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辅助艺术创作与设计应用实战
》
售價:HK$
116.8

《
天下、中国与王朝: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结构再认知
》
售價:HK$
101.0

《
缥缈 典藏版(1-5)
》
售價:HK$
258.5

《
揭秘立体翻翻书 我们的中国+地图 精装硬壳儿童3D立体书 小学生中国地理百科 少儿百科知识翻翻书启蒙读物
》
售價:HK$
228.6

《
短线交易天才 我如何从商品期货市场赚到100万 拉瑞威廉姆斯著经典投资期货交易入门技术分析
》
售價:HK$
74.8

《
长江人文馆:中国近代史
》
售價:HK$
60.5

《
漆法乾坤:《髹饰录》八讲
》
售價:HK$
85.8

《
医美必修课:科学变美的实践指南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中国自然写作具有独特性,描写的题材和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蔚为兴盛。所选文章集中体现了编者与作者对生态文学的独特感悟,是对自然写作的中国表达。这些文章充满美的特质,语言通透,立意深刻追寻生态自然的关爱。文章既具文学性,且体量适中,可读性强,能使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体味生态文明的意义与自然的魅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草原》杂志发表的自然写作作品为基础精选而成。通过深刻的生态主题和多元文化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之旅,旨在传播自然文学理念,巩固扩大自然文学品牌影响为社会效益诉求。收录的作者之中既有名家大家,也有优秀新锐。凭借其深刻的生态主题和令人陶醉的文学表达通过跨文化的自然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对多元文化视角和文学深度的追求,吸引广泛读者群。文集希望通过自然文学精品系列的出版,在读者和作家中广泛而深入地传播爱护自然、呵护心灵、保护生态的理念。
|
關於作者: |
阿霞,《草原》杂志编辑部主任。《草原》创刊于1950年,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的月刊。秉持“辽阔、深情、包容、坚守”的办刊理念,七十余年来,砥砺奋发、撷英拔萃,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各民族作家,推出了数以亿字计的优秀文学作品。
|
目錄:
|
2021 年
我行走 我感动 张 炜 003
大兴安岭笔记 李青松 010
杭盖诺亥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021
驮着魂灵的马 娜仁高娃 043
森林迷境 陈应松 053
五十年前的河套日记 梁 衡 063
滴水,即世界 王 蕾 072
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 庞余亮 086
从森林到草原只差一条公路 周蓬桦 100
大树来途 皮 皮 105
耕织记 王建中 115
陪花再坐一会儿 周华诚 123
隐居在大自然里的中世纪小村 棉 棉 132
谁是谁的树 王 松 139
星星上的盐 鲍尔吉?原野 152
昆虫八宝宴 东 珠 160
孤猴 傅 菲 169
草原上的事物 海勒根那 176
夜夜夜夜夜 谢春卉 184
雨 安 宁 196
2022年
向荒野 苏沧桑 209
我的自然生活 北 村 222
瞧,这些人邻 晓 角 228
海洋金字塔 徐 刚 237
林深处的育儿室 阿 娜 244
小自然 蒋 韵 257
巴丹吉林个人地理 杨献平 265
森林中有许多酒 古清生 275
五棵树 江 子 279
故乡的召唤 盛可以 291
风的样子 苏 莉 297
我把爪子当作脚 叶 弥 305
2023 年
从房间走向自然有多远 海男 315
彷徨在城市与自然风景的十字路 丁 帆 321
高地风景 沉 洲 326
樟子松随想 艾 平 332
盐道 刘惠春 345
珊瑚堂四帖 王祥夫 359
碧螺春月令 叶 梓 365
一只鸟儿的名字 龙仁青 372
巫山大雨时 叶 梅 383
沙漠兽 王 族 390
2024 年
时代的转弯处 任林举 403
风在静静吹 李治本 413
后套的沙枣树 秀英奶奶 420
夏日森林手记 邹 弗 425
扯云话 乔 叶 431
松林往上 吉布鹰升 440
太阳花 邓文静 446
只要我在拉依亚提坎 杨永康 463
“自然写作”的探索与展望│后记 阿霞 471
附录
有关“自然写作”的讨论
人与自然的互相发明及“中国深度”——生态文学简论 陈福民 473
“自然文学”,就是面对现实的文学 孟繁华 481
“自然写作”:一种文学与生存的建设性选择 兴 安 483
从博物到非虚构:自然生态写作的一条路径 项 静 490
|
內容試閱:
|
我行走 我感动
◎ 张 炜
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是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话题,就写作而言,也有描述不尽阐释不尽的丰富资源。 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既专注于表达这个主题、这种题材和领域,同时又非常警惕。一方面?定其凸显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会自我设问: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什么?未来还应该做些什么?
在文学的创作与记录中,歌颂自然、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爱,具有崇高的意义。 就世界自然环境来看,呼吁人类保护自然尤为紧迫和必要。 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社会层面的倡导,似乎都是正确无误的。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也会从中感受所潜伏的危机。因为如果一个作家的文学表达不能够超越公文、新闻式写作,不能超越这些层面的意蕴及呈现方式,彰显自己的不同和异质,就容易走入另一种表面化和概念化, 流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言说。这就成为泛泛的非文学的文字连缀,甚至是更平面化的重复和衍生,无益无害或多少有害。
当代文学特别需要表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 也特别需要那些呼吁保护自然的文学,这里不是嫌其多而是嫌其少,不是嫌其呼喊的分贝太高, 而是希望进一步提高声音。 然而如果从更高的艺术的诗性的要求,就会发现专门化和类型化的文学写作,在这样的领域里会更容易呈现普遍化的状态。就诗性的探究过程看,无论类型化的表现多么的生动强烈,甚至看上去那么诚恳感人,也还是会隐藏了流于平庸的遗憾。 题材本身就成了一个标签,它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但这一切并不能够替代文学的审美价值,正如同仅仅是拥有好的价值观也仍然不能够替代审美一样。正确是一种美,诗性的美却不止于正确,它还需要包含更复杂的元素和特质。这二者之间有关系,但不可以混淆。所以社会上有一种批评话语,其中传递着长长的流脉,就是以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或道德观念来代替审美。“自然文学”的创作就现在的情势看,必须回到个人、细节、审美,如果不能回到这个层面,就是可以被忽略的文字。因为这一类篇什实在是太多了。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 呼唤人类爱护自然的人与文多到数不胜数。如果只是一味慷慨激昂地呼号、言说和痛陈,也就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就会使阅读者产生一种疲惫感,而且所获单一。不是丝毫未能触及心灵,而是这种触及的性质是直接和单薄的,是没有其他余地和略显笼统的、非个人化的群声。这时留下的记忆或者震动只是一时的,是统一归置过的内容和情绪的记忆,缺少永远不忘的形象和心灵,没有相应的诉说和回告。所以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关于大自然题材的写作,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粉碎大词和概念,回到个人的沉默思悟中,在沉浸中与表述对象有一番心灵的共振,由此进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我们仔细回顾就会发现,古今中外所有扣人心弦的景物描写,都是人类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生命背景而产生的个人的感动、心弦的叩响, 这种响与动是一次性的,与生命本体不可剥离,更无法取代和被他人重复。
谈到对大自然的描摹和抒发,我们首先会想到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那里所诞生的一些伟大作家,像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阿斯塔菲耶夫等,还有欧美的雨果、哈代、普鲁斯特、马克?吐温、福克纳和海明威等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作品中充满了描写大自然的华美片段, 这些令人始终难以忘怀的文字可以记忆、背诵,然后融入自己语言艺术的血液中,不自觉地流淌在个人的脉管中。这样动人心魄的所谓的 “景物描写”,实在是太难以学习和模仿了,它们出自灵思一闪,出于物我交融之境。现在的文章练习中,许多人可能认为没有比景物描写更容易的事了,只需将河流山川、鸟兽虫鱼、绿树云朵的色彩、情状来一番花拳绣腿的赞叹即可, 然后也就成功了。 这种自初级训练开始酿成的文学病毒会一直侵害下去。
一种简单化程式化的认知, 最容易操作的技巧和技艺,往往掩藏着最大的危险。那些大量肤浅的关于“景物”的渲染已经让人受够了。表面化,无关痛痒,成了写作中可有可无的调味品。那些廉价而庸俗的比喻与象征,也腐蚀了文学的品格与情操,不仅浪费纸张,还浪费我们的情感和时间。 我们需要呼唤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它无可比拟的美,但是廉价的敷衍和声嘶力竭的大言实在是太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