”
三 积分制度与义务教育
四 深圳的城市逻辑与随迁子女教育政策
五 总结
第十章 随迁子女文化交融教育现状——基于北京市四所小学的问卷调查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 京籍与非京籍学生的特征差异
三 非京籍学生文化融合教育差异
四 总结
第十一章 结论——理论建构与建议
一 主要发现
二 多维文化交融理论建构
三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