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改变课堂的教育理论:理解与运用(第2版)
》
售價:HK$
85.8

《
使行录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242.0

《
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
》
售價:HK$
61.6

《
吸引力旋涡:遇见生命中的每个奇迹(个人修养励志人生规划个人提升 事业突破情感修复 财富累积身心健康)
》
售價:HK$
61.6

《
7068
》
售價:HK$
50.6

《
油画棒涂色系列 大师风景 路正先课题组 组编 何美仪 张天奇 李睿诗 编
》
售價:HK$
52.8

《
壹卷YeBook 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讲述以内臣为中心的宋廷故事 中国宋代史
》
售價:HK$
97.9

《
重来3:做得更少,但赚得更多(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好的公司拒绝忙碌,崇尚高效!)
》
售價:HK$
75.9
|
內容簡介: |
北京地区的人类文明绵连延续,底蕴厚重。自史前鸿蒙初辟,迄于明清的古韵悠长,在北京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兼容并蓄的文化生命系统。伴随着我国现代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北京考古也用其丹青妙手,逐渐为世人铺展出一幅更为细致的古都画卷,并完美地诠释出了“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一座集遗址展示、文物保护、考古科研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目前由琉璃河遗址、大葆台遗址、金中都水关遗址组成,是首座展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两千年汉代文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考古遗址博物馆,更是北京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殿堂。琉璃河遗址是被考古证实的、北京城市起源之地;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乃是迄今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诸侯王及其王后陵,并首次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史料典籍中所记“黄肠题凑”;金中都水关遗址,则是北京踏入辉煌都城时代的关键见证。这三处遗址,凝聚着中国百年现代考古学历程里北京的卓越贡献,是北京各时期历史文化的醒目标识,是蕴涵着丰富知识、智慧、艺术的宝藏,更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他们与北京的众多考古遗址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逐步成型。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自组建之初,就在不断为“通过考古遗址向公众展示北京三千年城市史的壮阔脉络、两千年的汉代文明,以及八百余年的古都文化”而努力。我们深挖考古遗址文化富矿,努力整合、盘活每一份文化资源,以考古遗址类博物馆独有的叙事笔触,将北京绵延赓续的文化脉络,化作多元生动的展示形式,呈现于大众眼前。岁月积淀,我们看到了诸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有关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研究硕果。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多考古文化遗存,需要我们深挖细究,持续解锁,让城市文脉愈发枝繁叶茂。值此大葆台遗址发现五十周年之际,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推出《考古与博物馆》学术论丛。本论丛秉承“以遗址为基、以学术为本”的宗旨,聚焦商周、秦汉、宋辽金时期的考古遗址发现与研究,以及考古遗址类博物馆管理及学术研究,着力构建学术成果的发布高台,汇聚新时代考古遗址及其博物馆工作的前沿发现与斐然成果,期冀为考古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推行业破浪前行!本论丛系初创之作,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学界普宿拨冗赐稿,青年才俊踊跃投稿。我们期待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创新,以多元的视角拓展学术边界。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编委会2025年3月
|
目錄:
|
研究与探索
北京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祥禽瑞兽形象考释
试论四川地区汉代手工业
北京通州出土汉代六层陶望楼简论
北京地区出土两汉铁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汉代经济繁荣的图像史书--以鄂尔多斯汉墓壁画为例
汉代六博棋局中的三才解读
论汉代玉魁
西汉玉蝉考论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豹骨刍议
汉代狮子考略
汉代社会的升仙崇尚--以南昌汉墓为中心
调查与发掘
北京密云区高各庄村汉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
合肥汉墓考古发掘综述(1954~2024)
文保与科技
北京大葆台汉墓墓道车马遗存病害分析
北京大葆台汉墓遗址本体支护保护研究
考古与博物馆(第一辑)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型土遗址的保护展示研究--以汉阳陵帝陵园阙门建筑遗址为例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光与影--以雅典卫城博物馆展陈照明为例
多媒体展项在史前遗址博物馆展览叙事中的作用与反思
从大葆台汉墓的展示探讨考古语境下如何以遗址为基点展开历史叙事
中小型博物馆考古成果展览策划创新实践--以“江海万里行--黄泗浦遗址精品文物展”为例巴文化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刍议--以罗家坝考古遗址博物馆为例
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为例
考古遗址博物馆文化遗产社教分析与研究
“双减”背景下中小博物馆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践--以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来,考古》课程为例
竹编器物在博物馆考古课程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课程《“竹”够有趣》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