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艾博士:深入浅出人工智能(第2版)
》
售價:HK$
109.8

《
无处不在的算法(双色版)
》
售價:HK$
97.9

《
周礼学史
》
售價:HK$
173.8

《
埃及通史:托勒密王朝
》
售價:HK$
77.0

《
改变课堂的教育理论:理解与运用(第2版)
》
售價:HK$
85.8

《
使行录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242.0

《
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
》
售價:HK$
61.6

《
吸引力旋涡:遇见生命中的每个奇迹(个人修养励志人生规划个人提升 事业突破情感修复 财富累积身心健康)
》
售價:HK$
61.6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以扬州的历史人文为主题的长篇文化散文,全书共分二十六章,以在扬州历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为锚点,通过晓畅明白、生趣盎然的故事展示扬州城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全书从“第一章 邗沟初开”讲述吴王开凿邗沟,缔造大运河之雏形开始,以人物带出历史,展现了扬州这座千年古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象和历史地位。一个个历史名人、一件件传奇往事纷至沓来,让人们对扬州城有了更加深刻而直观的感受。
|
目錄:
|
序:千年扬州梦
第一章邗沟初开
第二章我蛮夷也
第三章歌吹沸天
第四章忠诚卫士
第五章江东一体
第六章倚天屠龙
第七章南朝往事
第八章天选王子
第九章大河滔滔
第十章水殿龙舟
第十一章通江达海
第十二章谁家天下
第十三章海阔鱼跃
第十四章武力未弘
第十五章富而不贵
第十六章一地三城
第十七章风流散去
第十八章城生人生
第十九章大哉乾元
第二十章无心插柳
第二十一章纯者无敌
第二十二章盐利四方
第二十三章独木难支
第二十四章遗老情怀
第二十五章怪以八名
第二十六章头号玩家
|
內容試閱:
|
序:千年扬州梦
扬州千年梦,相当难写,原因有三:
第一,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地级市扬州不是一个概念。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宏大的行政传统中一直有着天下九州的说法,将偌大的中国划成了九个大州。作为九州之一,扬州包括了今天南京、苏州、南昌等大都市。这也导致了文人墨客笔下繁华的扬州很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便可能是代指今天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都市群,和乾隆皇帝所谓的下江南是一个概念。而今天的扬州市,只是一个人口不到五百万,主城区人口一百万的江北二线城市。它的古城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下,显得有些渺小。我们几乎无法从那些脍炙人口的辞章中、动人心弦的传说里,找寻到今天扬州那特别的小小身影。
第二, 扬州很不幸。扬州附近有几座更大规模的名城。这里的名城代表便是苏州和南京。挨着名城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和名城的关系还非常近,这要放在生物学上,没准就是一个属的——扬州的园林和苏州的园林除了专业人士,一般人怕是很难看出其中区别,扬州的小桥流水完全可以成为苏州小桥流水的拍摄地,起码我在之前的那份工作中没少干这事。东关街和观前街,都是大运河沿岸的历史聚落。而南京则更加过分,两地方言虽不同但相通,饮食习惯大差不差,总有一种“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画风。在我读大学期间,我的外地朋友中搞不清广陵和金陵谁是谁的比比皆是。觉得反正名字都带“陵”,大差不差。
第三,也是扬州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没有一张足够涵盖整个城市发展历史的名片。这一点还是拿南京来对比。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早在秦始皇时期还没有建立像样的城市时,就有了虎踞龙盘的帝王气。虎踞龙盘,江南形胜,这八个字就是南京基因最深处的密码,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到终结了君主制的孙中山,都这么形容南京。有了原始代码,开枝散叶,欣欣向荣,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传》便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标。
那扬州的历史名片是什么?有人说是盐商,但是抱歉,扬州商业繁荣,盐业发达,只占了历史的很小的篇幅;有人说是大运河,确实,“中国运河第一城”的名头扬州当之无愧,但是运河沿岸城市一共三十多座,运河城市的名头和四大古都的名头比起来,还是弱了一点。徜徉在古扬州街头,从瘦西湖到大明寺,从三湾运河的绵延不绝到蜀冈盛景的奇崛多样,看过后真的很难像对南京一样,对扬州这座城市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称之为城市文化的底色。
但是《千年扬州梦》不得不写,原因也有三。
第一, 扬州是运河首城,“运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籍中,便和扬州联系在一起了。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卷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句话:“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意思是,在唐朝的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这一年的夏天,发生了大旱,扬州的运河枯竭了。可能欧阳修本人没有意识到把“运河”作为历史名词搬上中国历史的这个行为,会对后来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而扬州则荣幸地成了这个词最初的陪伴者。
我认为这是偶然,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必然。在837年的这次大旱中,欧阳修等人唯独挑中了扬州,挑中了这座江北的小城,必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因。
第二, 扬州面孔甚多,不写可惜。今天的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诗词歌赋斗百篇,盐晶银花差可拟,烟花柳巷城中现。带着一点文气、一点诗气,甚至还有一点暧昧气息。但是这也是隋唐之后,特别是明清以后扬州的面孔,而在这之前大段的历史中,扬州有霸蛮之气、英武之气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豪气,这一点和湖南比较类似。同一座城市,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拥有截然不同的城市气质,这一点是很罕见的。
第三, 扬州需要看清来时的路,才能展望未来的图。扬州城在历史上是要塞,也是商都;是前沿阵地,也是一代国都;是繁华甲天下的世界名城,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明日黄花。今天的扬州,似乎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个路口,我们回望过去,无疑能给现在一些启示和一些思路。
那历史中的扬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翻阅史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扬州,是伟丈夫的天堂,是野心家的乐园。不要误会,“伟丈夫”和“野心家”在这里并没有褒贬的意思,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为了梦中的明天而奋斗。对,扬州实际上是一座梦想之城,这里的梦想可以是赫赫战功,也可以是白银万两,甚至还可以是夺权篡位。人类最为原始的欲望,在这座小城中争相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戏剧,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直到今天。这些“伟丈夫”“野心家”中,有的我们时刻怀念,有的被我们遗忘,有的甚至遭受了骂名,但是他们的痕迹永远留在了这座江北小城中。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把他们的故事重新变得鲜活。
是为序。
第一章
邗沟初开
扬州城的历史,到底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这是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2014年的烟花三月,扬州市政府打出了“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纪念旗帜。整整两千五百年,这在当年的旅游口号中无疑深入人心。事实也是如此,数年之后,这句口号和扬州马拉松那一句“唐宋元明清,从古跑到今”一样,成为扬州人随口能接上的段子。
从2014年上溯整整两千五百年,是公元前486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邗城建成、运河肇始。这两件事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这个人便是吴王夫差。
夫差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明星,也是国君中著名的反面典型,在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中成了发愤图强的越王勾践的“背景板”。打了胜仗就骄傲地把尾巴竖起来当旗杆用,最后被对手掀桌翻盘,很不光彩。
但也许这就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吴国的性格。在遥远的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瘴气丛生,蛮夷遍地,在这里中原的克己复礼、温良恭俭让显然行不通。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春秋时期,吴国人被认为是不讲道理只看拳头的乡巴佬。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长江下游的鲁国派使者来吴国进行国事访问,吴王十分喜爱这个使者,于是把自己的一把佩剑送给了他。
这可闯了大祸,史称这位使者大惊,因为在那个时代,国君赠臣下宝剑是一种勒令对方自杀的行为,意思是你拿到这把剑就自己“体面”了吧,你不“体面”不要逼国君帮你“体面”。吴王不知道有这个规矩,造成了严重的外交事故。
还好吴国臣子中有懂的,连忙找到这个使者说咱家大王就是单纯地欣赏你,没别的意思,使者这才收下了宝剑,战战兢兢地回国去了。
另一个楚国,在春秋时期也被看成不讲道理只看拳头的乡巴佬。司马迁 《史记·楚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意思是,公元前704年,楚国征讨随国,随国说,我没罪,你咋还打我?楚国说,我是蛮夷,打的就是你,还需要理由吗?颇为自己是大老粗而感到自豪。
大老粗的楚国后来和吴国交战,屡战屡败,甚至国都都丢掉了,可见吴国在当时春秋各国中是个啥形象了。有句俗话说得好,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怕死的,不怕死的怕不要脸的。当时长江中下游的蛮夷普遍断发文身,没准脸上还有刺青,由此可见,吴国很可能位于鄙视链的底端。
那这群人的头儿建的邗城,在什么地方,意味着什么呢?
邗城的具体位置目前在学术界依旧有争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邗城位于扬州城城北的蜀冈附近,也就是今天平山堂以及汉墓所在地,瘦西湖景区的北大门。蜀冈是扬州城的制高点,也是江淮平原的最高点,在这个地方屯兵筑城,进可以使它成为称霸江淮的桥头堡,退可以将它作为长江的第一道门闩。吴王夫差在此建城,其目的不言而喻。
作为修建邗城的配套工程,夫差在公元前486年发动民夫,以邗城为起点,开凿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流域。这条邗沟今天也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看来吴王夫差不仅仅要让楚国人惊惧,还打算让中原人见识见识自己蛮夷之邦的厉害。
他也是这么做的。在左丘明所著《国语·吴语》中有如下记载: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
这段文字描写了夫差提兵北上,和当时的中原大国晋国对峙,想要一战称霸的场面。夫差安排了三个万人的方阵:左军一万人,穿红色盔甲和衣服,用红色箭羽;右军一万人,都穿黑色盔甲、衣服,打黑色旗帜;而夫差本人亲率中军一万人,都穿白衣白甲。由于当时用白色的芦柴花即荼形容大片的白色,于是这个场面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叫作“如火如荼”。
没想到吧,“卧薪尝胆”的“背景板”,在“如火如荼”里是最靓的仔。
这种场面别说晋国人,在当时的天下也没人见过,这个仗也不要打了,承认你是老大便是,“晋师大骇不出”,连对垒的勇气都没有了。夫差成为古代行为艺术心理战的第一人。
很少有人想到,第一人的背后,都是邗城和邗沟的功劳。邗城险要,囤积兵器甲胄;邗沟通畅,物资源源北上。在生产力低下、运输效率堪忧的那个时代,要做到像这样将军备分门别类标准化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前线,只有通过水运。夫差行为艺术的底气,正来源于这里。
夫差那几年着实威武,向北吓退了中原大国晋国,向西水军通过运河直插安庆附近,这已经靠近了楚国的国都,楚王只能仓皇出逃,国都陷落,吴国大夫伍子胥挥军进城,为报父仇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扒出来用鞭子抽。《史记·伍子胥列传》说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现在在游戏中把用多余的操作吊打必败对手的行为叫作“鞭尸”,这个看似新鲜的概念可是一点也不新鲜。
谁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在夫差提兵北上耀武扬威的时候,一直卧薪尝胆的越国在南边突然发动进攻,狠狠捅了夫差一刀,一举攻灭吴国,夫差本人自杀。这一年,是夫差建立邗城、开凿邗沟十三年后的公元前473年。
扬州的建城者就这么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且遭到了史家差劲的评价。
子贡评价夫差: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这话说得很重,放在今天,和批判战争狂人希特勒差不多,妥妥的头号战犯。
西汉名臣陆贾说:“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意思是,太过于凭借武力,是夫差、智伯倒台的重要原因。
南宋诗人范成大还特地为此作了一首诗:“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梦见梧桐生后圃,眼看麋鹿上高台。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意思是,你大败越国,不把勾践干掉养虎为患也就算了,还不自量力硬要去当个什么劳什子霸主,穷兵黩武,我呸!
这话客观地说没什么问题,但是由南宋时期的人说出口,就显得十分滑稽。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连拿回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地盘的勇气都没有,凭什么嘲笑夫差不自量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呢?也难怪有人会讽刺“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了。
夫差这种行为,在崇尚道义的春秋时代,是不折不扣的破坏秩序。但是话说回来了,春秋无义战,秩序根本不足为凭——齐桓公称霸中原、九合诸侯的起点,是兄弟相残、争夺权位;晋国雄踞山西、表里山河,也是从曲沃代翼开始的。小宗吞并大宗,也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吧?那凭什么齐桓、晋文受人敬仰,吴王夫差就得被当成反面典型批判数千年呢?
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先不去管它,但是吴王夫差给扬州城定下了一个锚点——蜀冈,涂上了最原始的底色——要塞,并且给它带来了一条润泽千年的玉带——运河。
《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两条东西向的大河中间,扬州成了南北要冲。以后千年的传奇,也将徐徐展开。
而吴王夫差,奠定了扬州的历史形象,也奠定了在扬州的梦想者们的形象,他们无一例外,朝气蓬勃但是野心十足,气吞山河但是毁誉参半,有梦想成真的豪迈,也有功败垂成的苦楚。这些人和这一座城,注定要互相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