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晚清台海危机舆论史

書城自編碼: 412159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张继木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3607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缠论精解:轻松读懂缠论(图解版)
《 缠论精解:轻松读懂缠论(图解版) 》

售價:HK$ 54.8
光绪帝传
《 光绪帝传 》

售價:HK$ 54.8
名士自风流:中国古代隐士传
《 名士自风流:中国古代隐士传 》

售價:HK$ 46.2
萨提亚冥想:大师带你聆听自己     萨提亚 身心灵 冥想 成长
《 萨提亚冥想:大师带你聆听自己 萨提亚 身心灵 冥想 成长 》

售價:HK$ 64.9
尔文书系 中世纪的刑罚 关于中世纪罪犯、女巫和疯子的理性之书 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 探究黑暗时代的法律之光
《 尔文书系 中世纪的刑罚 关于中世纪罪犯、女巫和疯子的理性之书 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 探究黑暗时代的法律之光 》

售價:HK$ 85.8
为什么会爱错人
《 为什么会爱错人 》

售價:HK$ 38.5
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 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

售價:HK$ 63.8
生而液态: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社会学大家鲍曼的最后一课,给每个现代人应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方案)
《 生而液态: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社会学大家鲍曼的最后一课,给每个现代人应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方案) 》

售價:HK$ 53.9

內容簡介:
本书综合运用新闻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外交学的知识与方法,利用一手档案与报刊资料,分三个篇章,依次考察了日本侵台、法军攻台以及乙未割台等晚清三次较大规模的台海危机舆论史。本书对舆论史料的梳理不仅重视报刊舆论,而且重视政府人士、意见领袖以及民间的代表性看法等群体意见,力图呈现晚清台海危机中的整体舆论状况,以及各方舆论之互动及其同外交、军事间的关系,特别是侵略舆论与反侵略舆论间的交锋情形。
關於作者:
张继木(1981- ),男,湖北监利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新闻史、边疆传播、新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曾获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
目錄
序 1
绪 论 9
上篇:日本侵台舆论史 ·17
第一章 日本侵台预谋及其传播 ·· 19
第一节 日本侵台的舆论前奏 · 19
第二节 日本侵台部署的曝光 · 27
第二章 对日立场:“惩番”共识下的舆论分歧 · 37
第一节 “惩番”共识 37
第二节 是非与真伪之辩 · 41
第三节 日军媒体形象之对立 · 60
第三章 对中日善后工作的舆论观察 ·· 68
第一节 和战传闻 ·· 68
第二节 舆论界总体主和 · 74
第三节 舆论界对和局的反应 · 81
中篇:法军攻台舆论史 ·95
第四章 攻台先声:“质地索偿”之议 ·· 97
第一节 舆论界的初步反应 · 97
第二节 舆论之深入与政府之应对 103
第五章 “以台为质”论的提出及其舆论分野 112
第一节 “和局不可恃” 112
第二节 “以台为质”论出笼 ·· 115
第三节 舆论界泾渭分明 123
第六章 法军攻台期间的报刊舆论斗争 · 136
第一节 和战之见 ·136
第二节 舆论卫台:中文报刊的舆论助阵 150
下篇:乙未割台舆论史 ·· 173
第七章 反割台舆论的兴起 · 175
第一节 割台之议 ·175
第二节 反割台舆论的乍起 188
第八章 声援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 · 207
第一节 申说“自立”苦衷 207
第二节 教战:贡献保台之策 212
第三节 痛思与助威 21
几点认识 239
参考文献 250
人名索引 257
后 记 265
內容試閱

农历霜降日,我收到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继木老师的书
稿《晚清台海危机舆论史》,嘱我作序。该著洋洋30 万言,篇幅不算特别大,
但还是给我了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本舆论史研究专著,牵涉到近代报刊史、
军事史、政治史、国际关系史诸多领域,属于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过去学界关
注不多,比较冷僻,但是张继木近年来一直在这里默默耕耘,并且得到了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业界的
认可。
在中国古代,民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尚书· 泰誓》
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德经》则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
心为心”。舆论则是表达出了的民意。自先秦以降,中国历代均重视民意的采
集,为此还设有专门的采风官,古之治史者也必重民情。司马迁在写作《史记》
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作历史证据。如在《项羽本纪》中引用
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楚人反抗暴秦的决心。又如在《淮阴侯列
传》中运用民谣“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谴责
帝君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残忍行为。唐代名臣魏征有句名言:“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些论断大体上表达了一个相近的意思,即
天意来自民意,民意、舆论不可违逆,理想的政策便是“顺天心,说民意”。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舆论或舆论史或许不是广泛吸睛的研究
课题,但是联系到台海,则绝对能够成为政学各界重要的兴奋点。即便是尘封
在一百多年前的过去,台海舆情也足以引发学界的关注。对当代中国而言,台
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台湾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是捍卫大陆的屏障,台湾
海峡亦为中国内海,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可是在西方列强看来,台湾是控制
中国的锁钥,是封锁中国、遏制中国崛起的第一岛链的关键环节。所以,当中
国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发展为负责任的全球大国时,为了维护自己占主
导地位的既有秩序,欧美强国在经济文化诸多遏制手段相继失效的情况下,越
来越多地依赖“台湾牌”。在阻遏中国崛起的目标上,美国、欧洲列强、澳大利
亚、加拿大、日本,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国际舆论界普遍担心,台海危机可能
是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分析判断当今国际格局
自然应该从历史变迁中梳理其来龙去脉。张继木的专著《晚晴台海危机舆论史》
在鉴往知今、经世致用方面,迎合了当今国家的紧迫需求,为中国国家战略提
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此后百余年间,西方列强相
继入侵,在与它们的碰撞中,清军屡战屡败,于是不停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大清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台湾成为列强觊觎之地,乃至最终沦陷,是大势
下的必然。19 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围绕台海爆发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危机:
第一次是1874 年日本侵台,第二次是中法战争期间法军攻台,第三次是甲午战
争失败后乙未割台。由于国门洞开以及近代报刊的兴起与介入,这三次台海危
机中,报刊舆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动员、战争准备及谈判,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1874 年各报对日本侵台部署之曝光,甚至一度令日本上层打消侵台的念
头。日本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在给大隈重信的信中写道:考虑到外国人员与舰船
之被禁止,此次行动亦无清政府之授权,且各国公论以为台湾为中国领土,因
此,“绝无成功之可能”“此事只得暂停”;“至于西乡都督方面,应通知其暂时
待命”。法军攻台前夕,法国海军舰长福禄诺(Fournier)表示,曾纪泽(时任
清朝驻英、法、俄等国公使)在欧洲的舆论运用“使法国人民每天都处于精神
紧张状态”。而且,还不止于此,对清政府而言,台海危机不单是军事、外交危
机,也包含着舆论危机。正如作者所说:“当时主导东亚乃至国际舆论场的英文
报刊,常常混淆侵略与被侵略的是非界限、传播对中方的轻侮之见,给中国造
成真相危机、形象危机等舆论危机。”由是观之,本书以“晚清台海危机舆论”
为研究对象,不仅选题具有开创性,所涉内容也相当有分量。事实上,作为国
家课题的结项成果,本书获得了通讯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有专家称:“该成果
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拓展了报刊史、外交史、政治史研究的空间,填补了相关领
域的空白”;还有专家称:“该项目成果比较细致地论述了我国报刊对台湾被外
来势力侵犯的舆论斗争经历。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在学术界第一个针对这个问
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这项研究的空白。”
何为“舆论史”?基于对舆论的不同理解,学界对“舆论史”亦无定论。
这种不确定无非是对舆论主体与对象的认知偏差,但在对象明晰的情况下,便
只需厘清主体。作为历史的研究,对主体之厘清其实无需太多纠结,最保险的
做法是将当时所有关注台海危机的个人、群体、机构等悉数纳入考察范围,如
此则不可能漏掉任何可能的主体。话虽如此,但并不是所有的舆论都会在历史
上留下痕迹,更何况是在舆论社会尚不发达、民众尚未觉醒的晚清。《万国公
报》对晚清社会曾这样论述:“(晚清社会)上下隔绝,情义不通,民间疾苦不
能知矣。朝廷政事,官吏设施,无人敢议,得失莫辨矣。纵有上谕颁行,‘京
报’叠发,亦多言百官升迁,太史陈奏之事,而于民间之隐痛恒鲜洞烛,果何
裨乎?” 其所言非虚,理论上讲,都市之人可以通过阅读新报来了解时政、抒
发感想,但事实上这在战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清廷往往会开启更
加严厉的禁言模式。譬如,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曾颁布“禁谈国事”的禁令,
据《益闻录》报道:“中日开战以来,京中禁谈国事,凡私言密语,偶涉中日之
事,一经官差耳闻,(遂)揪发辫拖入狴犴,治以奸细之罪。其初仅禁抗(亢)
言高论之流,今则并不许交头接耳齿及中东。大街小巷、茶肆酒馆、庵观寺庙,
莫不有巡逻之人暗查密访。” 都市尚且如此就遑论广大的乡村了。显然,不明就
里的公众只能处于无感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讲,晚清公众鲜少有舆论表达,相
应地,舆论痕迹便不多见。因此,晚清舆论史的考察不能以最切合舆论本义的
公众意见为主,这是历史的规定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书亦不可逾越,
只能以报刊舆论为主体,兼顾公众意见。在对各种舆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本
书体现出如下五个特点。
其一,注重考察各种舆论间的互动,特别是反侵略舆论内部的分歧与冲突
以及反侵略舆论对侵略舆论的斗争,这构成本书的论述主线。反侵略舆论内部
的分歧突出地反映在反侵略态度之不同。1874 年日本侵台期间,《申报》与《汇
报》尽管均主和平,但冲突对和议的实际态度却不无分歧,先是《汇报》直言
不讳地批评《申报》一味主和以致罔顾消息真伪:“近阅申报有时事之最要者,
得之如获拱璧,无不据以为实;及乎证以他耗则又咸以为虚。岂主笔人杜撰而
成者耶?前阅七百四十四号《申报》,有《和音已至》一则,言台湾军事和议
已成,不至互启兵衅,闻者信之。泊乎各轮船由天津来沪到埠者不一船次,第
询之则茫然不知,又询之西国驻沪各领事及日本领事之驻沪者,则亦茫然不知
此等消息。为时事之最要,凡官吏衙署无不先有见闻,岂官宪皆无所闻而《申
报》独得其秘乎?闻阿使臣与总署所议之件殊属隐秘,未易得有确音。”未久,
《申报》则攻击《汇报》幸灾乐祸:“连阅《汇报》所载译《字林日报》‘西人论
中东事’一则,不禁太息者屡。有感于心,遂不能已于言,故走笔而为之论曰:
排难解纷者,君子之深心;幸灾乐祸者,小人之常态。威公所行,究不失为君
子;众人所论,恐少涉于小人也。” 马尾海战后,《申报》一改此前主战的立场,
转而主和,并谓:“中国大有岌岌之势”;“倘此时再不说和,则法人增兵,新兵
将至。既至之后,一系大国,一系强国,两边不免血战。延至一年之久,费一
年之极大兵饷,一年之生意滞碍,并有胜负之不测,不更殆哉?” 此论一出即
遭围攻,《字林沪报》评论道:“基隆小挫、长门大战(马尾海战),正以激将士
之怒、□闾阎之心,敌忾同仇、杀敌致果,不旋踵而可睹成效者,岂容偶尔蹉
跌而遂与之行成耶?”至于反侵略舆论对侵略的斗争,在三次台海危机中俯拾
皆是,恕不一一列举。
其二,关注舆论与军事、外交间的咬合现象,系统呈现了列强利用舆论配
合军事、外交行动的场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外交使团起初反对日本侵台,于
是,英国在日本的言论机关《日本每日先驱报》(Japan Daily Herald)即评论
道:“台湾即福尔摩沙,在清帝国之境内,此为毋庸议论之事。若如此,则派兵
登陆于和亲国土地这件事,除两国间预先订有约定而互相表示同意外,则为侵
犯土地。” 法军攻台期间,《字林西报》配合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Paten?tre),
颠倒黑白地做所谓“更正”报道:“根据得自孤拔将军的情报,谨对发表于昨日
报纸上关于淡水战斗的新闻更正如下:利士比将军麾下的一部分部队进行侦察
试探;两千名中国部队与从事侦察的法国小分队发生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法方
的损失为:六人阵亡,十一人失踪,大约四十人受伤;中方损失两三百人。” 到
了乙未割台之时,面对日本驻英公使的询问,英国外交大臣竟谓,“关于一般形
势,若认为如报纸所报导,盖无大错”,足见英国报界与外交当局关系之密切。
其三,注重对舆论成分进行甄别,区分舆论真伪,还原真实的舆论面貌。
一方面,对报刊舆论与实际民情进行了比对。如,在法军攻台前夕,主战的中
文报界均强调民心可用,《申报》称:“今弃和而言战,民之奋然而起者,正有
迫不及待之势矣。”《述报》亦谓:“且就中国之人心观之,言战则舆情共奋,言
和则众口同讥,此固斯民之义愤使然。”然而,作者的论述并未止步于此,而
是对真实的民情进行了揭示:早在“谅山之战”前,由于法国军舰抵闽,“一时
杯蛇市虎,互起猜疑。闽浙总督何制军(何璟)闻之,即集僚属商议,谓民情
如此,恐有意外,须饬营官,每城调兵五百,昼夜驻守,俾资弹压。又着各城,
皆于五点钟闭关,以期奸人无从窃发焉。按福州各城,向皆八点钟始闭,兹以
防务孔亟,故早数点钟也。是日,付(附)近村民,得闻此耗,惶恐殊甚”。
而在法军炮轰基隆前夕,李鸿章亦在致总理衙门的电报中写道:“中、法尚未说
妥,福州居民大为震动。” 另一方面,对报刊舆论与实际战情进行了比对。如,
《申报》等中文报刊为声援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不惜罔顾事实,一味地高声
奏凯,“凡关于此间台湾战事的记载,几乎均为台湾军民告捷、日军败亡的消
息”,“特别是有关日军伤亡数字的报道,动辄曰成百上千”。对此,作者严肃地
指出:“如果把《申报》所报道的歼敌数量相加,总的歼敌数则数以万计,那么,
照此说来岛上的几万日军已不复存在。而事实上,日军在每次战斗中的死亡人
数自几人到几十人不等,鲜有百人以上的情况。从与日军的数次激战来看,在
每次战斗中歼灭日军的数量也仅在数十人。据记载,在日军伤亡惨重的大科嵌
战役中,也不过‘六十名覆没’。”
其四,综合运用新闻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外交学的知识与方法。作者
意识到,舆论史料的抓取与分析需要新闻学的知识背景,而台海危机则不仅包
含历史细节,还牵涉国际政治与外交形势,因此,有意识地运用了多学科的知
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了对奕?在与大久保利通谈判中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
作者回顾了奕?等人的国际法接触史;为弄清法军封锁台湾西部、北部洋面及
港口的法理真相,作者除研读《万国公法》之外,还对“和平封口”的国际惯
例进行了考察;为认清外交保台的形势,作者着重研究了英、俄等主要国家的
外交主张及其真实意图;等等。
其五,在材料的利用上,主要依靠一手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在档案文献
的利用上,除利用已出版的档案之外,还挖掘了不少尚未出版的档案,如1874
年日本侵台系列档案。在报刊资料的利用上,一方面尽力扩大中文报刊的利用
范围,除将《申报》《新闻报》等传统大报纳入考察范围之外,还充分利用了
《教会新报》《万国公报》《中西闻见录》《汇报》《益闻录》《述报》《直报》《新
闻报》《字林沪报》等报刊,基本涵盖了晚清主要中文报刊;另一方面,将《泰
晤士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有代表性的英文报刊悉数纳入。
历史学者克罗齐曾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先
生对此做了如下解释,“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时底思
索,打动现时底兴趣,和现时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换言之,发生在过去的
历史,只有与现实发生关联,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思考,促成过去与现在的对
话。这一理解或许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晚清台海危机舆论史》的价值。
作为张继木《晚清台海危机舆论史》的第一位读者,阅读后的第一感觉是,
这本历史专著论从史出,严谨厚实,别开生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
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填补了报刊史、舆论史的空白。当然,从臻于至善的学术
追求而言,本书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日、法等当事国主流报刊的一
手舆论史料尚待进一步挖掘、补充。来日方长,希望作者张继木博士能够百尺
竿头,更进一步,期待本书修订之际再行增补、拓展。
是为序。
张昆
2021 年10 月28 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