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二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把执行做到极致破解管理难题引爆团队执行力
》
售價:HK$
41.8

《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学衡社会史丛书)
》
售價:HK$
140.8

《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售價:HK$
140.8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HK$
261.8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HK$
140.8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HK$
1716.0
|
編輯推薦: |
1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小说奖双料得主赛珍珠代表作——《大地》系列的最终章,以独特的视角,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展现家庭伦理与人性光辉。
2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微妙互动与影响。
3 书中角色鲜活,情感丰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同悲共喜。
|
內容簡介: |
本书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尤其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主人公王源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但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他逐渐对旧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他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发生碰撞,最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赛珍珠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抉择,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分家》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对文化认同与自我实现的深刻探讨。
|
關於作者: |
张文明,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硕士导师。译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在轮下》《特斯拉自传》《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等多部著作。翻译信条:唯感同身受,下笔从心,方能达矣。
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尤其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主人公王源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但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他逐渐对旧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他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发生碰撞,最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赛珍珠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抉择,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分家》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对文化认同与自我实现的深刻探讨。
|
內容試閱:
|
《分家》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的终章,叙述了中国青年王源,作为一个地主的孙子和军阀的儿子,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原作者虽是美国人,却在4个月大的时候由身为传教士的父母带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对中国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刻,凭借其创作的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赛珍珠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我的第七本译著,也是我第一次翻译由外国人创作的、讲述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文学作品。在本次翻译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原作的内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共鸣,很多时候,甚至在脑海中可以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这在我之前的翻译实践中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要归功于赛珍珠细腻的笔触,另一方面更要得益于对小说的背景诸如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了解。所以说,翻译绝对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所涉及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两个庞大复杂的文化体系。之前我所翻译的6本译著,皆是以英语文化为背量的文学作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情况时有发生,盖为学识未能贯通中西之故。然现实生活中,有机会亲历并深度浸淫中西文化之译者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忠实再现原著内容,于译者而言,唯有多方查证、力求确凿无误一条路可行。
就此展开,结合译者多年的翻译实践,浅谈下严复先生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关系问题。这三条准则一经提出,多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经久不衰。一众文学及翻译大师在严复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例如鲁迅先生的“信、顺”,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朱生豪先生的“神韵为上、信达其次,逐字翻译弃之”,傅雷先生的“神似大于形似”,钱锺书先生的“化境”,可谓是各抒已见、百家争鸣。然追本溯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信达雅”三字经的启迪。时至今日,一百二十多年过去了,严复先生提出的这三个翻译标准对于翻译的实践与反思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是,“信达雅”这三个标准之间是什么关系,孰轻孰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窃以为,后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达雅”的内涵,有很多东西可能当初严复先生提出来的时候是没有的。所以,我们首先不妨以系统的目光来看待这三者的共生关系--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依赖。如果孤立地、对立地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欠妥的。好的翻译,一定是“信达雅”都满足。其次,“信达雅”之间的关系,译者认为,应该与翻译过程结合起来探讨。翻译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润色。这三个阶段之间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润色亦是一种表达,而理解的同时,大脑也已经开始预加工准备产出了。不过,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对原文的依赖程度也不一样。在理解阶段,侧重点在于“信”,务必通读全文,确知其意旨之所在;在表达阶段,侧重点在于“达”,务必字斟句酌,确保行文通顺自然;在润色阶段,侧重点在于“雅”,务必摆脱原文,确保译文兼具一定的文学性。
以上是译者基于本次翻译实践,获得的一点对翻译的思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读者看完这本小说,若能对王源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产生一定的共鸣,便知我所言不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这本译著能让一些人爱上翻译,余愿足矣。
张文明
写于 2025年1月4日夜
就这样,源,也就是王虎的儿子--王源,平生第一次走进了他爷爷王龙的小土屋。
十九岁的源从南方赶回家,和父亲一见面就吵了起来。那是一个冬夜,雪花在北风的裹挟下,落在窗棂上。王虎独自一人在大厅里,像往常一样,窝在生了炭的火盆上,想象着他的儿子有一天会回来已然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可以统率父亲的军队。王虎深知,自己年事已高,那些未竟的大业,只能寄希望于儿子了。而就在那晚,他的儿子源,却没有任何预兆地回来了。
他站在父亲面前,穿着一身王虎没见过的制服。那是王虎之流、所有军阀视为眼中钉的革命党人的制服。等老头明白过来后,颤巍站起身,盯着儿子,去摸一直放在身边的那把锋利的窄剑。他要像杀死任何敌人一样,杀了这个免崽子。可是这一次,儿子将过去从未敢展现的怒火宣泄了出来。他一把扯开蓝色外套,露出光滑而泛着棕色的胸膛,大喊道:“我早知道你想杀了我,你不就这点能耐吗?!来啊,杀我啊!”
不过,源虽然喊得声嘶力竭,却也知道父亲不会真杀了他。他看着父亲抬起的胳膊慢慢垂下,手中的剑也轻轻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后者的嘴唇抽搐着,好像就要哭了,但老头抬起手,笨拙地触碰自己的嘴,想要镇定下来。
就在父子俩面对面站着的时候,豁嘴老奴端着一壶热酒走了进来。王虎每晚睡觉前都要喝点酒安神,豁嘴老奴对王虎忠心耿耿,打小俩人就认识,服侍了王虎一辈子。他压根就没看见王源,眼里只有老爷。看到老爷脸色煞白,还似乎夹杂着一丝愠怒,他“啊呀”声,小跑着向前,赶紧倒了酒。然后,王虎不再理会儿子,放下了剑,两手颤巍巍地扶住了酒碗,端到了嘴边。他喝了一碗又一碗,豁嘴老奴则手捧着锡壶,不停地倒酒。王虎不断地嘟道:“倒酒,倒酒。”已然忘了哭。
源就站在那里,看着他俩。这两个老人,一个在受委屈后,因为热酒的抚慰变得热切而幼稚,另一个弯着腰在倒酒,丑陋的面容却尽显温柔。他们只是两个老人罢了,即使在这样的时刻,脑子里想着的也不过是酒精及其慰藉而已。
|
|