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主机器人导论
》
售價:HK$
87.8

《
何处为家:雪莉·哈扎德和唐纳德·基恩的书信情谊
》
售價:HK$
96.8

《
和虫虫面对面
》
售價:HK$
74.7

《
何谓明治(历史学堂)
》
售價:HK$
63.8

《
古典的别择(艺文志·古典)
》
售價:HK$
57.2

《
弱关联:在旅行中探寻检索词
》
售價:HK$
53.9

《
稷下先生(稷下学宫的历史探究,稷下先生的故事再现)
》
售價:HK$
74.8

《
我和她们不一样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横向比较,于细微处感受差异
围绕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本书从两方面展开细致的比较研究:一方面结合原著文本来看电视剧改编,总结了央视版、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对原著文本所采取的不同的改编策略;另一方面,进一步横向对比新旧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改编创作,如对原著“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央视版《三国演义》几次对盛满温酒的酒杯进行镜头特写,通过酒温变化不大侧面展现了关羽的勇猛神威,新版《三国》则是借曹操摸酒杯说“酒还有冷”来展现。如此比较,使研究更加细腻深入。
纵向解读,于差异中寻找规律
自四大名著影视作品播出以来,无论是学术研究界还是普通观众,都对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改编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书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语境的理论视角进行解读。通过对文学原著和新旧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对比研究与细致赏析,本书深入探寻古代长篇小说全本改编成电视剧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总结一般性创作规律,为相关领域的创作提供理论借鉴和观点支撑。
一册在手、随时翻阅,看剧全程无忧
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探讨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实则是引导大众回归文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书在总结四大名著
|
內容簡介: |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标志性文本。通过梳理与辨析,本书旨在探寻相关电视剧改编再创作的流变规律与艺术准则,厘清大众对原著与剧作接受、解读的线索,探寻媒介变迁视域下古典文学题材电视剧审美的演变逻辑。
|
關於作者: |
张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民族学等研究。任教前曾任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中级编辑,原创和参与主创的电视新闻作品曾多次荣获河北新闻奖、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金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华文出版与文化创意学术论坛秘书长。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五部,两次获得河北省社科三等奖。
|
目錄:
|
目 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梳理和评价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基本方法
第二章 四大名著及其电视剧改编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四大名著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征
第二节 四大名著题材影视作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四大名著电视剧改编的基本历程
第三章 精英文化语境下四大名著的开创性改编
第一节 力求忠实于原著——基于现实主义诉求的改编
第二节 文学与影视互契——人物与情节设计的整合与重构
第三节 用音画诠释文学——综合运用视听语言以呈现精彩情节
第四节 强化经典性特质——对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改编的
文艺美学观照
第四章 大众文化语境下四大名著的突破性改编
第一节 游离与回归相调和——以浪漫主义为引领的改编
第二节 适量添加戏说成分——在忠实原著基础上增强表现张力
第三节 声画遮饰文字描写——以高科技影视技法填补想象空间
第四节 快餐文化与功利化——对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文艺美学观照
第五章 对四大名著电视剧改编艺术原则的再思考
第一节 原著第一与无限地接近原著原则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采用影视剧新技法原则
第三节 借鉴多元文艺形态与贴近大众原则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基本信息
附录二 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剧集情况
附录三 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剧集情况
附录四 四大名著影视剧改编情况汇总
附录五 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中一人饰多角情况汇总
附录六 央视版四大名著影视剧中多人饰一角情况汇总
附录七 四大名著电视剧演员串演情况汇总
附录八 空灵具象演传奇——论《聊斋志异》的电视剧改编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王世贞(1526—1590)曾最先提出过“四大奇书”的说法,这四部书是指《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而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 1646)继王世贞后又提出了新的“四大奇书”之说,四部书分别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冯梦龙的这一提法首先得到了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1611— 1680)的肯定,且这一说法开始流行于世。其中《金瓶梅》由于其内容原因,一度被认为是诲淫小说,不应登大雅之堂。清顺治帝开始,全国查抄和禁毁各种淫词小说,《金瓶梅》在列。清乾隆帝时期创作完成的《红楼梦》相较于《金瓶梅》,更为典雅清丽、庄重可人,因此得以保全并流传于世。晚清时,亦有学者将《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与新“四大奇书”并列,合称为“六大名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并称”“合称”来显著于世,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心理寄托和典故出处的文学作品、文学家、文学事件等不胜枚举,其重要性和显著性连为一体,构成了中国文学史链条中环环相扣而又群峰迭起的景观。
进入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经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斗争和重大的社会变革,整体来讲,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不断给文艺发展和影视繁荣提供更为丰厚的土壤和坚实的助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民生得到持续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众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对于文学、教育、审美、娱乐等有了更具体和更多元的追求。“名著”成为媒介化时代的大 IP,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助力了文学阐释学的发展以及影视文化的勃兴,也促进了影视消费观念的聚合。在学术研究领域,其作为一门“显学”,也引来了更多的专门研究者,并逐渐形成了研究阵营和学术流派,比如“红学”等。从文学批评角度看,各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点层出不穷,大量的“评注本”以及“续书”“伪书”等得以出版,成为文化界和出版界共同打造的一种“审美趣谈”和“文艺殊象”。
“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的叫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前者在于“名”,后者在于“奇”,可谓各有千秋,但“名著”的提法更为贴近当下的表达范式。从出版史的角度来看,明代以后开始流行线装书,与蝴蝶装、包背装等相比,线装书的装帧形式便于翻阅,不易破散,更有利于复制和传播。在以大量的印刷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的劳动场景出现之前,线装书便是最优的版本装帧形式,而在这之后,出现了胶订本等具备更大规模和更优质阅读体验的形式,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伟大文学作品的传播样态,也不断满足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可见,名著的产生与其文本能够被大量复制且成本相对低廉有重要关系。古代的官刻、私刻、坊刻都可以根据各自的诉求对这些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进行文字传播甚至是图像传播。特别是 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出版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后如1912年创办的中华书局等,也都在文学传播方面着力较多,具体品类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军事、语言文字、科技、生活、蒙学等,又顺应了西方的分科之学,进一步将名著归入具体的类目中,并促成了各种大部头文学作品继续深入民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群众阅读基础。
在电的发明以及照相机、留声机、摄像机等具体设备被发明之前,人类基本生存于一个线性平面时空中,人们无法全面保存当时的所听和所闻,而只能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进行复述和描述。收音机、电视机等具体装置设备被西方发明并被普遍应用后,整个世界的再现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一种更为接近于真实而不是想象的世界出现,如同将世界景观的记忆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世界观”出现了多棱镜,世界在人类描述和记忆中的运行轨迹出现了“平行”和“反复”。“西学东渐”之风首先瞄准科学技术方面,“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时代风尚,从军事斗争到日常生活,外国的装置首先是以产品的形式进入中国,而后中国可以独立生产自己的产品,如收音机、电视机等。虽然技术发展有先后之分,但是中国接下来在声光电领域发展迅速,并且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了较多的基于传统文化题材领域的尝试。经过了长时间影视剧改编与创作实践,中国的影视剧反向输出到国际市场,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题材范畴、制作规范和审美风格,进一步彰显了古典含蓄的东方神韵,也呈现了东方大国的文化自信。
再回过来看图书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先推出了四大名著,由于其处于公版领域,其他出版社也跟着效仿,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过四大名著。按照封面设计、内文排版风格以及注释风格,又分为经典版、大字版、典藏版、插图版等。对四大名著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析、品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市场需求;而后又出现了多种语言的译本,其中以英译本为最多,四大名著逐渐拥有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四大名著由文学现象转化为出版现象,进而浸润为文化现象,并升级为全球传播现象。1982年 6月,《红旗》杂志文艺部编写的《论文艺与群众》一书出版,书中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一文提出“《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同它们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分不开的”的观点。因此,由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和品读,到对其中的具体人物做详细分析,成为学术界和文化界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1年 7月 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开播后,出现了诸多以四大名著为讲解对象的嘉宾,如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讲《三国演义》、韩田鹿讲《西游记》、鲍鹏山讲《水浒传》等,部分已经形成了品牌,从多角度、多侧面增进了受众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一时间又掀起了重读热和新解潮,并影响至今。
而在此之前,央视版四大名著的制作和播出,尤其是基于电视剧呈现特点的情节改编与人物塑造,成为整个四大名著传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人物原型、情节架构、片段选取、形象设计等均提供了有依据的探索实践和有范式的美学表达模版。再加上同时代各种为民众所使用的媒介,都能够方便查找到有关四大名著的内容,客观上促使四大名著在中国读者中的认知、学习和品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四大名著电视剧的整体风格是严肃和庄重的,从语言上看也不是讨巧和谄媚的,而是在半文半白中,既尊重了原著的文学性,又增强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接近感。在文本的解读上有升华,在情节的取舍中显智慧,在艺术的加工中藏功力。技术不是主要的依托,情境的营造却每每是匠心独运,其在展现重大历史场景和幽玄之境界时,颇能拨云见日、巧夺天工,让观众如临其境、浮想联翩。但其底色是安静的,并不忘复归尘土、以示后人。
四大名著如今已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四大名著,是深究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关键,其也成为包含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四大名著电视剧至少影响了三代人(即 70后、80后、90后,电视剧播出之时他们正值孩童或青少年时期),成为人们汲取文学营养、了解传统文化、感知社会冷暖的经典范本。
如今,四大名著电视剧的热度尚在,仍在网络上以再改编的形式,甚至是戏谑、调侃、隐喻式的加工手法,发挥着社会功用,迎合着人们的情感表达诉求。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著产生的艺术启发与审美共振,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有新的艺术表达和情感阐释。
作为 80后,笔者几乎是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第一批受众。儿时的成长环境,是伴着《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枉凝眉》的旋律,如同进入幻境一般,其中的人物形象历历在目又如影随形。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大多都埋藏着四大名著的基因,牵连着某种脾气秉性或重演着某个故事桥段,因为它们都能够深刻地叙述和呈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爱恨情仇、雄韬伟略、生活乐趣等。
四大名著电视剧至今仍是国内影视剧在表演、舞台、特效等方面的标杆,尽管在今天的技术手段看来,有几分粗糙与笨拙,甚至还有不少穿帮镜头,但是瑕不掩瑜,其本质和核心仍然是艺术、文学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相互补充与交相辉映。而后翻拍的一些新剧,虽然运用了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但看起来貌合神离,有的则过于精致、颇多刻意,有的台词油嘴滑舌、婆婆妈妈,消解了时人风骨、败落了古时风尚,倒显得有几分虚假和造作。如今,一些续集和新剧都很少再被允许拍摄,或者从主观能力方面,多数导演和编剧已经不太希望介入四大名著题材,这大约是个好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人的解读方式和心理期待已经完全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体验感和共鸣感已经越来越少,同时这也成为老观众继续怀念那些经典剧作的原因。好在今天的电视剧播出平台和点播服务都空前强大,能够基本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并且还可以加入很多技术手段来辅助分析并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但从人本身来说,由电视剧带来的对四大名著的体认,高峰已过,留下来的就是岁月痕迹中的那些无法挥去的爱恨情仇、家国天下和世事沧桑。
金 强
2023年 11月 24日
于河北大学坤舆德翰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